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民营经济与区域发展(第七辑)
18674700000029

第29章 绍兴市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机制和环境研究(4)

(2)积极推动产业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实现绍兴市由经济大市向创新大市的跨越。“十一五”期间,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比例要保持在1.5%以上,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比例在60%以上,绍兴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5%以上。争取培育科技型企业1000家。其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5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50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0家。建设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200家,培育重点行业的重点实验室5个。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00项。开发科技型新产品1000只。专利申请总量达到3万件,授权总量达到1.5万件。深化三个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设10个农业科技园区、20个高效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型企业孵化器40个,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50家。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对外科技合作项目50项。力争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三)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

下一步,绍兴市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重点要实施六大工程,即:

创新平台提升工程、农村科创推进工程、企业创新拓展工程、创新环境优化工程、内外创新联动工程、品牌与市场创新工程。

1.创新平台提升工程

加快各类公共平台建设,建立共享机制。重点建设以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实验室(研究实验基地)、科学数据与信息平台、标准计量和检测技术平台,与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特色产业基地等一起,组成系统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架构。同时,建立有效的共享制度和机制。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制定各类科技资源的标准规范。

2.农村科创推进工程

加快建立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创新人才支撑体系。重点实施农业创新项目,积极资助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新品种选育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技术、农作物种植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加快培育农村技能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人才下乡、科技下乡活动。

3.企业创新拓展工程

在已有企业创新基础上,重点提升领先企业的创新高度和强度。

在人才配备、项目支撑、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集聚优势资源向具有良好创新基础和竞争实力的企业倾斜,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积极推动这些企业实施引领性的创新和面向国际视野的产品、过程、品牌、市场等方面的创新。力争形成若干个具有显着区域影响的创新型企业。

4.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必须营造适合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及发挥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工作环境、教育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发挥优秀人才的创造性才华。

重点推进人居环境优化、人才管理和激励体制改革、创新市场环境优化和配套服务体系完善四个方面的工作。

5.内外创新联动工程

积极借助外部人才创新网络平台,进一步扩展与外部人才创新体系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推动企业和各类机构在各个层面上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创新合作。进一步消除各种合作中的障碍,形成“根系”发达的内外联动人才创新体系。

6.品牌与市场创新工程

围绕提升企业在产业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层次大力推动企业品牌创新与市场创新,大力扶植企业品牌投入,尤其是鼓励企业自主品牌出口。积极支持企业品牌化市场运作模式。加大以轻纺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职能创新力度,推动具有强大渠道控制力企业对专业市场的整合。积极提升专业市场的品牌,加快市场向流通贸易企业的转变。

四、政策举措

(一)强化组织保障

1.建立人才自主创新联席会议制度

由组织部牵头,科技局和人事局为主,教育局、经贸局、发改委、社保局、工商局、土管局、财政局、劳动局和农业局参加,遵循特事特办的原则,决定人才自主创新工作落实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涉及对创新型企业的项目审批、退税和补贴、创新人才的安置与福利、家属的教育和就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等方面,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更加便捷高效地加以解决。

2.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工作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拓展“党管人才”的范围,对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新型实用人才都统一纳入组织部门管理。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优化服务、营造环境等工作。各级党委要围绕人才强市战略的总体目标,制定工作重点,促进人才教育培养、使用、引进、激励和保障,提高人才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进一步整合人才工作力量,协调人才工作大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3.加强中介组织和协会组织的建设

积极推进与人才自主创新相关的中介组织和协会的建设。加强科协系统的运作,大力发挥科协在凝聚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在研究课题立项和资助、创新成果评审和评比,优秀创新人才的表彰和奖励等方面,突出科协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企业家协会建设,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凝聚和交流,开展企业家论坛等,拓展经营管理者的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博士后联谊会等创新人员协会组织,发挥这些协会和学会在创新中的专业作用。尤其是在组织和财政上,给予这些协会以充分的支持。

(二)扩大财政支持

1.持续增加自主创新的财政投入“十一五”时期,在人才自主创新的财政投入上要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全社会的研究开发支出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确保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科技创新的支出增长速度高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

在人才引进培养、项目研究开发、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成果建立等方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财政支撑体制。进一步完善企业科技创新项目库,根据绍兴市重点发展产业导向和城市发展规划,选择财政支持项目。对科研课题及经费的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的全过程,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明确设立政府科技计划和应用型科技项目的绩效目标,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2.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

在国家《政府采购法》的框架下,在立法权限内尽快制定符合绍兴地方特色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以推动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尤其是增加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采购种类和数量,不按要求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财政部门不予支付资金。

建议绍兴由财政部门牵头,科技、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参加组成协调机构,制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具体办法,审查实施情况,协调和解决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继续强化企业技术和人才的财政补贴

在国务院《实施栀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枛(2006-201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国发[2005]44号)8条税收激励政策基础上,绍兴市财政局应该制定并且实施推进科技创新的更具体的财税政策和措施,从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快推进城市创新体系和社会创新环境建设。财政部门将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重点,增加财政科学事业费投入。加强科研实验基地、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的财政补贴力度。整合分散管理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技术改造贴息资金,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通过贷款贴息、财政资助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三)拓宽融资渠道

1.建立企业创新担保基金

由政府为主,吸引广大企业参与,建立面向企业的创新担保基金。

创新保险基金用于向银行提供企业创新时的贷款担保。采取财政主导投入、企业定向募集、封闭化运作的模式,以创新收益作为基金风险回报,维持基金的正常运作。同时以基金为杠杆,通过扩大利率浮动幅度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鼓励商业银行根据信贷原则,优先安排效益高、有还贷能力的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

2.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基金

积极推动风险投资基金的建设和发展,对主要投资于中小自主创新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已正式颁布《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绍兴市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加大对风险投资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以多种形式组建风险投资公司或创业投资公司。

(四)完善管理制度

1.完善人才管理和培养体制

深化科研机构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事制度。

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以绩效为主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三元结构分配制度,积极探索知识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形式,试行法人代表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年功津贴和补充社会保障制度。

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要结合重大任务和工程项目,通过产学研联合,立足实践培养;对高级技工和科技支撑人才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培养;对科技管理人才要实行职业化管理;对科技成果推广人才和科技企业家的培养与鉴别主要通过市场竞争发现。积极促进人才的战略性流动,通过制度创新鼓励人才向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地方流动。

2.完善研究开发的区域合作机制

全面整合企业、政府和社会的科技资源。对先进的科研设备实现全市范围内的共享。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尝试建立绍兴籍教授联谊会、市科技专家组、市技术专家数据库,引进或创办高校、科研院所在绍兴建立科技园、中试基地、孵化基地、技术转移中心。制定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到绍兴的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各类工程研发中心从事兼职、咨询、讲学或者担任顾问,开展百名专家与百家民企对接活动,以及通过行业重大项目的全社会招标,主动向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借智借力,帮助企业引进或柔性使用人才,实现人才联动。

(五)构筑内生增长机制

1.扶持企业创建品牌

引导、鼓励和支持一些领先企业及许多专业市场中的市场经营大户和商贸企业创建、发展商业性品牌,积极培育商业品牌商尤其是大型品牌商,控制高端价值链环节。通过品牌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向市场传递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信息,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品牌的拥有者,必须在节省那些价值变得相对昂贵的生产要素方向上进行创新。

2.引导领先企业功能升级

对领先企业的功能升级提供一定的支持,引导绍兴许多行业中的领先企业进行功能升级,有意识地形成以领先企业为主导的企业网络(价值链分工体系)或联盟,逐步形成大企业领导的产业组织,从而摆脱目前某些行业中存在的具有典型的原子型(众多小企业)竞争的模式特征,避免企业间开展向下的恶性价格竞争。通过引导领先企业的功能升级,逐步在产业集群中建立、发展以品牌和销售网络为纽带的大中小企业之间的纵向分工关系,改善产业集群的空间环境,提高市场绩效。

3.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

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避免沿着低端路线被动地加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促使企业有动力和能力选择依靠创新、人力资本积累(教育、培育)、规模经济和管理等报酬递增,也即用新的增长方式来消化如要素成本上涨和汇率等因素,构筑起持续回报递增的内生增长机制,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六)优化外部环境

1.强化城市功能建设

加强城市现代功能的集聚,吸引和培育企业创新功能。要积极加强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构筑立足区域特色产业的商贸会展、物流、技术信息等功能,尤其是利用轻纺城等专业优势明显的专业市场,积极改造提升为商贸信息的集散中心。要尽可能加强金融、资讯、财务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建设,全力打造面向本地企业的总部经济。

2.加强留住人才的配套设施建设

积极完善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的配套体制和环境。积极完善基础教育设施,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来绍兴工作后,解决其子女就学问题。进一步加强人才公寓建设力度,解决创新人才尤其是青年创新人才的住房问题。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评定工作,对民营企业和农村实用人才的职称评定要予以平等的待遇。进一步完善图书馆、剧院、体育馆等文体设施,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3.加强区域信息化建设

整体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优先发展数字化设计制造标准体系、嵌入式技术、全过程生产自动化技术和在线客户服务等技术,加速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推进服务业信息化进程,加快数字认证交换中心、联合征信、电子签名等电子服务基础平台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应用互联网建立农业科技、农业资源信息库,建成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系统,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