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
18675100000031

第31章 世界石油市场发展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分析(5)

目前面对一个新的高峰——每桶145美元关口的时候,欧佩克强硬表态不会增产。欧佩克不会考虑要求增产的呼吁,因为增产解决不了高油价问题。沙特增加了石油产量,但国际石油价格并没有为此而下降,而是继续上升,而且目前国际市场原油供应是充分的。

另外,国际能源机构发布的报告降低了对未来世界石油产能的预测,并指出,由于供应增长有限、炼油产能存在瓶颈和需求继续增长,未来5年全球石油供求关系依然紧张,这也更增加了人们的担心。

估计全球石油需求。除非墨西哥湾出现一场大飓风,或发生一件破坏性的地缘政治事件,否则油价似乎已然见顶。自突破每桶147美元之后,全球需求下滑的迹象使得油价暴跌逾23%,降至113美元以下,此后出现温和反弹,近来油价持续下降。

全球石油消费目前的增速明显低于一年前预期的水平。2007年10月,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简称IEA)预计,2008年全球需求增长为每天210万桶,其中75万桶来自经合组织(OECD),133万桶来自新兴市场。在最新的月度报告中,IEA将这一数据大幅削减至每天80万桶,减幅超过60%,其中,经合组织日需求量预计将下降逾60万桶,而新兴市场需求则将增加140万桶。

根据我们的判断,到年底的时候我们将发现,IEA对新兴市场的预期会显得过于乐观,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将再次抱怨石油进口国不能确保充足的需求增长,从而证明对产能扩张的投资是明智的。

要指出谁应对全球需求方面的不确定性负责也许是徒劳的。显然,价格上涨和经济增长放缓正在影响美国和其它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油品需求。但另外两种信念也正受到挑战。首先,在未来半年内,市场上那种认为新兴市场石油需求已与发达国家脱钩的普遍看法将受到考验。其次,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价格下降与经济增长提速将导致石油需求增长反弹,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让我们更为具体地看看这些论点。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影响着许多经合组织经济体的问题正蔓延到新兴市场,尤其是那些经济增长有赖于其出口市场状况的国家。中国在全球贱金属需求增长方面占据了半数以上,在石油需求增长上也占到了1/3。对于中国的出口商和生产钢铁、铝、水泥和其它初级产品的金属及能源密集型制造商而言,今后将面临艰难时刻。

与流行的说法相反,这些能源密集性产业正消耗着驱动2/3中国石油需求增长的中间馏分油。而且,由于能源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市场低迷以及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的出口不断滑坡,这将对其资源需求带来影响。当中国处于十字路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放缓至8%之际,其2009年的石油需求增长可能会从每天49万桶的3年平均水平,降至35万桶(上升4.4%)。

此外,有关新兴市场的补贴和需求增长之间关系的争论持续存在。许多亚洲国家解除价格管制的努力,大幅提升了最终用户的价格,一些国家涨幅逾50%。有关此类价格上涨对需求增长影响的少数几个历史教训表明,将出现结构性转折点。日本的石油需求量在1965年(每天170万桶)到1973年(每天530万桶)间增长了两倍。自石油危机以来,日本的需求量再也没有超过1973年的水平。韩国的需求量在1987年(每天62万桶)至1997年(每天240万桶)间增幅逾300%。1997年的金融危机迫使韩国放开油价,该国需求迄今也未超过危机前的高点。

自鸣得意地设想价格下降将带来新的需求增长,忽视了回应极端价格冲击的需求现实。这些冲击会刺激全球超越暂时削减可选择性消费的范畴,对节能技术进行大量不可撤销的投资,从而永久改变交通、工业、商业及住宅领域需求的结构和效率。

古语云“解铃还需系铃人”,这在今天与在上世纪70年代同样适用。这些对策不仅包括供应方面,需求方面的反应也同样关键。我们预计,油价将在每桶90至100美元之间走稳,但仍将刺激结构性需求调整——我们估计,一段时期内,全球需求年增长不会超过每天100万桶。

现在我国的原油价格和国际是接轨的,但是我们国家成品油的价格由于考虑到各种国内可承受的程度,是采取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办法。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没有完全和国际接轨,是低于国际的价格。

从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能源结构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2007年的产量是2000年的1.8倍,7年年均增长7.1%。2000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折合成标准煤是12.9亿吨标准煤。到2007年,产量达到了23.7亿吨标准煤。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的能源生产国。2007年中国化石能源生产总量占全球的15.87%,比2000年提高了5.39个百分点。

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量总量是26.5亿吨标准煤,是世界上第二大的能源消费国。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的消费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2%。200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占全球的比重是10.41%,到了2007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占全球的比重提高到了16.8%。现在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是2.38吨标准煤,而中国人均是消费1.87吨标准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2%。

能源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也是当今国内外经济生活当中的热点和焦点。社会各界对能源的保障有很大的期待。

为了保障我们国民经济能够健康、平稳、持续的发展,我们还将规划建设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能源项目。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的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这必然加重中国在国际能源事务中的影响。所以我们还将积极地开展国际合作。

能源供应能力增强。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供应能力逐年增强。

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折合成标准煤是12.9亿吨标准煤,而到2007年,产量已达23.7亿吨标准煤。2007年中国化石能源生产总量占全球比重15.87%,比2000年提高了5.3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也在增长。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量总量26.5亿吨标准煤,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中,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有所增加。

从能源结构看,2007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天然气的比重增加了1.1%,核电、水电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增加了1个百分点。2000年原油占18.1%,天然气占2.8%,水电、核电和风电其他能源一共占7.2%,煤炭占了72%,是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但是到了2007年,煤炭占整个一次能源的比重不仅没有下降,而且增加到76.6%。

目前国家能源局参与的国际多边合作机制一共有14个。一是APEC能源合作,二是国际能源论坛,三是东盟10+3能源合作,四是中国-欧盟能源对话,五是中国和OPEC能源合作,六是中国和海湾合作组织能源合作,七是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工作组,八是中亚区域合作能源协调委员会,九是甲烷市场化伙伴关系,十是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变化新伙伴关系计划,十一是湄公河区域合作电力工作组,十二是世界能源理事会,我们国家是理事会的副主席。十三是能源宪章,十四是五国能源部长会,就是中、日、韩、印度、美国。

最新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1086亿吨,我国石油储量产量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天然气远景资源量56万亿立方米,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到2030年,石油产量可以保持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产量可以达到2500亿立方米,油气当量“二分天下”的格局初步形成。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212亿吨,天然气可采资源量22万亿立方米,油页岩和煤层气资源潜力可观,未来可以对常规油气资源形成重要补充。

经过四年努力,我国油气资源领域评价范围最广、涉及矿种最多的资源国情调查——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公布。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1086亿吨,地质资源量765亿吨,可采资源量212亿吨,勘探进入中期;天然气远景资源量56万亿立方米,地质资源量35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22万亿立方米,勘探处于早期;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7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11万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