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民营经济与区域发展(第七辑)
18674700000020

第20章 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12)

(一)教育服务业

教育的作用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教育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还代表了城市功能的层次。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宁波的教育服务业获得了极大的增长动力并展示出了自己的特色。概括地说,宁波教育服务业的现状可归结为“基础教育发达,职业技术教育较为扎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其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竞争力”。

1.教育服务业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一些总量指标的动态变化

教育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师资力量、在校学生数等相关指标来反映。这些指标所反映的宁波教育服务业发展的特点是:师资力量迅速增长但尚需强化,不同类型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变化存在着不均衡。

各指标的变化趋势是不一致的:从反映在校教职工变化情况的两个指标——在校教职工指数与教师指数来看,二者大体表现出同步增长的变化趋势,表明学校教师增加的同时,其他教职工人数并未得到相应的减少。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这是由于随着近几年学校的整合,住宿生增多,从而给学校后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从在校学生的人数变化来看,大学生(包括普通本科院校与普通高职院校)的增长最为迅速。若1978年宁波在校大学生数为100,则至2002年这一数字达到了6210,增长了62.1倍。由图2可以看出,这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期间是1997-2002年,在这6年内,宁波大学生在校人数增加了5.4倍。除大学生以外,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普通中专生的人数。与1978年相比,2002年的普通中专人数增加了6倍多。但与大学生不同的是,中专生人数自1999年以后出现了绝对下降趋势。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学大规模扩招挤走了中专学校的一部分生源;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一些中专学校与大学合并所造成的中专数量的减少。从中小学生的在校生变化特点来看,宁波市普通中学生的在校人数自1978年以来呈波浪式上升的变化趋势。根据计算,2002年宁波中学生的在校人数为1978年的近1.14倍,其中有些年份的在校人数还出现了下降,但总体来看,自1995年以后,宁波中学生的在校人数基本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在校人数的指数大致保持在110左右(以1978年为基期)。与此相对照的是,与1978年相比,宁波市的小学生在校人数却出现了下降,2002年小学在校人数只为1978年的76%,这一数字自1989年以后就已基本稳定下来。由于我国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出生率的下降所造成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出生率继续下降,那么未来宁波小学将面临进一步的重新整合问题。

(2)空间布局及数量特征

宁波教育服务业在空间布局上的特征表现为:高等学校与中等专业学校在空间布局上存在不均衡,其他层次的教育在地域上基本上无差异的。表20显示了宁波市各类学校的区域分布与数量规模情况。

由表20可知,高等学校全部分布于市区,这与市区是宁波市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是吻合的,同时也说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需要较高层次的城市功能水平来支撑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中的80%位于市区,其余的4个分别分布于鄞州、余姚和慈溪。其中鄞州2个,余姚与慈溪各1个,这可能与这3个县(市)离市区较近是有关系的。14个技工学校也全部位于市区。普通中学中有三分之一多位于市区,这与市区人口占宁波市人口的比重是基本相一致的。但普通小学市区所占的比重不足三分之一,这可能与市区小学的整合度较好及市区人口集中度相对较高有关。从普通小学数目与人口比重的比较来看,奉化市的小学数目明显高于其他县(市),这意味着奉化市可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对小学进行整合的问题。由表20所提供的宁波市各类学校的数量比较,宁波市中等专业学校与技工学校的总数为24所,远多于高等学校的11所,结合宁波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应该说这是宁波教育发展的竞争优势所在。

从小学入学、小学升初中与初中升高中三种情况的入学率来看,前两者的入学率基本达到100%,这说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在宁波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高中入学率在宁波市均保持在80%以上,而且各地之间相差也不大。从初中升学率结构来看,普通高中的升学率最高,其次是职业高中,最后是中专技校。对于这三种形式升学率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各地之间也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可见,就宁波市的范围来看,宁波的中小学教育并不存在太大的差距。

(3)高等教育的现状

宁波高等教育的现状特征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滞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且富有特色。到2002年底,宁波共有13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只有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和万里学院3所,2所成人高校,其余8所均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显然,与大连、青岛甚至苏州等城市相比,宁波的普通高等教育发展严重滞后,这制约了宁波城市功能水平的提高。从高等职业教育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宁波高等教育中最具有竞争力的部分。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不同,从全国的范围来看,几乎所有地区均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由于宁波具有发达的经济背景为依托且高等职业教育长期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宁波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02年,宁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的在校人数共27361人,专任教师数为1848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有4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1人,招生人数为12539人,当年的招生人数与报到人数均超过了90%。相对而言,尽管像宁波大学等普通高等学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实力,但由于建校时间短等原因,与杭州或省外其他地区的高校相比,宁波的普通高等教育水平还很低。因此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看,宁波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宁波高等教育体系中最有特色和最具有竞争力的部分。

2.发展思路、目标、原则与规划重点

(1)思路与目标定位

根据宁波市教育服务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当中应坚持以下思路:第一,在基础教育方面,要在优化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之上,通过动员各种社会资金的投入,加速扩大教育资源的规模,以满足社会基础教育需求层次的提高和解决外来从业人员的子女就学问题;第二,高等教育要在为宁波市地方经济服务的基础之上,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和扩大与全国其他科研院所联系等手段,通过几年的发展,至2007年使宁波成为浙江省第二个高等教育基地,至2020年使宁波成为全国的高等教育中心之一;第三,成人教育要根据现代知识更新周期迅速缩短和不同对象的知识需求特征,加速发展,以尽快建成一个能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教育服务的终身教育体系;第四,职业技术教育要利用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在全国领先的现有竞争优势,依托宁波发达的经济背景,通过政府引导统筹、企业参与,以办特色专业与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国外联合办学为手段,在整合现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宁波职业技术教育,使其与宁波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发展定位的人才需求相一致,争取使宁波到2007年成为浙江省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至2020年成为辐射全国的最重要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之一。

(2)指导原则

①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从各个方面来看,宁波市现有的各级教育尚无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以及经济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因此扩大规模与提高层次是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利用宁波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发达的有利条件,在现有基础之上,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措施,进一步加速动员政府以外的资金参与办学。

②坚持与国际标准相一致原则。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剧,人才的竞争越来越具有国际性。与此同时,职业认证体系的标准也日益国际化,因此加大与国外的联合办学力度,以使宁波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国外接轨是开放条件下宁波职业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

③坚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原则。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在于直接为生产第一线提供技术与服务型人才,而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宁波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宁波经济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而不断改革教育内容与教学体系。

④坚持走产学结合的原则。职业教育与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上必须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相一致,而这要求职业技术院校不仅要让学生走出去,而且还要从生产一线请优秀教师走进来。

⑤坚持政企联合办学的原则。要发展宁波的普通高等教育,必须利用宁波经济发达、民资充足的优势,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坚持政企联合办学的原则,利用高校的外部效应以及技术和知识辐射的优势,积极吸引企业的资金来扩大学校的规模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提升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3)规划重点

总之,宁波教育服务业现有特点:一是高等学校数量较少,但其扩张规模快,其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竞争力;二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每年均有5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进入高职就读;三是基础教育发展迅速,但在层次与规模上尚不能满足社会的有效需求。因此,从宁波经济发展需求与教育资源的竞争优势出发,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基础教育的扩容和档次的提高,整合现有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为宁波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应当成为宁波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3.主要保障措施

(1)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基础教育,把好教育资格认证关,保证教育规模扩张的同时,教育质量不至降低而且要有所上升。

(2)在资金投入上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目前,宁波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之一是:与普通高校相比,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水平还相对较低,而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因此通过进一步加强政府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资金统筹,对宁波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从企业引进教师的现有人事制度。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较高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较高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有一部分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但目前从企业吸收一部分优秀人才进入学校所要办的人事手续过于复杂,从而阻碍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师资水平的提高。

(4)扩大新专业审批权。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生命力在于专业设置要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目前新专业的设置均要经过省里审批,往往使教学内容跟不上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因此,应尽快将新专业审批权下放给宁波,使宁波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更强的市场适应性。

(二)医疗卫生服务业

医疗卫生事业直接关系人民的身体健康与安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一个覆盖全市、高效安全的现代卫生服务体系,对提高宁波市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1.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形成,服务效率较高,但医疗服务资源尚不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医疗和卫生服务需求,且与城市地位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宁波市医疗体系包括市级医院、县(市)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个层次,公共卫生体系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机构、血液中心等构成。

(1)总体情况

从几个指标来看,宁波市卫生服务业的总体情况是:卫生机构数量总体稳定,床位数平稳递增且医疗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显示了宁波市卫生事业自1985年以来的主要发展情况。卫生机构总量基本上是稳定的,但医院的数量自1995年以来呈连年下降的趋势,由于撤区并乡,使乡镇卫生院总数有所减少。到2002年为止,宁波市卫生机构总数为1263家,其中医院58个,所占比重不到5%。构成卫生机构的主体是诊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共772个,占总数的60%多。可见,宁波市已基本建成各级医院为核心、其他卫生机构为外围体系的比较系统的卫生医疗体系。卫生机构的床位数呈平稳递增的趋势,但其中医院的床位数在1997年有所下降,此后几年医院的床位数基本保持稳定,可见宁波市医院体系的规模是比较小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呈直线上升的走势,但其变化速率不大,其中医生的增加速度要略快于卫生技术人员的总体增加速度。这表明虽然宁波市的医院数量出现了下降,但其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