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
18673400000023

第23章 路径创新理论教学(1)

教学是大学最古老的职能。随着大学职能的演进,大学教学的内涵也经历着发展与创新。在教育发展史上,教学的定义至今并无定论,比较赞同的观点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课程体系进行互动的行为。本书所称理论教学是指理论课程的教学。众所周知,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均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理论教学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高校实现各自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在独立学院不断发展的今天,探讨创新独立学院的理论教学对于推进独立学院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理论教学理念创新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教学理念的变革

探讨独立学院的教学理念离不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由于扩招带来高等教育精英色彩的消退,师生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些促使大学教学理念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正如司科特所言,“高等教育大众化所产生的这些新环境在一般和特殊两个层面上都对高等教育形成了影响。在一般层面上,他们影响大学作为一种知识机构的状况;在特殊层面上,他们影响着教学研究的具体实践。”大众化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大学规模的扩大,还在于全面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运行方式和发展道路。教学作为大学最基本的教育活动之一,其基本理念在大众化过程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产物,其教学理念的确立必须能够强化和推动这种变革的深入。

(一)“高深学问”向“复杂技能”扩展

传统大学主要关注人的知识素养,其学术色彩十分明显。美国当代着名高等教育思想家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开篇便是“高深学问”,而且把高深学问作为贯穿全篇的核心概念。布鲁贝克指出:“高等教育与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于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学问。在某种意义上,所谓‘高深’只是程度不同。但在另一种意义上,这种程度在教育体系的上层是如此突出,以致使它成为一种不同的性质。教育阶梯的顶层所关注的是深奥的学问。”那么什么是高深学问呢?布鲁贝克进一步指出:“这些学问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大学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机构”这一理念,在很多美国教育家的着作中都有体现,如赫钦斯的《美国高深学问》(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维布伦的《美国高深学问》(The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博克的《高深学问》(Higher Learning)、亚瑟·列文的《美国高深学问1980-2000》(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 1980-2000)等。他们在书名中使用了“高深学问”(higher learning)而不使用“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就是因为他们强调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或者说逻辑起点是研究“高深学问”。

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人才培养的职能出现深刻变化,从高等教育内部看,大众化推动了高等教育功能的分化,一部分大学要继续研究和传播高深学问的传统,承担起基础研究生力军的社会责任,同时,多数大学要面向社会,满足多数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在高等教育外部,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迫使大学必须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问题。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大学的教学理念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精英教育时代的大学里,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预期主要是指向学术性的工作,知识学习和文化修养主导其学习兴趣;进入大众化阶段,由于学术性工作职位与大学人才培养相比相对稀缺,社会人才需求导向在重视知识修养基础上,愈来愈偏向知识以外的技能和能力。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高深学问”,而且还要有“高深技能”。大学教学已经不再仅仅意味着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文化修养,而且在很多时候还意味着实践性的复杂技能。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服务并行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作为处于“象牙塔”尖顶的传统大学理念受到了巨大冲击,强调服务社会的“威斯康星理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无论在大众化体系中处于何种层次,为社会服务已经成为其当仁不让的责任。当代大学在实践其崇高的为真理而教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同时,也在积极地为社会而教、为产业而教。美国产学研合作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其成为世界仿效的榜样,通过高等教育实现劳动技能升级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策略,新加坡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印度软件业的振兴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例证。公司大学(corporate university)在很多国家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如美国摩托罗拉大学、英国巴克利大学等,更是突出表明了高等教育与产业界之间的关系已经空前密切。公司大学为那些被主流高等教育体系排除在外的员工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的机会,使企业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日益频繁的产品换代竞争中获得了更好的适应能力,其成功经验引人注目。在公司大学中,大学教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知识本质的变化在高等教育领域引起的变革,使我们看到了“经验性学习是如何意味着参与者在工作场所中创造他们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并且成为参与研究者的”,看到了学术性和职业性在大学教学中的融合。

在我国,作为大学走向社会的标志,大学的服务职能受到高度关注,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互动日渐加强,地方大学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地处东南沿海的宁波市率先在全国提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思想,通过形成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运转顺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形成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逐步提升教育的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学习服务能力。为此,宁波市还将在“十一五”

期间,建设起10个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10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大学与社会联系的普遍加强,必将对大学的理论教学产生深远影响。大学的理论教学不再是对“闲适知识”的追求和传播,同时也成为践行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

(三)“有教无类”向“有教有类”回归

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民主化。何谓高等教育民主化?赫钦斯在《学习型社会》一书中表达了他对教育民主化的两点主张:“其一,所有的人都受到充分的教育(be educated fully),实现自身潜能的充分生长;其二,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全面的教育(be educated w holly),人不能只是在一个方面,或一些方面获得发展,在多个方面获得发展的说法也不够准确,人应该能够在促进人自身更加完美的方面均获得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多数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得以实现,促进了高等教育重心的下移,使原来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高等教育权利如今可以被更多的大众子弟所共享,即实现了“有教无类”的理想。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尊重了个体的禀赋差异,按照社会需求和个体特质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和层次化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又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形成了“有教有类,各类分享”的理念和现状。由此,高等教育的政治理念在一定意义上经历了一个从“有教有类”、“有教无类”向更高层次的“有教有类”的回归,“有教有类,各类分享”。这里的“有教有类”已经不再是原来阶层意义上的分野,而是个人需要、兴趣和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的承认,这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民主化。

二、独立学院理论教学的特征

大学教学理念的变革必然对大学教学实践产生重要影响。人们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践中开始反思当下单一的精英式理论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于是,教学改革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从教学内容到课程专业设置,从教学方式到师生关系,如何构建高水平、多元化的“有教有类、各类分享”的大学教学新体系,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们的眼前。在大学教育的性质和大学机构的类型出现多元化的条件下,创新独立学院的理论教学理念,关键是要明确独立学院理论教学内涵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理论教学内涵的差异,为此,我们不妨从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对独立学院理论教学进行具体评述。

(一)教学对象独特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第三批本科录取,与本一、本二学校相比,独立学院的生源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独立学院的学生群体已经不再是同龄人中的精英群体。我们统计了教育部《若干意见》发布后的浙江省2004-2006年高校招生省控分数线(见表6‐1),从中不难发现,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成绩与一本、二本学校的要求有着较大的距离。根据学者研究,以高考成绩为标准的排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高考成绩能够反映考生的恒心、勤奋性、学习能力,这些特质本身具有的稳定性,决定了学生入大学后学业成绩的相对稳定。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本一、本二学生相比有着显着的差异,这种现象导致多数独立学院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能很好适应精英化教育模式下专业性教育的要求。

其次,一般而言,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不少学生是在相对优越的“顺境”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形成了一定的心理活动特征,他们承受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能力可能与一本、二本的学生有所不同;但由于家庭条件较好,他们有可能受到较多的自己感兴趣的教育,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等知识,因此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会更强一些。

最后,由于独立学院按照市场机制办学,学生需要按教育成本负担学费,学生及家长对教育回报期望较高,希望通过较高的教育投入获取良好的就业前景。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明显偏重实用,多数选择市场需求较热门的专业就读,如经、管、法、艺等专业,工学则主要集中在建筑学、计算机等专业;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关注也集中在应用前景上,对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轻视比较常见。

(二)教学目的应用型

从性质上看,大学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对教学“应然状态”的一种主观假设,是一种对大学教学未来发展水平的期望,这种期望和假设是要通过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变化来反映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以面向社会的实际运用为发展方向,因此,其理论教学目的也不应该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基础研究能力,而应该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作为重点。为了深入理解应用型教学目的的内涵,需要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独立学院理论教学目的。

就知识要求而言,通过理论教学,独立学院学生的知识储备应该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广度方面,独立学院学生需要掌握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经营知识、安全知识、财务知识、外语知识等多类型知识。就深度而言,独立学院的理论教学是本科层次的理论教学,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首先是“够用”,并在此基础上适度强化应用型基础理论的掌握。

就能力要求而言,独立学院理论教学应注重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将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变为实际应用的技能。

就素质要求而言,独立学院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避免过分重视应用型人才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忽视了人的自我发展价值。要从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思想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并重,训练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适切性

为了提高大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布鲁贝克提出了课程内容和结构适切性的理念。他认为,“学问本身太丰富、太广泛,不可能全部容纳在课程内容之中。我们必须有所扬弃。怎样扬弃?在这方面主要考虑的问题是要与高等教育相一致”。独立学院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机构,其理论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应用型特征,独立学院的理论教学要想获得较高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重视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适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