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强分院形象文化建设和宣传。各分院要按照学院形象设计的统一要求加强分院形象设计工作,建立院系形象展示橱窗,制作本院系介绍材料,主动宣传分院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4)加强对师生员工行为规范的管理,塑造理工人的良好形象。加强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完善行为规范和考核体系,引导教职员工德才兼修;制定师生学术规范,强化师生学术道德建设;制定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并严格管理,尤其是加强对考风、考纪的管理。
(5)建立、完善对外宣传和突发事件应急宣传制度,加强学院公共关系的管理。
3.文化阵地工程
文化阵地工程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包括“两课”、学生社团、校报、广播电视台在内的各类阵地的建设,把握时代精神,坚持正确方向,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1)推进主阵地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建设,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将高质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程、讲座和论坛作为主阵地的有益补充,积极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2)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有效整合学院各种宣传媒体资源,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建立校园文化建设多维立体的宣传平台,营造和谐舆论环境。
(3)拓展体育文化活动阵地。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适时改造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为师生员工积极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创造条件,培育学院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好学院运动队,在五年内逐步建成满足师生员工多种形式、多种需要以及引进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体育文化活动阵地。
(4)加强文艺活动阵地建设。加强师生艺术团建设,推动校园原创艺术发展,继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加快学院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加快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改善文艺活动条件。
(5)推动社团文化阵地建设。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建设一批重点社团,培养一批学生社团骨干,全面繁荣社团文化,充分发挥社团文化的育人功能。
(6)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成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指导小组,组织人员担任网络阅评员,健全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工作体系,加强网络文化的管理和引导。加强学院对外主页、学院新闻网、“三江潮”的建设,推出一批优秀的办公网站和主题教育网站。
4.精品活动工程
要以开放的视野和全局的眼光,结合“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传统活动项目,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创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寓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党员旗帜工程”,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深入开展“学生党员挂牌”,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以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廉政教育、文明修养和民主法制观念为主体内容的基础文明工程,提升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2)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办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结构设计大赛、名师名家和创业论坛等品牌科技文化活动,建立并完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引导、管理和激励机制,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国际、国内各类科技竞赛和学科知识竞赛,做好大学生科研立项工作,加大学生科研立项的资助力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3)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大学生文化、体育、艺术活动,精心打造校园主持人大赛、“求是杯”辩论赛、校园歌手大赛、田径运动会、寝室文化节等文体艺术品牌活动,丰富同学的文化生活。
(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按照“项目化运作、专业化实践、基地化发展、制度化保障、社会化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强社会实践的品牌项目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引导广大学生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青春才智。
(5)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宗旨,建立健全志愿者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项目开发运作体系、骨干选拔培养体系和保障体系,选拔优秀学生投身“两项计划”,志愿服务西部和我省欠发达地区;同时按照“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原则,打造服务品牌。
(6)主题教育活动。以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为契机,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强化校园精品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校园建设工程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建设具有浓厚人文底蕴、体现时代精神、环境优美、品位出众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
(1)加强人文校园建设。规划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公共艺术环境,重点建设好具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沿护校河文化长廊、院士墙、浙江大学西迁办学展、主题雕塑等一批人文景观,增强校园的文化氛围;建立校史陈列馆,展示学院发展历程和办学成果、弘扬学院优良传统;加强图书馆建设,加快构建与学院学科发展相适应的藏书结构,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制定《校园环境管理规则》,加强对校园广告、横幅、标语的管理和清理,保持校园环境整洁;根据自然和谐的原则和师生活动特点,因地制宜,建设相应的校内文化配套设施。
(2)加强绿色校园建设。抓好主干道改造、橘园改造和校大门口绿化长廊建设等绿化改造工程,建设四季常青、园林化、生态化的优美校园;开展绿色教育,增强师生员工环保、可持续发展意识,营造全院师生共同为净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努力的良好氛围;继续保持宁波市“园林式单位”的荣誉称号。
(3)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和改造,增强学院直通浙江大学本部的网络光纤的通信能力,加大网络应用系统的建设力度,建设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完成“数字理工”基础层和应用支撑层的建设。
(4)加强平安校园建设。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断完善和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加强专兼职保卫队伍和技防建设,全面提高防范和应急能力;提高学院医务室医疗服务和防疫保健水平,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和各类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继续保持浙江省“平安校园”称号。
六、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
1.建立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定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由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配合、各部门和各单位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2.广泛发动全院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营造全员建设学校文化的良好氛围,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保证文化建设必要的经费投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