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
18675100000035

第35章 附录(2)

高盛公司在2005年3月30日的那份关于超高油价的报告中预言,石油价格将狂飙到每桶105美元的高位。

105美元!这样的预测在当时完全令人难以置信。“如果事情可能出错,那么它最终会出错”这条墨菲法则无情地运转着。2008年6月,纽约期货市场原油价格已经创出了140美元/桶的新高,7月3日,突破了145美元/桶。油价出现如此大幅度的上涨,除了供需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国际金融资本兴风作浪的结果。金融资本是一种非政府的力量,受全球化不均衡发展的影响,世界财富向一小部分人集中,财富集中造成了资本的过剩,目前全球到处都面临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些热钱到处跑,尤其是在华尔街衍生金融工具的刺激下。2000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以后,大量的游资就流向了能源市场;次贷危机破灭以后,又有更多的热钱从房地产市场流出,流向了能源市场。国际金融资本在世界不停地制造着泡沫,从新经济泡沫到次贷泡沫,现在又在制造能源泡沫,以及在粮食、原材料市场也都吹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泡沫。

投机已经借“避险”的外衣成为目前石油期货投资的主流。上世纪80年代初,石油价格的主导权从欧佩克手中让渡给纽约的石油期货交易商,从此以后投机就与期货交易如影随形。资料显示,2003年前,投机交易量仅占纽约期货交易量的不到一成,然而,随着近年来炒作“中国需求”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以及美国大肆暗推这种流动性过剩,投机的交易额已经超过了石油期货交易额的一半,跃居为投资的主流。这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出于避险增值的利益驱动,大量的养老基金、投资银行,已经与传统的投资机构——对冲基金没有什么区别了。他们频繁进入石油等能源和原材料的投资市场,随着投机交易量的增加,炒作的放大效应十分明显,任何地缘政治的风吹草动都会引发石油期货市场的惊涛骇浪。例如最近中国成品油的价格调整就立刻引发了石油期货价格的变化,就是这种炒作的放大效应的典型案例。

发达国家乐见其成

对于高油价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不能够高估世界经济的耐受性。高油价所累积的破坏力,一旦释放出来是不容忽视的,国际能源署执行干事田中伸男表示,进一步上涨的油价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下滑风险。

实际上这种“引而未发”的危机的一些点点滴滴的迹象,已经在美国、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如美国卡车司机罢工,欧盟渔业工人罢工,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集会游行等等。但目前还仅仅是局部范围。

在解决高油价问题上,油价高企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这是因为,美欧所主导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在能源问题上几乎失效。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从2008年以来召开的一系列涉及能源问题的重要国际会议上,基本没有得到任何有实质性的、能够切实解决问题的措施,而且各方还在石油价格增长的成因方面相互指责。在油价问题的全面高压之下,并没有拉近石油消费国和生产国的距离,而且加之美欧的不作为,这种距离反而被拉大了。由于国际协调的乏力,各国都在自谋出路:如欧盟加大石油储备,加大对成员国石油储备的监督力度,协调应对石油供应危机的能力;日本强调提高发电效率,加快新一代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美国开始出现加大国内能源的开发力度的动向。但是由于缺乏国际协调,各国都是自行其事,这种做法成本极高,而且不利解决目前的能源危机。

之所以这次石油危机没有像上世纪两次石油危机那样造成世界经济的衰退,是因为发达国家对石油能源的依赖在逐渐减弱。虽然对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对石油的依赖度仍然处于上升期,对能源的需求还保持着旺盛增长,是世界目前能源需求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特别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石油需求已经稳定并趋于下降。根据《经济学家》杂志的数据,石油开支占世界经济的比例,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5.9%下降到目前的3.5%。因此,发达国家更乐于看到中印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态势受到这种高能耗、高资源价格的遏制,使他们近年来所面临的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急剧上升对他们在国际格局中的冲击得到一定的缓解,这也是美欧采取不作为态度的深层次的原因。

高企的油价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虽然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仍是以煤炭为主,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近40%,石油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不过20%;但是,中国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依赖石油,也从来没有对油价如此敏感过。在1995年,中国耗用全球4.7%的能源,是石油净出口国。2006年,BP公司有数据显示,中国耗用的能源占到全球的16%,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在2002年,中国32%的石油消费来自进口,目前这项指标已经达到40%。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易受石油价格波动影响的国家之一。进入5月以来,在北京高速路出口附近的一家中石化加油站都可以看到,数十辆等待加油的大货车从加油通道连绵排到了五环主路上。

“油站没有柴油,别等了,去别的油站吧”,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一边大声喊道,一边疏散等待加油的车辆。“车实在没油了,跑不了了”,货车司机愤怒中夹杂着无奈。

“我们已经跑了好几个加油站了,都说没有油,也不让等,都被加油站的人赶出来。现在实在没油,不能走了。”一位司机激动地说,“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了,好多司机为了等油只能整夜睡在加油站”。

据了解,是由于总公司限制配油,加油站的油库也没油,才出现了目前这种状况。一位卡车司机透露,即便等到可以加油的时候,也是限量加油,不能加满箱,最多只能加200元的油量,只够大卡车开到下一个油站。

一位个体司机抱怨,以前一天能完成的运输任务,现在要四天才能完成,直接收入至少要比以前少了1/4,每天都在赔钱。

货车司机也反映,因为不能正常加油而造成的运输效率降低的问题,或会造成北京市的部分生活和工业必需品涨价,形势越来越严峻。

中石化加油站一位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国际原油价格虽然上涨得很厉害,但是国家不允许国内柴油涨价,中石化每出售1吨油就要赔700元钱。“哪个公司愿意赔钱卖东西呢?所以只好限制加油了。大货车天天排队,我们也没办法。”

他的话或许道出了真言,5月25日,中石化宣传“因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境内油价从紧控制,导致炼油业务大亏损,再次获得123亿补贴,其中74亿已计入该公司今年一季度补贴收入”,但中石化董事长苏树林表示,“所有补贴对中石化炼油亏损窟窿填不到一半”。

如今,国际原油价格不断冲高,而我国在严格的宏观调控政策保障下,一直保持着油价的相对稳定。国家发改委早在去年11月就提出了进一步切实确保国内成品油稳定供应的五大措施,其中包括:“多渠道组织资源,增加柴油供应”,“严格执行国家定价,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等。可是现在全国部分地区还是出现加油站“柴油售罄”高挂,司机夜宿油站等油的非正常现象。

是公司有油不卖,擅自惜供、限供以倒逼油价?还是销售终端私自囤油,以图“高价”售油?不管何种原因,在局部地区,货车司机加油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同时,在一些地方等待排队加油的大货车长时间滞留行车道排队形成了严重的交通隐患。

目前,中国石油的供给非常紧张,净进口的速度增长得非常之快。2008年石油的净进口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8%,而且几乎砍掉了所有的商业出口。

石油供给的紧张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地区、个别城市出现了供油紧张的状态,到处闹“油荒”,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影响,由此带来的一些相关的社会问题。

背后是体制问题

印度社会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指出,发生饥谨的根本原因不是贫穷,不是供需失衡,而是体制出了问题。他因此获得了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对石油来说,这一判断同样适用。

除了国际因素以外,国内石油价格的扭曲,即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出现严重倒挂,也是造成油荒的原因。国内成品油价格受到政府的严格的管制,与国际市场的差价越来越大,炼油厂炼得越多赔得越多。目前,国内的两大石油公司(中石油和中石化)由于占有垄断资源,不得不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继续满负荷地开足马力生产,但是地方的炼油厂并没有这样的义务,赔钱的买卖没人愿意做。政府也仅仅是对国有企业有一定的补贴,但是民营企业却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根据发改委的调查,去年,地方炼油厂的开工率是50%左右,今年估计进一步下降到40%。本来地方炼油厂的产能较大,占有成品油市场1/3的产能规模。但是目前60%的地方炼油厂已经停产或转产,加剧了目前成品油市场供求紧张的状况。明眼人都知道,油荒问题的出现,是中国石油公司与政府就国内油品定价权问题展开博弈的结果,减少油品供应则是石油公司讨价还价的利器。神仙打架,凡间遭殃。

高油价下政府的补贴压力也是极大的。在国内人为造成的低油价与世界各国高油价背景形成迥异的情况下,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势头与国际市场相比有很大的差异。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在政府补贴所造成的相对较低的油价背景下,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根据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丰田公司的原先预计,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产销量才能达到1000万辆,但是最近的报告指出,这个目标在2008年即可实现,而到2010年将达到1300万辆,中国汽车市场的一枝独秀与美欧和日本市场形成了强烈反差。在欧美和日本,汽车市场的萎缩是相当惊人的。目前,在中国,高油耗、大排量的汽车在汽车产业中的比重是非常高的,而小排量、微型车的市场份额反而不断降低,这与国际汽车市场的总趋势也不一致,这些都可能是政府高补贴造成油价相对较低所催生的不合理的现象。

最近的统计数字表明,在2008年1~5月份,虽然汽车销售增速大幅放缓,说明国内汽车产业对石油的需求正在放慢,但是库存却在大幅度地增长。近来,成品油、柴油的库存增长得很快,这是由于大家对成品油市场普遍存在着调价的预期,出现了囤积,许多加油站和企业都在囤油,数量很大,这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国内市场上石油供给的紧张。

推高中国的通货膨胀

尽管中国经济增长非常强劲,对石油保持着旺盛的需求,没有出现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油价上升而导致的经济衰退,但是油价上涨毕竟会抑制经济的增长,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目前世界上一些新兴经济体,如越南、印度出现的通货膨胀都与粮食、石油等原材料的上涨有关。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增长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

国内油价的高涨,最突出的影响是对目前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从年初到现在,国内消费物价的指数虽然趋于稳定并有所下降,但是所受到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国内油价虽然只是有限的提高,但是由于间接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可能会在年内体现出来。

高油价会对中国大排量的汽车工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高油价也会促进国内节能与核能技术的发展,使得石油供需面发生改变。如果世界经济出现减速,对石油的需求也会随之减弱,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对石油的需求会明显减少。实际上,随着近年来国际油价高企,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需求已经受到了抑制。

能源消费观必须转变

随着高油价时代的到来,无论是我们的国家、企业、个人都需要调整能源消费观念。上世纪80年代,国际油价正处于低水平,这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可是时间正在慢慢地过去。在过去的20年间,由于对石油工业投资的不足,石油供需基本面发生变化,石油的钟摆又在向着相反的方向摆去。不知不觉中,我们谁也未曾意识到,一场新的能源危机正在向我们迫近。

6月26日,美国能源部的一份报告预测,世界经济在今后20年以内还是要以石化能源作为人类主要的能源来源,更是加重了人们对石油供给的担心。

目前全球有包括中国在内的30亿人口要工业化,这意味着我们的能源消费绝对不能再走美国的道路。中国是贫油国,在高油价下,我国能源消费的思路也在逐渐发生转变。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们的思路要从过去的充分保障能源供给过度到对高耗能的产业进行抑制,运用税收等杠杆对能源消费进行限制,必须将节约能源提到战略地位。另外,就是要发展能源的多样化,减少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比如发展生物能源。再有,对于风能、太阳能也要给予一定投资政策方面的刺激,还有就是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