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民营经济与区域发展(第七辑)
18674700000016

第16章 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8)

②加大对传统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宁波市大型企业较少,中小传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于推进宁波市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宁波中小传统企业的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改造中小传统企业的基本思路是:在政府引导下,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通过自建信息系统或采用ASP外包等方法,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设计能力,改进生产过程,增强核心竞争力,并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及采购、销售系统,实现营销创新。

③大力发展宁波软件产业。基本思路是:首先,吸引国内外的大型软件企业来宁波发展,利用大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促进宁波软件业的主流技术和关键软件产品上一个层次。其次,宁波中小软件企业应当利用本地化优势,做大企业的配件商、本地服务商或进行非主流技术创新,吸引风险资金的支持,等待时机使非主流技术跃迁为主流技术,这样中小企业就有可能壮大,成长为大企业。最后,应当加强人才培养、引进风险资金、采取适当倾斜的政策以及建设高档次的软件工业园,以营造良好的软件和系统集成业发展的软环境。

④为增强市民对信息化的认识和提高市民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各种宣传和培训。基本思路是: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广泛宣传、普及信息化知识,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的良好氛围;信息化建设以人才为本,要把信息技术知识培训纳入党校、行政学院等各种干部培训班的教学内容。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各基层都要普及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并结合年终考核,制定工作人员计算机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知应会标准;大力发展信息科学技术教育。高等院校和专科学校要把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作为必修课程,中小学生也要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教育。充分发挥现有继续教育体系的作用,对各类信息工作人员分别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深造。

⑤针对市区信息化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他各县(市)的实际,应当以较发达的市区信息化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个大市的信息化进程。基本思路:通过分阶段推进政企链,把宁波全市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整合为市区统一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并以推广海曙区“81890”社区服务信息平台为抓手,带动宁波市各家庭和社区信息化的发展。

3.主要保障措施

(1)加快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信息化建设渗透性很强,涉及各行各业。推进信息化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和协调。据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报告以及各方面共识,推进信息化工作应采取三层组织结构模式:由政府领导牵头的领导协调机构,形成战略层;引入政府序列的信息化管理专门机构,形成操作层;由一批专家组成的顾问机构,形成咨询层。从宁波市实际出发,应进一步强化操作层,建立咨询层。

(2)加大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建设力度。宁波应从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的配套政策、法规和标准。具体做法: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建设重大建设项目和工程的配套政策;搞好数据中心相关配套制度的制定,扶持信息服务业和商务企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文)的精神,结合宁波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以促进软件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对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贷款优先、贴息等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鼓励信息资源开发和维护,鼓励信息库开发商积极开发公用、商用信息库的政策;制定和完善信息网络运行及安全管理的有关法规;及时跟踪国际国内的信息化标准,制定适合宁波市实际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3)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融资力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政府投资的引导下,以市场融资为主,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具体作法:建立适合宁波的风险投资基金机制,积极吸引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到宁波来,同时探索与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合作,成立中外合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投入用于信息化建设,并积极争取国家、浙江省有关部门的技术和财力支持;加大对信息产业项目的招商工作,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抓好科技园区建设,发挥软件园区孵化器的作用;实行“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鼓励本市和外地企业以及个人投资宁波信息化建设。

(4)大力营造信息产品市场需求,推动产业高速发展。在大力推进宁波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营造巨大的信息产品市场需求,要贯彻“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引资金、以市场招人才”的方针,以换取宁波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从宁波的实际出发,应当继续推进“政府上网工程”、“企业上网工程”,加速建立完整、统一和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努力提高县以上城镇信息化水平。

(二)金融服务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宁波金融服务业总量、结构和运作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在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制约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与改革前相比仍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解决,“市场结构国有垄断,产权形式国有独大,金融资源配置格局与实体经济不相吻合”的特征比较明显,这与宁波实物经济部门的市场发展比较充分、民营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

1.金融服务业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金融发展与实物经济的关系

按照戈德斯密斯的观点,一国(或地区)金融与实物经济的关系首先可以通过对金融结构变化的研究来了解。金融结构即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衡量金融结构的指标是所谓的金融相关比率(FIR)。

宁波市金融结构的总体变化规律表现为单调上升的趋势,从1993年的1.32逐年上升至2002年的2.35,年均增长率为9%左右。这表明与实物经济的增长相比,金融上层建筑的变化要快于其实物经济基础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所包含的意义:一方面表明宁波经济活动日益金融化的现实,而经济活动的金融化无疑可以大大减少经济中的交易成本;但另一方面,从发达国家金融相关比率的变化过程来看,一般其变化规律表现为先升后降而后稳定于1.5~2.0之间。就此而言,对经济尚处于中等收入水平阶段的宁波来说,这一比率是有些偏高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金融服务业的产权结构相联系的。一般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业大多是放开经营的,而且其产权的构成也以民营资本为主体,即其产权是明晰的。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唯有明晰的产权,经济主体的行为才会符合理性。而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会看到,宁波市的金融服务业则基本上是由国有金融机构所垄断,因此其在金融工具的创新方面就可能产生与实体经济运行不一致的情况。由于金融资本的易扩张性,这种不一致性往往会被放大为超越实物经济需求的过度的金融工具发行。

(2)金融中介机构金融资源的配置格局

由上述分析可知,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中介机构在宁波金融市场中占有垄断地位,因此分析金融中介机构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格局可以大致了解宁波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总体变化趋势来看,除乡镇企业外,宁波银行对农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信贷资金的配置比重变化基本上是平稳的,而且总体配置比例很低。在这三者当中,三资企业获得贷款比重最大,其次为农业,最后是私营企业。这其中有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及经营监管上困难等方面的原因,与经营理念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金融服务业的成长极不充分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此外,尽管乡镇企业所获得的贷款在四个行业中所占比重最高,但它的变动幅度也最大,而且总体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与企业改制所导致的企业数量的减少以及产权不明晰所导致的乡镇企业经营效益不佳是有关系的。

(3)金融服务业的内部结构

表16表明了宁波市金融保险业独立法人单位数的变迁。根据表16所提供的数据,宁波市金融服务业中的商业银行、保险业和信托投资业在这几年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其他金融机构数量大多出现了负增长,这主要应归因于金融进一步规范化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服务业重新整合的结果。从从业人员数来看,2001年宁波市金融保险业的从业人员数为32040人,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6%,这表明金融服务业在宁波经济中尚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发展水平。另外,统计结果显示,1997、1998和2000各年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包括各项存贷款、各种债券和其他证券以及保险金额的合计分别为3236.5775亿元、4536.5571亿元和5563.4158亿元,年均增长23.96%。但从金融工具的结构来看,金融工具的主要构成是银行存贷款与各种保险单据,各种证券和商业票据所占比例不超过1%。这反映了宁波市金融服务业在创新方面存在着不足,且融资渠道仍不是很畅通。金融创新不足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通过下面对金融服务业所有权结构的分析也许我们会得到一些启示。

根据2001年的资料,宁波市金融保险业国有控股企业单位数占金融保险业机构总数的51.67%,从业人员数占金融保险业总从业人员数的77.36%,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86.47%。其中在金融服务业和保险业中这三个指标的比重分别为:47.56%、71.07%、83.80%和93.75%、99.14%、99.9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宁波市的金融保险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这与宁波的总体经济中非国有经济占绝对主体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4)金融服务业的空间格局

表17是金融保险业在宁波市各区的分布情况。由表17,宁波市区的金融服务业主要聚集于海曙区,尤其是构成金融服务业主体的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以海曙区为最多,这与海曙区是宁波市的经济政治中心的地位是相吻合的。江东区是仅次于海曙区的金融中心,与海曙区和江北区相比,江东区的商业银行与证券交易业机构数要少于海曙区,但要远多于江北区,这与政府发展江东区的战略决策是一致的。同海曙区和江东区相比,江北区的最大特点是拥有数量众多的信用合作社,但其他金融机构的数量远不能与海曙区与江东区相比,当然这主要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总之,对宁波市金融服务业地域分布的分析表明,宁波市现有金融服务业格局的状态是与各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的政策导向一致的。

(5)问题总结

将上述现状分析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可知,宁波金融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可归结为国有银行对金融市场的垄断,正是这种垄断导致了金融服务业在金融工具创新上的不足和金融机构在金融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这与宁波实物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民营产权结构占绝对多数的状况形成了强烈反差。

2.行业规划的总体思路、目标、原则与规划重点

(1)思路与目标定位针对宁波经济发展的背景与金融服务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未来的几年中,宁波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应坚持这样的思路:利用加入WTO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机遇,尤其要抓住中央将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全国改革试点和对中国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契机,结合宁波自身的经济发展现状及所处的区位特征,找准自身的竞争优势,搞清自身在区域金融布局中的地位,据此对现有金融服务业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以实现至2007年使宁波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2020年成为华东地区重要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

(2)指导原则

①区域协调性原则。上海是全国的金融中心且正逐渐地成为整个东亚的金融中心,因此在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宁波必须找准自身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中的位置,并以此为出发点选择自己的金融发展路径。

②开放性原则。宁波是我国加入WTO后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第二轮城市,因此将较早地面对外资银行的冲击。为此,在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宁波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原则,并以此为出发点对金融服务业进行改革,以便为宁波金融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

③比较优势的原则。按照林毅夫的观点,唯有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方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而这种自生能力的由来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为此,在宁波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从宁波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特点出发,通过搞清宁波的比较优势所在来确定宁波自身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