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
18675100000030

第30章 世界石油市场发展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分析(4)

美国福四通期货经纪公司资深分析师詹姆斯·波尔:“没人知道这个市场里到底有多少资金,据我所知,大约有800支基金集结在原油期货市场,每天的交易量大得惊人,说起基金,可能许多人不太了解,基金就是不管市场走势如何,对它们来说最高兴的就是买进卖出从中渔利,当然我们也不能把高油价全部归罪于这些基金,目前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市场波动剧烈,给他们提供了炒作的空间。”

从2007年开始,纽约、芝加哥、伦敦的商品交易市场都迎来了大牛市,过去的一年,大约有超过2600亿美元的基金涌入了商品交易市场,和2003年牛市初期相比,增长了近20倍,这其中至少有一半资金,也就是1300亿美元转战在原油期货品种上,这大约相当于北京市2007年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德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作者威廉·恩道尔:“主要就是那些美国银行,它们因为次贷危机陷入了很深的困境,另外就是对冲基金,目前的油价已经不再受到供需双方的控制,比如沙特阿拉伯、伊朗这样的生产大国,或者中国、日本这样的石油需求大国,它主要被期货市场控制了,像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或者伦敦商品交易所。”

恩道尔指出,美国那些着名的投资银行在这轮行情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高盛、花旗、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是石油期货交易的四大玩家,正是他们在原油期货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油价上涨。

各路资本竞相豪赌油价,油价暴涨真正幕后推手如何在原油期货市场兴风作浪。《石油战争》的作者、德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告诉大家,油价暴涨真正的幕后推手,是高盛、花旗、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这样一些国际资本巨头,以及大大小小的对冲基金,借着石油供应紧张、美元贬值这些消息和题材,它们又是如何在原油期货市场上兴风作浪,翻云覆雨的?来了解一些幕后的情况。

在这一轮石油行情中,高盛集团的异样表现特别引人关注。

在2007年年中,当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涨到每桶60美元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达到了顶峰,一致看跌,但是高盛却大胆放言,年底油价将达到95美元,而今年年初油价将涨到105美元,油价破百的预言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但是今年油价的走势和高盛的预言十分吻合,难怪美国福四通期货经纪公司的资深分析师詹姆斯波尔说——高盛既是预测家,也是实际的参与者,他们正在“自导自演”一出高油价的行情。

美国福四通期货经纪公司资深分析师詹姆斯·波尔:“有些基金,确实是,它们对油价的预测总是那么准,大型的基金像高盛,还有摩根斯坦利总是做这样的预测,摩根斯坦利不久前还说过油价飙升的预言,与其说它们预测得准,不如说是它们为了自身利益操纵了市场,不过,如果这样说,它们还会为自己辩解,预测油价的是它们的研究分部,和能源基金是两码事。”

除了四大投资银行,各种基金也在原油期货市场上推波助澜。

一是对冲基金,领头的就是曾经在亚洲掀起金融风暴的乔治·索罗斯,被称为投资天才的索罗斯旗下经营5个风格各异的对冲基金,其中大量基金战斗在纽约商品交易市场。

另一种是专门的石油基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皮肯斯,从油井起家发迹的皮肯斯被誉为“油神”,他率领旗下的BP 资金公司呼风唤雨,搏击油市,从2004年起,皮肯斯一直看高油价,是期货市场上典型的“做多派”。

还有一种是退休基金和保险基金,2002年以来,它们成为商品期货市场上的重要力量,此外就是个人投资者,他们通过交易所交易的基金和商品个人储蓄账户进入市场,其中的个人储蓄账户还是英国金融机构专门面向个人投资者的金融产品,总之热钱不分国别,来自世界各地。

各路资本竞相豪赌油价,难怪美国民主党参议员卡尔·拉文曾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说,油价突破100美元没有正当理由,商品期货市场已经成为投机的天堂、贪欲的狂欢节。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局局长盖尔·鲁索也认为,从供求状况分析,油价每桶90美元比较合理,超过90美元,都是过分投机行为的结果,难道全球经济都要为资本巨头的过度投机来买单吗?全世界都在为这个问题担心。

今天的纽约商品交易所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期货交易市场,全世界的石油、黄金价格都要看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脸色行事,尽管期货市场的初衷是为了规范定价,透明公开,但是少不了也会成为一些投机者的工具,一些不正常的交易时有发生。

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它们之间的纽带是通过它的交割制度,但现在美国的市场上,的的确确出现了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之间,在临近交割的时候有难以聚合的现象,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断定,里面有投机的过度的成分。

美国国会近期就高油价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包括埃克森·美孚、壳牌石油,英国石油在内的石油巨头以及基金巨头都被叫去质询,6月3号索罗斯在美国国会参议院回答关于能源价格投机的质询时说,大量投机资金进入商品期货市场吹大了油价“泡沫”,美国国会还委托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市场不正常的交易进行调查,但是调查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迟迟没有结果。

德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作者威廉·恩道尔:“我觉得我们不能指望美国政府采取措施来抑制高油价,目前美国国会内部争论非常激烈,美国现任财政部长是华尔街的代言人,保尔森上周曾经说目前高油价不是因为炒作,主要还是供需缺口大,我觉得他这是在帮它的老东家高盛公司推卸责任,但这不是事实,所以尽管目前美国国内和国际有很多压力,但是美国不会采取什么有力措施来抑制油价上涨。”

资本追逐利润,这个天性决定了那些国际巨头绝不会放慢炒作油价的脚步,这场没有硝烟的石油金融战背后,博弈各方拿着期货合约,暗中展开了较量,而历史上,一次次战火因为石油而燃起,正应了一句话,石油多的地方,战争就多,眼前最好的例证就是中东,那里蕴藏了全球80%的可以开采石油,但那里也是二战后全世界最不平静的地方,从1980年两伊战争,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再到绵延不绝的黎以冲突,都闪现着石油的阴影。

德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在《石油战争》一书中说到,近一百多年来的世界现代史就是一部石油竞争的历史。石油政治正在决定世界新秩序。

德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作者威廉·恩道尔:“如果你回看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时候石油开始成为全世界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商品,农业,运输,工业,样样离不开石油,我们过去100年就是靠石油在发展经济,过去100年的战争史基本就是围绕石油的争夺,当然不是所有的战争,首先是一战,英国和德国之间,德国要修一条直达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铁路,当时从中东到欧洲的海上运输路线被英国海军控制着。”

威廉·恩道尔向记者这样描绘石油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先发制人的德国人坐着烧煤的火车,推进到了距巴黎仅四十英里的马恩河,法军征用了3000多辆烧油的出租车,满载士兵冲向前线,结束了德国的攻势。德国人始终闹不懂的是,巴黎到马恩河当时只有一条铁路,怎么一下子运来了这么多的军队。

后来的德黑兰海战中,按照当时的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的建议转用石油做燃料的英国舰队,挫败了烧煤的德国舰队,也挫败了德国的最后希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如果夺取到足够的石油,斯大林格勒的命运很可能被改写,但德国人输了,因为在进攻斯大林格勒之前,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就已经没有油了。

1941年,美国、英国与荷兰决定减少对日本的90%的石油供应,而这正成了当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一个动因,受到美国石油禁运而只剩最后三个月石油储备的日本孤注一掷。而对于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威廉·恩道尔认为,这同样是一场与石油有关的战争。德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作者威廉·恩道尔:

“伊拉克战争当然也是为了石油,美国控制石油,所以回顾20世纪就是一部石油战争史。”

曾为美国政府效力多年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肯定知道,他的回忆录《动荡时代》会引来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格老的“江湖地位”,更是因为他在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布什政府发动伊战的根本原因——石油。2007年,他在一次电视节目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而那时候,油价只有80美元一桶。

“如果你说美国出兵伊拉克就是为了有更多的石油,那有人就该问了,那我们为什么油价还80美元那么高?”

“您的观点是如我们不出兵伊拉克那么我们现在的油价就该到每桶130美元、140美元一桶了,是这样吗?”“对,没错。”“您确定吗?”“当然,这就是打击萨达姆的目的。”

其实,早在布什就职初期,2001年4月的白宫内阁会议就已做出这样的决议:“由于伊拉克对石油市场可能有不安定的影响,这是美国无法接受的风险,因而军事干预是必须的。”

对此,在伊战之前,美国的《民族》杂志便已直截了当地指出:“对伊拉克战争是以士兵和国民的生命、鲜血为担保的石油战争。”

虽然布什一再否认伊战有经济企图,但是一些经济学家却坚信,出兵伊拉克意在石油。只不过,此前还很少有像格林斯潘这样重量级的人物如此开门见山,而他本人也是一反昔日在美联储的含蓄。

其实,布什政府与能源业的密切联系也一直引人关注,布什从小就浸泡在得克萨斯州石油勘探文化的氛围中,他本人也曾开过石油公司;副总统切尼在进白宫前是哈利伯顿石油公司的CEO ;而其他一些实力派人物,如赖斯、来自安然公司的前陆军部长托马斯·怀特、前商务部长埃文斯等都具有深厚的能源背景。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这里面也有一个不同的党派执政的时候有个政策因素,因为共和党的话,一个是富有者阶层,特别是石油家族代表居多,他们上台以后,就是至少是默认油价的一个高增长的这样的一个态势。”

2003年,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国际石油价格暴涨了6倍,高涨的油价给得州的能源巨头带来滚滚财源,埃克森美孚公司的营业利润从6年前的300亿美元猛增到2000多亿美元,美国石油公司拿走了伊拉克大部分的油田开采权,哈里伯顿公司的总部甚至打算迁入这个目前仍然战火纷飞的国家。

历史上多次出现的石油危机如今又近在眼前,节节攀升的油价就像是脱缰的野马,似乎谁也控制不了,那究竟有没有办法让疯狂的石油价格回到它应有的轨道,关于这场石油的战争,将看到一场更为精彩也更为凶险的博弈。

2007年,国际石油价格成倍增加,进入2008年后,石油价格又上升了45%。由于上周美国原油商业库存下降、中东局势持续紧张,国际油价3日再创新高,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电子交易时段一度升至每桶145.85美元,首次突破每桶145美元大关,创历史最高交易价。同日,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飙升至每桶146美元,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面对难以退烧的油价,全球因此引发的罢工潮也不断升级。

美国能源部2008年8月2日发表的报告显示,美国原油商业库存下降了200万桶,大大超过市场此前预计,引发投资者对原油供应紧张的担心。同时,投资者担心中东局势持续紧张将影响该地区原油供应也继续推动国际油价走高。

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出席世界石油大会的伊朗石油部长诺扎里警告说,任何对伊朗的武力威胁只会使动荡不安的国际原油市场陷入更加严重的境地。

此前,伊朗革命卫队曾表示,如果遭袭将关闭海湾地区的海上运油通道霍尔木兹海峡。目前全球大约40%的油轮运输需要经过该海峡。

受以上因素影响,2008年8月3日,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电子交易时段一度升至每桶145.85美元,首次突破每桶145美元大关,创历史最高交易价。同日,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飙升至每桶146美元,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而在前一天,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就上涨2.60美元,收于每桶143.57美元。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飙升3.59美元,收于每桶144.26美元。

增产难抑油价。为了医治令人头痛的高油价问题,2008年6月份,多次国际性会议都针对油价提出诸多举措,最令人期待的就是沙特在吉达会议上表示增产的决定。然而,增产决定并没有改变油价单边拉升的局面。

6月30日至7月3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的世界石油大会也热议了高油价问题,但石油消费大国以及生产大国并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只是互相指责。一方面,石油消费大国认为增产无助于抑制不断高企的油价,指出目前状况完全是投机行为所导致;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石油消费大国又不断呼吁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