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教育学
18673500000008

第8章 教育心理学基础(1)

【学习指南】

护理教育的心理学基础的核心是现代学习理论,它涉及个体对外界信息的输入、知识的获得和行为的改变等多种学习过程。本章主要介绍了现代心理学对学习的几种主要的观点或研究倾向:学习的行为主义观、学习的认知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及建构主义观,以及各种观点在现代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依据加涅的学习分类理论,结合护理教育中主要涉及护理技能的学习和获得的特点,专门对动作技能的学习进行了阐述;在对学习理论有了基础和初步的认知后,我们又对影响有效学习的个体因素和动力因素——学习动机进行进一步的探讨。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能正确概述学习的行为主义观的主要观点。

2.能正确概述学习的认知观的主要观点。

3.能正确概述学习的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的主要观点。

4.能复述学习动机理论。

5.理解三种主要学习理论观点的区别。

6.理解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7.应用本章所学知识,形成对学习过程的基本认识和观点,以及提高有效学习的注意事项。

8.了解学习的行为主义观、认知观、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9.了解动作技能教学原理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任何学科教学和知识习得都有其相应的规律,护理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护理教育中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以及适应学生的学习,其根本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学习心理学,它涉及个体对外界信息的输入、知识的获得和行为的改变等多种学习过程,以及对个体学习过程和教育理念进行深入的探讨。心理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而且发展非常迅速,对于很多高级和复杂的学习现象作出了有效的和创新性的解释,比如:学习的认知观、社会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等,本章对这些理论作一详细的介绍,并探讨这些理论在护理教育领域的应用,同时针对护理专业学习对象的特点,对学习动机、动作技能的获得分别予以说明。

第一节 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

教育离不开心理学,心理学在教育中广泛的应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护理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就是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

一、教育心理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科学心理学科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典范,从早期赫尔巴特提出的“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段教学法,到后来的“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和应用”五段教学法,对全世界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班级授课制既有心理学依据又有操作规则可循。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着作《教育心理学》1913年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形成。从该学科诞生至今近一百年的发展中,教育心理学研究者对学与教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了探索,主要涉及三大范畴: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学生心理,各个阶段侧重有所不同。

1.20世纪60年代以前。心理学刚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特别注重采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这一时期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和斯金纳。桑代克提出了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三大学习定律,斯金纳研究了如何通过控制强化来塑造机体的行为,50年代风行一时的机器教学和程序教学就是这一原理在学校的直接应用;但是,其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解释还是十分有限,对高级和复杂的学习现象不能作出有效的解释。

教育是人类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同时又反作用于实践,当科学心理学满足不了教学实践的需要,那么就会寻找新的理论。

2.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心理学领域出现了所谓的“认知心理学革命”。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革命是以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1963)为标志的,他认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要是有意义言语材料的意义学习,其学习规律不同于行为主义的机械联想和条件反射,必须用新的学习理论来解释。所以,他提出了用“同化论”来解释意义的学习。60年代后期,心理学对教育和学习的研究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侧重分析信息从外部输入人的大脑到学习者产生外显的行为反应,其间所经历的加工阶段以及各加工阶段的规律,这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另一派强调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结构在新的学习中的作用,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这被称为建构主义者或结构主义者。

3.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开始关注在一定社会情境中的个体学习现象,即侧重从社会认知角度来思考个体的学习过程,将学习者置于一定的物理和社会情境,完成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为研究对象的这一视角的转变。按照学习的这一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人类学习是一种具有社会特性的行为,其过程主要通过个体的建构活动,将外在知识内化为个体自己的知识,其条件包括外界提供的学习情境(如学习材料、语言、媒介等),也包括学习者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以及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内部活动等。这些都对学习现象进行了更具体、详细和新的解释。

二、学习的心理

从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学习是一种极其普遍而又重要的现象,是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包括某种形式的学习,它既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包括各种行为习惯、态度、人格特征的形成;学习所产生的效果既可以是积极、良好的,也可以是消极、不良的。不但人类需要学习,动物也需要学习,马戏团里的猴子会算数,狮子会滚绣球,都是学习的结果。当然,护理领域中的技能和知识,也是学习的结果。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包括人和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则专指人的学习。为了认识学习的本质,不同的心理学家根据自己的研究都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学习(learning)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改变。对这个定义我们还要把握以下几点:

1.学习是学习者通过经验或经历实现的心理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可以表现为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可以是行为习惯、态度、人格特征的形成。学习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学习者通过经验或经历实现的心理过程,并非源于基因的改变或种族遗传,也非主观自生的产物。护理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获得是学生在学习实践的经验或经历上产生的,这种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比如在大学理论课堂中和教科书上学到的知识,那就是间接经验的结果。如果学生亲自到临床上动手护理患者而体验到白衣天使的崇高、护理技能的熟练,这种学习就是直接经验的结果。因经验而产生学习的情况,大致有以下两大类:一类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练习或训练,学校中对学生的教学就是这样,其中的练习和训练就是经验。比如学书法时,如何握笔、如何按纸、如何润墨、如何定神运气等,属于经验,因为这些经验而产生了对书法学习的结果。另一类经验活动是未必有计划的,可能只是在生活中的偶然情境下发生。例如,在你上学的路上,遇一身体残障者不能通过天桥,你扶他上下天桥,使他安全回家。虽然这是一个事先未曾料到的经验,但是从这个无意的经验活动中,你可能学习到助人为乐的真正意义。当你在医院临床实习时,听到因为护理的疏忽而导致了严重的医疗事故,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由此学习到提高护士和医生责任心及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2.学习是产生相对持久稳定的行为或心理倾向的改变。并非所有的行为改变都是学习产生的,如生理成熟、疲劳、药物等因素也可引起行为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学习的结果,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相对而言较为持久而稳定。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正是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老师的讲授和自己亲身经历或在别人的经验基础上,对护理技能行为产生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长期稳定甚至终生的改变过程。另外,学习不仅仅重视个体行为的外在改变,还重视个体心理倾向的改变。

3.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个体要生存,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与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学习就是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基础。

最后,我们还要强调一下,虽然人与动物都会学习,以改变行为适应环境,但是人的学习不同于动物的学习。动物学习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的、机械的、简单的条件反射和一些简单的问题解决。而人的学习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人的学习不仅在量的方面复杂,在质的方面也产生了新的特点,不论学习的内容、形式,还是学习的功能,都跟动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二)学习的分类

学习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心理学家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学习进行了分类,了解学习类型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学习。下面仅列举几种较有代表性的学习类型。

1.依据学习方式划分。奥苏伯尔依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1)接受学习。指学习者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的过程,所学习的内容是通过他人讲授的形式获得的,无需学习者去独立发现。学习者将传授者呈现的材料加以内化和组织,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再现或加以利用。

(2)发现学习。指在缺乏他人传授的条件下,学习者自己主动地通过独立探索,去发现知识的内涵和联系的过程。

(3)意义学习。指学习者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理解新材料意义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学习。意义学习关键在于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4)机械学习。指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没有理解学习材料的内在意义,靠死记硬背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在儿童身上表现较为普遍。

在上述的分类中,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接受就是有意义的,反之是机械的。因此,我们不应将接受学习与被动的机械学习等同起来。同样,发现学习中也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区分。动物通过盲目地尝试错误获得某种经验,即属于机械的发现学习,而护理知识技能的获得则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2.依据学习内容划分。根据学习内容,可以对学习进行如下分类:

(1)知识学习。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表征,可以表现为概念、命题、图式等不同形式,分别标志着对事物反映的不同广度与深度。知识的学习即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知识的认知结构。知识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学习内容,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个体从小到大在学校里接受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知识学习。例如,我们在学“基础护理”的时候,对“颈外静脉穿刺部位是下颌角和锁骨上缘中点联线之下1/3”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就是知识的学习。

(2)技能学习。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产生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两种。心智技能是指内在的心智活动方式,如各种学习策略等。操作技能是指外在的操作活动方式,如各种体育运动技能和护理技能等。技能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为复杂,它不仅包括技能知识的问题,还包括实际操作的问题。不仅要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同时还要能够把动作实际表现出来。比如将上面所讲到的颈外静脉穿刺部位的知识应用到护理临床的实际操作中的这一动作技能的获得,就是技能学习,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

(3)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即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规范的内化过程。这种学习既包含对社会规范的认识问题,又包含执行及情感体验等问题,因此比知识、技能的学习更为复杂,并且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教学的心理

自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认知心理学与教学中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不断深入,一门直接提出各类教学理论的新兴学科——教学心理学应运而生。到70年代,当时持认知观点的研究者大多认为,从行为主义角度对教学所作的分析,往往不适合解释教学对一些高级和复杂学习的影响,而应涉及人的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涉及它们怎样通过教学而得以提高。80年代末,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拉泽认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初步揭示出各种能力的实质,并从这些理论出发,对学与教的干预条件及干预活动作出各种探索,如认知技能的形成、自我调节能力的获得和知识结构的获得。21世纪初,他还总结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教学理论和方法,如抛锚式教学、促进学习的自我解释的内在机制、认知模型与情境化教学对技能获得的促进作用等;以及从课堂实践角度,提出了一些有助于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技术,如如何制订课堂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