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
18675100000036

第36章 附录(3)

目前在美国和欧洲,核能发电已经占到了相当的比重。我国核能所占的比重还实在太小,主要还是依靠煤炭。另外,水电利用和开发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我国水电资源的开发量目前在全球虽然已是最大的,但仍然还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日本、欧盟是最缺能源的,但它们的能效却是最高的,受能源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美国是资源大国,世界第三大石油生产国,石油仍然不够用,主要是对能源的消费太大,浪费太多。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同美国的合作。我们注意到,在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谈判中,中美双方签订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体现了中美双方期望在能源领域加强合作的愿望与决心。美国是一个技术大国,在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方面美国的技术都很发达,例如可再生能源技术、煤变油的技术等,美国本身在石油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也非常领先,深海采油技术与我国相比有很大优势,因此与美国在技术领域进行合作对双方都非常有力;另外,加强在能源信息方面的合作也很重要。美国参与国际能源市场的历史比我国长得多,经验很多,具有很强的统计分析能力,所以在信息交流方面中美双方可以合作。

公民意识的转变更为重要

节能不仅仅是针对于国家和企业。作为一位国家的公民,地球的公民,树立节能的意识更加重要。可是,我们仍然看到,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豪华车市场。去年全年国产和进口的SUV(Sport Utility Vehicle,运动型多功能车)增幅都达50%以上,SUV市场已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乘用车细分市场,而SUV今年将延续去年的增长之势。进口SUV已成为真正中高端SUV消费的主体,尤其是进口大排量高档越野车在国内市场很受欢迎。专家担心,在今后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汽车燃油消耗不仅是中国石油消费总量中增长最快的部分,而且所占份额很快就会上升为第一位(目前,汽车燃油消耗占中国石油消费的1/3,工业用油占一半)。中国汽车在排量、尺寸、重量等指标上的平均数也在随之增长。平均排量比现在很多欧洲的大城市还要高,从百公里的平均油耗上看,比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和欧洲高。我国当前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费量是日本的20多倍。我国如果能具有日本目前的节能技术水平,那么在今后60年内不必增加能源的需求量。虽然中国日前增加了大排量汽车的消费税,可是汽车厂商却很容易将这种成本的增加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原因就在于中国一些高端的消费者存在着“越贵越要买”的心理。中国是这样的贫油国,能源消费却在走美国的道路,如果任其发展,最终损害的将会是我们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2008年6月1日起实施了限塑令,这不仅是为环保,还是培养我们公民能源节约意识的重要开始。有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每年被人取用的塑料袋至少在5000亿个以上,平均每分钟用100亿个。在这司空见惯、稀松平常间,横亘着一个巨大的“等式”:使用塑料袋等于把宝贵的石油,从地下采出后白白扔掉。据悉,要生产出我国每天使用的塑料袋,至少要消耗掉1.3万吨石油;一年一个中型油田的原油产量,就在人们的“方便”中消失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限塑令对于节约资源、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意义重大。限塑令看起来落脚点很小,但是它却是新型能源观的缩影,即便目前仅是“限”而不是“禁”,然而,这一举措所产生的战略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石油的黄金时代

提起石油,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我们汽车的“粮食”——汽油。如果没有汽车,很难想像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的确,真正改变石油在当代历史中的作用是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的发明。内燃机的发明使得汽车和其他机动车辆迅速普及。在此刺激下,20世纪初,美国的汽油消费量超过了煤油和其他照明用油的销售量,正式宣告了石油“能源时代”的到来。内燃机的使用所引起的革命,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石油的地位,而且只用了几年的时间,“黑金”就成了对大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战略物资了。

尽管石油很早就被人们应用,但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一直被大材小用,而且这种应用还仅限于那些容易获取的从地表渗出的石油的地区。

随着煤油的发明,石油在19世纪50年代半遮半掩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到1900年,石油不仅仅是照明的主要材料,超过200种的副产品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业中使用的润滑油,药物和蜡烛制作中要用到的石油蜡。

二战后的1949年~1973年,迎来了石油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世界石油消费翻了六番。1948年全球每天的石油消费量是930万桶,而到1973年,石油的日需求量增加到5600万桶。这带来了人类史上最快的能源替代进程。直到1950年,煤仍然在世界能源需求中占据主导地位,满足了世界能源需求的65%。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石油就取代了煤,成为能源之王。

与此相伴,1959年~1973年间,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的汽车和其他载客交通工具的数量从5300万辆增加到25000万辆。在汽车发展的同时,所有其他形式的交通工具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民航里程翻了八番;在发热和发电方面,石油也在逐渐取代煤。工厂、城市和住宅的能源供给方式也在飞速改变。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显眼的标志就是冒着黑烟的烟囱,而石油的运用,有益于清洁城市大气。也许今天看来很奇怪,当时的这个变革是环保的,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对石油枯竭的担心一直不曾停止

不知不觉中,人类对石油的依赖越来越深。人们很快就发现,只有取得充足的石油资源,才能维持现代经济的繁荣和高度机械化的战争。因此,对石油这种战略资源的争夺就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中东地区由于存在世界最大的“黑金”蕴藏量,也成为世界上战争最频繁、争夺最厉害的地区。与此同时,对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会枯竭的担心也一直是人们心中的一个隐患。

20世纪70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出口国家充分认识到了石油资源在发达国家中的战略地位,纷纷拿起石油作为武器,对抗西方。两次石油危机先后爆发,石油价格大涨,石油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美国中情局甚至断言,世界石油的产量已经到达或接近顶点。为了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大多数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就推行保守的能源政策。1975年12月,美国福特政府通过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法令,在10年时间里,将客运车的平均效率翻倍,从每加仑汽油行驶13英里提高到每加仑汽油行驶27.5英里,这仍然是今天的极限。而且,福特政府还建立了政府控制下的60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与此同时,加快了石油替代能源,例如天然气和核能的发展。另外,随着阿拉斯加、墨西哥、北海石油产量的增加,石油危机后,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供给也有了很大的增长。石油危机成为过去式。从1980年以来,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逐渐下降,石油的钟摆又朝另一个方向摆去。80年代后期,世界又迎来了一个低油价的时代。

世界石油储量有多少

2007年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为1686亿吨,储采比(又称回采率或回采比,指年末剩余储量除以当年产量得出剩余储备按当年水平尚可开采的年数)由2003年41.0年减少到2004年40.5年、2005年40.6年、2006年40.5年,但增加到2007年41.6年。中东探明储量占世界比例由2005年61.9%下降至2006年61.5%、2007年61%,储采比相应由81.0年下降至79.5年,并增大到2007年82.2年。非洲探明储量占世界比例由2005年9.5%上升至2006年9.7%,并下降至2007年9.5%,储采比相应由31.8年上升至32.1年,并下降至2007年31.2。亚太地区探明储量占世界比例2005和2006年均为3.4%,2007年下降至占3.3%,储采比由13.8年上升至14年和14.2年。

2007年世界各地区石油探明储量分别为:北美95亿吨(占世界总量的5.6%),中南美159亿吨(占世界的9.0%),欧洲和前苏联194亿吨(占世界的11.6%),中东1029亿吨(占世界的61.0%),非洲156亿吨(占世界的9.5%),亚太地区54亿吨(占世界的3.3%)。其中,欧佩克为1276亿吨(占世界75.5%),储采比由2002年82年,2003年79.5年进一步减小到2004年73.9、2005年73.1、2006年72.5,2007年增大至72.7。石油储量排名前五位的国家是: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