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的力量——浙江社会发展的引擎
18672800000066

第66章 文化产业:创新文化发展方式(11)

其三,是建立文化文物部门介入机制。为加强对古建筑和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避免遭到破坏和流失,文化、文物部门提前介入涉及文化遗产的各类建设项目,并实行全程跟踪,确保农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妥善保护。一些地方还发动民间力量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比如,早在1976年鄞县就建立了业余文保员制度,为全国首创。改革开放以来,业余文保员队伍不断扩大,每个镇、乡也都建立了文保领导小组,从而完善了农村文物保护网络。目前,鄞州区(原鄞县)已形成了政府补助、部门管理、责权落实的业余文保员管理模式,并采取“三定一奖”制度,即定人保护、定点落实任务、定期检查、年终评比奖励。为保持这支队伍长盛不衰,由政府出资,区文管办每年组织文物讲师团对业余文保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并向他们提供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浙江省对这一类做法,在政策上予以鼓励。比如,在2005年出台的《浙江省文化保护工程》,不仅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志愿者的突出作用,使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遗产保护具备更加可靠的群众基础”;而且也提出,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表彰奖励制度,对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多年业余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者、特别是生活比较困难的业余文保员,发给一定数额的生活津贴或补助”。

其四,是显着地加大了对区域文化资源保护方面的投入。从1996年至2005年的9年间,省财政投入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累计达6644万元,其中用于乡土建筑修缮的专项资金超过50%。从2001年开始,省财政建立了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的编制和保护规划的实施。

在“十一五”期间,省财政大幅度地增加了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500万元,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800万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600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1500万元。省级财政的补助资金,有效引导了各级地方财政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不少市县也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并逐步形成了“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的投入机制。

2.在保护中开发

与此同时,浙江各级党委和政府也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把文化传承、地域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走以发展促保护、保护和开发并重之路。在实施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的过程中,各地大力发展与文化传统资源相关联的文化产业。比如,杭州市相继开发了宋城、杭州乐园、未来世界、世界休闲博览园、千岛湖开元度假村、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推出了“一街(北山街)二馆(中国茶叶博物馆、苏东坡纪念馆)三园(云栖、仁寿山、龙泓涧)四墓(龚隹育墓、苏小小墓、武松墓、陈夔龙墓)五景点(魏庐、朱家里、玉岑诗社、留余山居、三台阁)”等文化旅游景点。绍兴等地建立了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修缮整治由政府、社会、个人按比例共同出资承担的投入机制,从而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双赢”。乌镇、南浔、西塘、诸葛等历史文化村镇,也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在这方面,宁波市鄞州区的做法,就具有代表性。

从2003年开始,鄞州成功地举办了四届中国梁祝爱情节,“中国梁祝文化之乡”、“中国梁祝文化博物馆”等先后落户鄞州;建成农业“百家园”42家,天宫庄园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五龙潭景区、梁祝文化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天童-五龙潭景区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举办了欢乐城乡游等大型系列旅游活动,策划推出了东南佛国游、爱情圣地游等多条特色旅游线路,展示了鄞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一种以发展促保护、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理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鄞州保护和开发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梁祝传说”中的做法。2002年5月,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正式落户鄞州后,随即召开了梁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7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认定,梁祝文化的起源地为宁波市鄞州区。与此同时,鄞州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梁祝文化“申遗”事宜,为全国最早。同年8月,鄞州举行了“申遗”可行性研讨会,邀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进行论证。大家一致认为,梁祝文化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2004年6月,在“盟主”鄞州的主持下,宁波鄞州、杭州、上虞、河南汝南、江苏宜兴、山东济宁等四省六地的梁祝申遗代表,终于达成《梁祝申遗宁波共识》,以整合各地梁祝文化资源,争取成功申遗、保护梁祝文化遗产,造福人类。同年8月,鄞州“梁祝文化‘申遗’领导小组”成立。2006年2月28日,作为梁祝申遗实体工作重要组块的“中国梁祝文化网(www.chinaliangzhu.com)”经过近四年的充分筹备正式开通。同年底,鄞州区的梁祝传说正式入选首批国家非历史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梁祝传说又进一步踏上了申报世界非历史文化遗产之路。

梁祝文化的“申遗”过程,当然也是有关梁祝文化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的发掘和保护、传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鄞州打破了“申遗=非市场化”的传统模式,把传承、发掘与开发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从而也把梁祝文化打造成了一个文化旅游品牌。2002年,也就是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落户鄞州的那一年,鄞州就举办了中国梁祝婚俗节。

同年,梁祝文化公园发展有限公司投入20万元,对梁祝品牌作了全类注册,共1000个系列产品,包括音响、图书、服装、烟、酒。接着,鄞州区投入了150万元,在深圳世博园中建立了“梁祝蝶恋园”。在宁波市政府的支持下,鄞州区投资200万元,向全球征集“梁祝爱情旅游品牌策划设计方案”,旨在把梁祝文化品牌转化成旅游产品,将梁祝传说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并形成爱情主题系列旅游产品。2005年3月,宁波鄞州区与罗密欧朱丽叶故事诞生地意大利维罗纳市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宁波(鄞州)同意大利维罗纳市建立友好交流关系备忘录》;同年,10对来自意大利维罗纳市的新人,与来自中国17个梁祝遗存地的56对新人一起,共同参加第三届中国梁祝爱情节。鄞州的实践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市场流通。只要做法得当,文化的传承与产业的开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可以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引入市场机制和产业发展机制,不仅有助于发展文化产业,而且也有助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弘扬和传播。

目前,鄞州90%以上的区域还属于乡村,拥有丰富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把农村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掘与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比如,2007年,全区开展了“和谐鄞州”欢乐城乡游文化活动,活动由农事节庆、山水美景游、民俗民情游等三大主题活动组成,共16个镇乡参与,涵盖21项子活动(如首届宁波四明山杖锡樱花节、第三届横街毛笋节、第四届天宫庄园桑果节、第四届洞桥八戒西瓜节、古林葡萄节等等),各地活动呈普及化、规模化、制度化、产业化趋势。2008年4月,鄞州启动了以历史古迹它山堰为依托,以文化、休闲、旅游、生态为定位的“鄞江它山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并建造与它山水利文化相得益彰的“宁波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这也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提升了它山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而且也进一步地推动了鄞西山水人文资源的联动开发,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同年“五一”期间,鄞州举办了有“中国进士第一村”美誉的姜山镇走马塘村的欢乐城乡开游节。与此同时,各镇乡(街道)也都纷纷挖掘各自乡村文化特色和优势,积极举办各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基层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