书城文学古代戏曲小说研究
18672700000068

第68章 论《西游记》的成书(1)

从玄奘(600-664)的真人真事到明万历二十年(1592)《西游记》世德堂一百回本的出版,显示了一部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孕育和发展的全过程。本文以前辈学者胡适、鲁迅、郑振铎、孙楷第的研究和同时代学者的探索为基础,又以自己的观点和资料试图对它作一全面的评述和论证。

玄奘,俗姓陈,原籍河南缑氏(今属偃师县)。6岁时,他的父亲慧自江陵知县解职回乡,四年后去世。玄奘是他13岁在东都(今河南洛阳)净土寺出家时的法名。

《西游记》将他写作海州弘农人。海州即今江苏省连云港市。附近花果山水帘洞所在的云台山,原来是海岛,后来同大陆相连。弘农(今河南灵宝)不属海州,二地相距甚远。它却同玄奘的原籍相近。“海州弘农”可说是玄奘原籍和孙悟空传说的合一。《西游真诠》等清代百回本补足明代世德堂本原缺的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遭灾,江流僧复仇报本》,说“洪江口巡海夜叉”发现陈光蕊尸体,洪江口当是海州临洪口的误传,另一方面它又与洪州(今江西南昌)相关。陈光蕊官为江州主,江州和洪州相邻,都在江西省北部。杨景言的《西游记》杂剧就把他的官衔改为洪州知府,把两个地名合成一个。

世德堂本第十三回说:“三藏自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蒙唐王与多官送出长安关外”;玄奘父亲中状元,与殷小姐结婚,赴任江州也在贞观十三年(《西游真诠》第九回);而历史人物玄奘擅自出境的史实却在贞观三年(据近人考证,当在贞观元年)。玄奘《还至于阗国进表》说:“遂以贞观三年四月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历览周游一十七载”,在贞观十九年(小说作二十七年)回到长安。本是私自出境,由于回国时得到朝廷表扬并有官员出迎,去程也改成钦差往西天取经。

据小说,玄奘带回佛经“大乘要文凡三十五部,计五千四十八卷”(百回本第一百回)。五千四十八卷是《大藏经》的总数,移用在这里。实际上带回六百五十七部(内大乘经、论四百十六部)。

小说记载玄奘所住的洪福寺、雁塔寺即弘福寺和大慈恩寺,同史实相符。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他的弟子慧立和彦悰编写的《大唐慈恩三藏法师传》为《西游记》的某些情节提供了虚构的依据。由于《西域记》的主要内容已被《法师传》所采取,而文字更为简要,故后文只列举《法师传》和《西游记》相对应的某些情节以作印证。当然,小说不见得都是直接取材于《西域记》和《法师传》,而是其中某些内容进入传说领域,通过变文、平话、杂剧等多种样式,形成承上启下的长链,最后才写定为《西游记》。

《法师传》卷一说:“从此已去,即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时顾影惟一,心但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观音和《心经》在唐僧和孙悟空陷入困境时所起的救援作用来源于此。小说第二十二回的流沙河也来源于此。

同卷又说,高昌王麴文泰和玄奘“共入道场礼佛,对母张太妃共法师约为兄弟,任师求法,还日请住此国三年,受弟子供养”。送别时,“度沙弥四人以为侍伴,法服、纶帽、裘毯、靴袜五十余事,及凌绢、金银钱等,令充二十年往还之资”。玄奘致谢,“王报曰:法师既许为兄弟,则国家所畜,共师同有,何因谢也。发日,王与诸僧、大臣、百姓等倾都送出城西……敕妃及百姓等还,自与大德已下各乘马送数十里而归。”后来玄奘回国,为了同高昌王重聚,绕道取远路,但麴文泰已去世,不能如愿。小说第二十九回,宝象国王劝唐僧“不须上西方拜佛,长发留头,朕与你结为兄弟,同坐龙床,共享富贵”;高昌王也再三劝道玄奘“不以西游为念”。小说第四十回详见杨廷福《玄奘年谱》,中华书局1988年版。

唐僧在乌鸡国的经历同玄奘、麴文泰的关系更加相似:“那皇帝与三宫妃后、太子、诸臣,将镇国的宝贝,金银缎帛,献与师父酬恩。那三藏分毫不受,只是倒换关文,催悟空等备马早行。那国王甚不过意,摆整朝鸾驾请唐僧上坐,着两班文武引道,他与三宫妃后并太子一家儿,捧毂推轮,却才下龙辇,与众相别。国王道:师父啊,到西天经回之日,是必还到寡人界内一顾。”西游回来再次相聚的邀约正同麴文泰相同。小说第四十九回,通天河老鼋要求唐僧到西天代问佛祖,他什么时候可得一个人身。唐僧忘了,老韸不愿意载他过河,成为唐僧八十一难中的最后一难(第九十九回)。这也可能是麴文泰故事引发的一个走样了的情节。孙悟空、沙僧、猪八戒加上另一弟子龙马正好同“度沙弥四人以为侍伴”相呼应。小说虚构的唐太宗和玄奘的结拜兄弟关系也未必同上述记载无关。

《法师传》卷二提到的“无底枉坑”,小说第八十一回陷空山无底洞由此得到启发。小说第六十五回的小雷音寺、第六十七回的小西天可能得名于《法师传》的小王舍城而邪正有别。

《法师传》卷四所记的西大女国是小说第五十四回西梁女国的原型。

《西域记》和《法师传》的若干失实的记载和宗教信徒的幻觉,它们的客观效果同小说的艺术虚构相似。《法师传》所记的西行实际经历:“涸阴沍寒之山,飞涛激浪之壑,厉毒黑风之气,狻猊餧豻之群”在小说中发展成为八十一难中的大部分。除胡适的《西游记考证》外,《西域记》和《法师传》这两本书还很少引起《西游记》研究者的重视,不知是何原因。

大约在玄奘身后六个世纪,杭州中瓦子张家刊行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最早的以取经为题材的民间艺人传本。据王国维的考证,张家就是吴自牧《梦粱录》所提到的张官人经史子文籍铺,它在旧城中心保佑坊。此坊现存。刘克庄(1187-1269)《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四三《释老言十首》之四已有“取经烦猴行者”的诗句。根据以上情况,此书的刊行年代当不迟于宋末。鲁迅认为可能是南宋的板片在元代重印,即使如此,也不足以否定它曾在南宋刊行。

《西游记》一百回本以前十二回作为它的序曲,分两个部分:一、唐僧从长安出发的西游之前,先有观音从西天到长安的东游,包括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的出身在内;二、唐太宗派遣玄奘西游取经的缘起,包括玄奘的出身、梦斩泾河龙和唐太宗入冥。

《诗话》分上中下三卷各为六、七、五节,共十八节。前人依照它的标目,认为它是十七节。第十七节的标题是《到陕西王长者妻杀儿处》,但是《众会共成诗》已经为它作了结束,以下法师回到长安,封为三藏法师,一行七人“乘空上仙”。这些内容都不是第十七节所能概括,它们事关全书结局,很难想象它不是自成章节,另有标目。事实只能是由于印刷粗劣而造成遗漏,如同第十七节误标为“第十三”节一样。

此书第一节缺,相当于一百回本前十二回。它没有孙悟空大闹天宫;未提及猪八戒;深沙神是途中一怪,不是取经的伴侣。第二节“行程遇猴行者”。可说已经包括他的出身在内。第一节的内容可能是玄奘出身、梦斩泾河龙和唐太宗入冥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大约和《取经诗话》同时或略迟,南戏《陈光蕊江流和尚》问世。它的佚曲(鲍老催)提到迁安和尚名字(见《南曲九宫正始》黄钟宫过曲)。这是上述推论的又一依据。

比玄奘略迟,《游仙窟》的作者张霐是唐高宗调露(679一681)年间的进士,他在《朝野佥载》卷六提到唐太宗入冥的故事。唐太宗入冥列入《西游记》的前提是唐太宗承诺为泾河龙王救命而未遂,因此龙王在地府控告他,地府才勾取他的阴魂赴审。《朝野佥载》的判官姓名和《西游记》相同,而《西游记》中的丞相魏征原为太史令李淳风。根据《朝野佥载》,唐太宗之所以入冥是地府要追究“六月四日事”。据两《唐书》本纪,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是秦王李世民杀害皇太子建成和弟弟元吉的日子,它同龙王被斩无关。因此,它同敦煌变文《唐太宗入冥记》一样,是一个单独的故事,还没有成为《西游记》的内容之一。

《取经诗话》所载西游所经之地(国),香山、蛇子国、狮子林、树人国、火类坳、长坑、大蛇岭、九龙池、深沙、鬼子母国、女人国、西王母池、沉香国、波罗国、优钵罗国、竺国、盘律国,其中四处在《西游记》中有详细描写:

一、《取经诗话》第六节将白骨夫人和白虎精混在一起,情节只有一打,不是小说第二十七回的三打。猴行者钻入敌手肚子里去捣乱,迫使对方认输的手段,《西游记》曾多次移用在第十七、五十九、六十六、六十七、七十五、八十二等回中。

二、《取经诗话》第八节深沙神曾两次吃了玄奘前身,项下挂着骷髅,这一次却化身为金桥,送唐僧过河。唐僧对他说:“我回东土,奉答前恩。”

小说把深沙神的形象一分为二。一是第八、第二十二回的沙僧,项下有一串九个取经人的骷髅,另一是第四十九回的老鼋,他背负唐僧渡过通天河。唐僧答应替他到西天去询问他的前程,如同《诗话》所说“奉答前恩”。

三、《诗话》第十节女人国,小说编为第五十四回。《诗话》女人国粮食中多沙,小说只在女王以御米三升为唐僧送行中留下一点影子。《诗话》本节结束时诗云:“要识女王姓名字,便是文殊及普贤。”小说却在第二十三回《四圣试禅心》中安插了类似的诗句:“普贤文殊皆是客,化成美女在林间。”

四、《诗话》第十一节在王母瑶池偷蟠桃,相当于小说第二十四回在万寿山五庄观偷人参果。小说既避免同第五回重复,又免除将至尊的西王母降低为同八十一难中别的神怪并列。《诗话》描写的虽然是蟠桃,但它仍然保留了民间传说中人参娃的传说,而且说吐出来的核儿落在西川,“至今此地中生人参”。两个传说混淆在一起,到了小说才得到较好的处理。

五、《诗话》第十五节,唐僧取得经文五千四十八卷,回程经盘律国香林寺,定光佛又以《多心经》授予唐僧,这是第二次取得真经。小说第十九回《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传授者是鸟巢禅师。这时八十一难还只经过十二难,来日方长。小说中的第二次取经在第九十八回,将无字经卷换成有字经卷。

《诗话》过于简略,如沉香国、波罗国,几乎没有任何情节。因此上面的比较可能有很多遗漏,如第七节九龙池中的九条馗头鼋龙同小说第六十回碧波潭中的九头驸马,第九节鬼子母国“只见三岁孩儿无千无万”当来自《佛说鬼子母经》,它同小说第七十八回的小子城,彼此之间的传承关系是明显的,但由于长期的演变以致面目大不相同,很难加以确定。

《诗话》第十七节《到陕西王长者妻杀儿处》不在取经的路上,情节离题,小说未加采用。

《取经诗话》中的若干素材被《西游记》所继承发展,这是重要的一面,上文已经加以比照;如果不是更为重要,至少同样值得注意的事实是二书分别处于水平悬殊的发展阶段,一个有如幼苗,另一个已是参天大树了。

不注意到两者的差异,其失误可能同忽视两者之间的相似部分同样严重。

小说中玄奘同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以及龙马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师徒关系;大闹天宫之后被降伏的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唐僧对八十一难的每一难都无能为力,一切倚赖孙悟空;目的地是天竺灵山大雷音寺;到达后“须在八日之内,驾送圣僧回东”(第九十八回)。观音菩萨是唐僧师徒的主要保护神。

《取经诗话》没有提到猪八戒和沙悟净,沙悟净的原形深沙神只是所经三十六国磨难中的一怪,并未收为徒弟同往西天;连同唐僧在内,他们是一行七人,除玄奘和猴行者外,其他五人都没有名号,没有单独的描写;猴行者未曾大闹天宫,既没有混号齐天大圣,也没有法名孙悟空,他化作白衣秀才,似乎出于自愿,帮助唐僧取经。他的出身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小说只说是猴王,紫云洞改为水帘洞。保护神是毗沙门大梵天王。“天王曰:有难之处,遥指天宫,大叫天王三声,当有救用。

法师领旨。”天王又把隐形帽、金环锡杖和钵盂三件法宝送给玄奘和猴行者。在后来的小说,这三件法宝成为玄奘身上的袈裟和锡杖以及孙悟空的如意棒,作用各不相同。猴行者虽然也起主导作用,唐僧并非一切倚靠他。第六节长坑遇险,“法师当把金环杖遥指天宫,大叫天王救难”,很快脱险。第十一节在西王母池起意偷吃蟠桃的是唐僧,不是小说第二十四回所写是出于孙悟空的主意。玄奘和孙悟空两个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到小说才最后完成。小说除通天河西岸,取经回来没有陆上行程,时间只有八天,《诗话》则有回程十个月,经盘律国,先到陕西河中府(今山西永济),然后到东京洛阳(“旬日到京,京东路游变(奕)探问法师回程已次京界上”,见最后一节)。(这倒符合历史事实: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回到长安,二月赶到洛阳,朝见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