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
18673400000033

第33章 路径营造校园文化(3)

1.校园景观建筑,蕴涵地方文化

一个有特色的大学校园,其校园物质环境能折射出学校的传统、思想、精神等,从而促进师生产生归属感、自豪感和对母校的热爱之情。在校园物质环境中,最能体现艺术氛围的,莫过于那些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制作的艺术景点。传统的标志性建筑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积淀,是形成校园文化特色的基础。独立学院应有属于自己学校的特色建筑,积极渗透一种与其独特办学理念相协调的文化灵性,将景观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结合起来。作为地方性大学,独立学院在进行景观建设时要体现出学校的区域特征,特别注意要体现当地建筑的民俗风情,把优秀的地方文化融于现代校园建筑之中,使作为教育物质载体的校园空间及其建筑品质,不仅体现出其特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还应突出反映其特有的学术传统和人文氛围,如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雕塑,可以是地方英雄人物、知名人士的具有纪念意义的人物塑像,也可以是具有学校特色的“象形”雕塑,还可以是反映校园精神的“抽象”雕塑等等,对校园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方面产生影响,使师生进一步明确奋斗目标,找准定位,为实现地方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努力奋斗。

2.校园标志设计,体现价值取向

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以单纯、显着、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文字符号等为直观语言,代表特定的事物,表达一定的含义,传达明确的信息。

同样,在学校,学校标志也不仅仅是学校名称的代名词,而且是校园精神与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一个优秀的标志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价值的体现、一种形象的展示,生动而集中地表现着一所学校的历史与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的名誉,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标志的本质特点就在于其功用性,关系事物自身特征,表示事物间不同的意义,区别与归属是标志的主要功能,因而,它往往能够在不同的群体内部发挥特有的凝聚、亲和的作用。学校标志的广泛应用,潜移默化地在社会上宣传了学校的形象。

(二)行为文化建设有特色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是师生行为的整体表现,包括教学科研活动、组织管理工作、课外文化活动乃至后勤服务等,体现着校园文化的独特风貌。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开展科研活动的同时,直接促成了学生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的形成,锻炼并熏陶了创新、进取、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丰富多彩的,集娱乐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外文化活动,严谨、规范的高校组织管理工作以及井然有序、热情周到的后勤服务,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行为。

独立学院的行为文化建设,一是要规范教师的行为。教风建设和学术道德规范是教师行为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内容。二是要塑造学生的行为。

学生良好行为文化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教师的良好行为和榜样作用;另一方面,要着重加强社团文化和文体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形成特色鲜明的行为文化。

1.百花齐放,各显神通的社团文化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拓展求知领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学生社团活动是一种生活教育,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限制,拓展了学生成长空间,使学校教育实现与社会活动的无缝衔接。学生社团具有相对松散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是学校信息的聚集地和扩散源,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创意相互碰撞,使得整个团体具备不断更新、创新的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作用。社团团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的频繁交流,以及内部平等、轻松的成员关系,对于其适应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加入某一社团,就拥有了展示自己爱好和技能的舞台,借此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同时,也不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锤炼。

独立学院因为学费较高,所以招收的学生大多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从小所受的教育和影响也不同,学生普遍表现出兴趣爱好广泛、思维较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参与活动积极性较高等特点。这些特点使独立学院更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轻松活泼的校园氛围,其中学生社团建设是重要途径之一。独立学院作为地方性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于特色性人才培养,这就更需要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和沟通,充分挖掘地方资源,让社会力量也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建设一批有特色的专业性社团,并聘请相关的行业协会进行对口指导,不仅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到未来就职领域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也使学生在与行业协会的互动中提前感受了行业文化,提升了相关的职业素质,从而缩短毕业后的社会适应期。

2.五彩斑斓,润物无声的文体文化

不少人常把校园文化简单地等同于课外文体活动,显然这是对校园文化的片面理解,但它却从一个角度说明,课外文化体育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课外文体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以愉悦的、娱乐的形态出现的,它是一种能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修养身心的活动,它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因而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课外文体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教育的重要补充。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除了需要高超的科学知识、技术水平之外,还需要有敬业、勤奋、理想、创造等精神,而这些精神是不能仅靠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得到的,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对同事的宽容大度,对未来的开拓创造,这些人类应有的美德,还需要在一切美好的熏陶中去逐渐形成。而课外文体活动,正是实现这种美德熏陶的重要手段。课外文体活动具有娱乐性,学生乐于在愉快的环境中轻松地接受新事物;具有多样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活动,在浓厚的兴趣中吸收新思想;具有参与性,学生可以在自己唱、演、跳的实践中锻炼思维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具有广泛性,学生可以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广泛接触多样的人,通过复杂的人际接触,提高公共交往能力等。课外文体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造丰富的、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形式,就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接受美育的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机会,让他们在自我表现、自我评判中完善自己的行为,调节自己的力量,从而达到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制度文化建设有特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办学理念得以贯彻的重要保障,是学校依“法”治校的体现,也是约束师生的基本准则。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建立正常的校园活动规范和秩序,培养师生的行为品德,规范行为,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提高管理效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体制保障、队伍保障、设施保障、经费保障等。独立学院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制度文化建设。由于独立学院在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上没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可以做许多公办高校想做而一时无法做到的事,而且其实行的管理制度也可以不受陈规约束,有利于激发人们大胆改革,走出传统的束缚。独立学院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着眼于提高校园系统的活力和适应能力,促进校园系统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协调、稳定,为学校良性运作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在制度建设上要着力取消、废除、修改一些造成学校内部紧张和冲突,对学校的运行起破坏作用的陈旧制度,在这样的前提下,将使学校制度的功能耦合呈现上升趋势,实现学校各项制度的相互促进,使学校各项活动中不确定因素受到限制,各种促进学校发展的力量集中于统一的学校总体目标上。

在教师管理上,独立学院应该体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要根据自己的教师结构实际,合理制定自己的制度,针对师生互动不足,学校还可以侧重制定一些促进教师和学生交往的规章制度;在学生管理上,独立学院由于按成本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生与校方的经济关系,学生的维权意识相当强烈,学校应根据学生特点,以严治校,依法治校,同时,还应向现代优秀企业学习,吸取企业文化中所倡导的优秀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等制度和规范。这样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意识,以适应将来走上社会的要求。

(四)精神文化建设有特征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通过校园主体这个环节,影响其他校园文化的建设。一般认为,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体现在学校的文化传统、校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等方面,校园环境、校园成员的行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实质上都是以不同的形式体现人的思想和精神创造。作为校园主体进行文化活动的内在依据,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为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在大学发展的过程中,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大学自身的角色定位,它体现了大学人对大学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同时,它又常常以某种思想体系的形成作用于人,以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的形成约束着自身的行为,它一旦内化到校园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中,就会调节人的情感,塑造人的品质,左右人的意志,支配人的行为。

独立学院处于成长时期,学校精神的培育尤为重要。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确定校风建设方向和内容的依据。办学理念的确定既要符合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又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兼具方向性与可行性。同时,应将办学理念内化为全体员工的自我意识,只有被全体师生内化为自我意识,并外化为行动的时候,才能发挥办学理念“由精神到物质”的巨大能动作用,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振奋情绪、激励意志、调整心志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独立学院在凝练学校精神后,还要着力加强校风的建设。校风不同于学校精神,校风是学校精神的具体、感性外化。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和领导作风。

教风是学校中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较稳定的特点和行为倾向,是教师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方式的综合表现,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态度、人际交往、举止言行、服饰打扮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良好的教风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业务水平,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教师直接影响校风,在校风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独立学院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较大,青年教师对新生事物的态度较积极,有很多想法和做法与学生的想法和做法更为接近,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健康、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于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教育指导所不能替代的,甚至比直接的教育指导更有效果,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而自觉地培养和效仿,从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和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典型的思想和行为倾向,是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态度及价值观念的综合表现。学生是校园中最大的群体,作为处于发展中的群体,学生对校园其他群体的思想行为有明显的学习模仿倾向。独立学院进行学风建设应围绕办学目标因材施教,不仅要使所培养的学生掌握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其特色素质,使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此外,还可以采用树立典型的办法,通过大力宣传学生中的先进事迹,来带动优良学风的建设。

领导作风反映着学校领导者的道德素质、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和风格,领导者养成关心教师和学生,勇于改革、踏实、认真负责民主管理学校的作风是十分必要的,学校领导作风过硬才能对全校成员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才能带领师生把学校办好,他们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对校风及其倾向具有导向作用。

不同群体在校风建设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领导作风起导向作用,教风起主导作用,而学风则是领导作风和教风的主要出发点和归宿。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就能营造优良的校风,提升独立学院的精神文化内涵。

本章链接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06-2010校园文化发展建设规划

(2006年9月)

校园文化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成果的综合体现,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升学院综合实力,推进学院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学院发挥宁波市和浙江大学名城名校合作、高起点高水平办学的优势,经过5年的发展,实现了“千亩校园、万人规模”的第一阶段发展目标,进入了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精神和浙东文化的精髓,培育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治学育人环境,成为学院新一轮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学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特制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