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18675400000057

第57章 宁波保国寺大殿的构造与特色分析(2)

3.西轴线

西轴线也是寺院的辅助轴线,沿西轴线布局的建筑主要有:

第一幢:位于天王殿的西侧,三开间硬山造楼房。原为僧房。

第二幢:面阔三间,约13.46米,进深三间,约6.38米,硬山造楼房。原为云水堂。

第三幢:鼓楼,位大殿月台的西侧。清代嘉庆十五年(1810)建,面阔三间,歇山重楼。

第四幢:厢房,面阔八间,进深九檩,硬山造。原应为朝元阁、禅堂。

第五幢:原为僧房,1962年毁于火。其西侧应为迎薰楼、十六观堂(已废)。1983年从市区迁入三开间明代建筑。

第六幢:面阔十一间,约42.97米,进深五间,约12.97米,硬山造楼房,建于民国23年(1934)。原为客房。

三、主要建筑

保国寺的现存建筑主要有大殿、天王殿、观音殿、藏经楼、钟楼、鼓楼等。除大殿为宋代原构,其他殿宇均为清代康熙以后陆续重建或增建的。

1.大殿

如上所述,保国寺始建于唐代,宋代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重建,现存保国寺大雄宝殿便是此时的遗物,建成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现存大殿面阔、进深皆五间,中部三间为宋代原构,四周副阶为清代增建。宋构部分的材栔、柱梁、阑额、铺作、举折、檐出等许多做法与《营造法式》制度非常吻合,这在现存诸多宋代建筑遗物中是难得的一例。室内天花中的藻井、平棊以及额枋上的“七朱八白”等也是非常珍贵的宋代遗物。有关大殿的详细情况,将在后一节中作进一步介绍。

2.天王殿

据清代嘉庆《保国寺志》记载,天王殿与大殿一样,也建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此时所建恐非天王殿,疑为山门。天王殿始建于何时,目前尚不清楚,但据嘉庆《保国寺志》所记载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和乾隆十年(1745)两次重修天王殿推测,天王殿的出现应在清代之前,其中建于明代的可能性最大,因为此时社会上正好出现了崇拜天王之风气,且明代江南的佛教寺院中也普遍设置了天王殿。不过现存的天王殿建筑系清宣统二年(1910)失火被毁后于宣统三年(1911)开始重新兴建的。

天王殿面阔五开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造。各开间尺度不等,其中明间广约5.80米,东西次间广约3.85米,两梢间广约2.80米,通面阔约19.08米。进深方向第一间深1.52米,第二间深约3.70米,第三间深约3.75米,第四间深约1.58米,通进深约10.60米。明间与次间宽度之比接近3:2,似乎仍留有宋代江南建筑较通行的柱网布局的遗风。天王殿共用柱28根,分内外两圈,外圈檐柱18根,里圈金柱10根。柱子断面呈圆形,柱础为素面鼓形,础下有方形柱顶石。

殿内彻上明造,梁架有多种形式。明间东、西两缝为七架梁加前后廊,用四柱。七架梁两端安有透雕的雀替,下有随梁枋,并设两攒翼形隔架科。七架梁上端安斗形蜀柱以承月梁状五架梁,五架梁上端同样用斗形蜀柱承三架梁。三架梁由前后两段单步月梁构成,中间被由脊檩下垂的吊柱分割。吊柱为方形,下端垂花雕刻成花篮状。前后廊为单步月梁,月梁之下,设穿插枋一道,穿插枋也作月梁形。前后檐柱上端安撑栱,以托挑檐檩。次间与梢间之间的梁架又是一种形式。因梁架中间添加了中柱,因此,七架梁换成了前后三步梁。三步梁下有随梁枋,上安蜀柱以承双步梁。双步梁上承月梁形单步梁和穿插枋。前后廊做法与明间梁架相同。雀替、撑栱、隔架科等雕刻较为精美,题材多为花卉、人物故事等,为同期江南地区建筑所常用。

下檐和上檐均施有外檐斗栱。前后檐明间平身科四攒,次间三攒,梢间一攒,明间、次间平身科与柱头科均为无出跳重栱造,梢间一攒斗栱为无出跳单栱造。在花篮形坐斗上安正心瓜栱,瓜栱上隐刻出槽升子,上托正心万栱。万栱上隐刻出槽升子,上托下金枋和下金檩。

斗栱之间有镂花垫栱板。

明间前檐柱间安两扇六抹板门,高3.10米,宽1.27米,呈狭长形。次间前檐柱间砌槛墙,上开一固定方窗,高2.10米,宽1.4米,槅心用木条拼成花格。明间后檐柱间不砌墙,也不安门窗,次间砌墙,墙中部开窗,形制与前檐次间相同。梢间不开门窗。

3.观音殿

观音殿位于大殿之后,其左、右两前端则建有东、西厢庑。中有天井,宽约10米,深约8米,小巧宜人。观音殿,原名法堂,创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据嘉庆《保国寺志》卷上“法堂”条载:“宋高宗绍兴间僧仲卿建。国朝顺治十五年戊戌西房僧石瑛重修,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僧显斋重修,乾隆五十二年僧常斋同孙敏庵重建。”现殿正中脊枋下皮尚存墨书“大清乾隆伍拾二年岁次八月暨望特调慈溪县正堂李光,本山住持方丈常斋、监院比丘敏庵重建”正楷大字一行。民国9年(1920),法堂改称观音殿。据此可知,现存观音殿建筑是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重建的法堂基础上,于民国9年(1920)翻造而成的。

观音殿面阔五间加二窄弄,进深五间加前廊,为单檐歇山造。面阔各间的尺度依次为:明间广约5.20米,次间广约3.68米,窄弄广约1.30米,尽间广约4.80米,通面阔约为24.80米。进深方向前廊深约1.76米,第一间深约2.45米,第二间深约2.50米,第三间深约2.50米,第四间深约1.28米,第五间深约2.90米,通进深约为13.40米。殿内明间和东、西次间的前端不作隔断,且其上端不设楼板,构成了前槽宽大、后槽高深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功用的需要。次间后槽与窄弄、尽间皆自成一间,上铺楼板。观音殿共用柱52根,其中明间两缝各用七柱;次间两缝各用十一柱;窄弄两缝各用五柱,尽间两缝各用三柱。

观音殿梁架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的混合构架。明间两缝梁架为:中柱直接支顶脊檩,中柱上端前后分别安有一道单步月梁,月梁的另一端上抵前后上金檩,上金檩与单步梁交接处下方用驼峰、十字栱支托,驼峰、十字栱立于其下端的双步月梁上。双步月梁的一端插入中柱内,另一端上承中金檩,檩下用十字栱,栱下立前二金柱支撑,双步梁下是一道串枋。前一金柱上安有一道单步月梁,梁的前端下安十字栱和驼峰,十字栱和驼峰立于其下端的双步月梁上。双步月梁后端插入前一金柱内,前端抵前檐柱以承檐檩。后二金柱与后一金柱之间上端设有一道单步月梁,月梁下设一道串枋,后一金柱上端的北侧再出一单步月梁,梁下立十字栱和驼峰,下有一道双步月梁,月梁两端分别插入后一金柱和后檐柱内。次间各缝梁架均为:每根檩下各立一柱,柱与柱的上端分别安有一道单步月梁,脊柱与前、后两金柱之间的月梁下分别安一道串枋。

观音殿下檐前廊通达左、右山面,明间和东、西次间廊身作船篷轩。明间、次间前上檐施外檐斗栱,其形式为七踩象鼻昂式斗栱。明间前檐柱间安六抹槅扇门四扇,次间为木质槛墙,上安五抹槅扇窗两扇。尽间用墙封闭,均无门窗。

东、西两侧厢庑均为两层三开间硬山造小楼,通面阔约7.95米,其中明间广约3.95米,次间广约2米。通进深约5.90米,其中前廊深约1.30米,第一间深约2.30米,第二间深约2.30米。共用柱14根,梁架结构较为简单粗率。

4.藏经楼

藏经楼位于观音殿后。民国《保国寺志》记载:“法堂之后本系竹园,兹一斋鸠工开凿岩石,扩基地数十丈,拟于中间建造方丈殿五间。”可见该殿建于民国9年(1920)之后,是保国寺“第五次建置”时期的产物。

藏经楼面阔五开间,进深三间加前后廊,硬山造。明间广约4.90米,次间广约4.80米,梢间广约4.17米,通面阔约22.90米。进深方向前廊深约2.20米,第一间深约2.60米,第二间深约7.60米,第三间进深约2.40米,后廊深约1.40米,通进深约16米。前廊通达左、右山墙,后廊仅限明间。

藏经楼共用柱44根,明间两缝各用六柱,次间两缝各用七柱,梢间两缝各用九柱。柱身断面全皆圆形,除前廊柱外,其余均为木质,柱下立素面鼓墩柱础。前廊柱为石柱,明间柱身正面和侧面刻有楹联,柱下端立花篮形柱础。底层柱与柱之间用串枋相拉牵,上铺楼板,构成二楼楼面。前后廊柱与檐柱间安有一道月梁,月梁上设板状天花。

明间两缝梁架采用抬梁式构架。前后金柱上端架设七架月梁,月梁两端承第二中金檩。

柱、梁交接处下端安有雕花雀替;梁上立驼峰、十字栱,上承五架月梁;五架梁上端再立驼峰和十字栱,支托其上方的上金檩和三架月梁;三架梁中部立有鹰嘴形蜀柱,承托脊檩。前金柱出双步月梁,上承单步月梁与金檩。后槽结构与前槽大致相同,因进深增加一步架,故后檐增加了一单步梁。次间两缝梁架为穿斗式构架。

藏经楼前廊作船篷轩,轩顶有方形轩檩两根,檩下用雕花月梁撑托,月梁前端下方立方形廊柱;后侧梁檩交接处下方用垂柱支顶,垂柱下端有根穿插枋穿过垂柱,分别插入檐柱与前金柱内。前后檐门窗已明显带有中国近代建筑的做法与特点。

5.钟楼与鼓楼

钟、鼓楼分列于寺院中轴线两侧,呈对称布置。钟楼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嘉庆十三年(1808)移现址并重建。鼓楼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

钟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是一幢歇山重檐楼阁式建筑。明间广约4.60米,南、北次间广各约2米,通面阔约8.65米。通进深与通面阔尺度相差不大,约8.25米。其中第一间(前廊)深约2米,第二间深4.60米,第三间深1.65米。二层仅有一开间,面阔约4.60米,与一层明间相对应。进深五檩,约4.60米。北侧无腰檐,辟为一小间,面阔约2米。钟楼南北两侧与僧房山面相接。楼板中部留空,上悬大铜钟一口,钟高约1.8米,口径约1.35米,铸有八卦图、佛像、及咸丰四年所撰“铸钟记”,工艺精美。随脊枋的下皮尚留二行题款:“大清乾隆年间更建于关圣殿东首嘉庆十三年岁次辰春月谷旦本山主持方丈敏庵和尚移建于老地。”

鼓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也是一幢歇山重檐楼阁式建筑。明间广约4.30米,南、北次间广各约2.12米,通面阔约8.55米。通进深约4.25米。二层处理与钟楼基本相同。

第二节 宁波保国寺大殿构造

大殿坐落在寺院中轴线上,朝向南偏东36度,为全寺的主殿,也是寺内最有价值的一座建筑。现存宋构大殿为三开间建筑,体量不大,但用材不小,材高21.80厘米,厚14.10厘米,两者之比接近3:2,与《营造法式》规定的五等材大致相当,适合该殿三间厅堂式建筑的造作。

一、建造年代

据寺志记载,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名僧德贤、德诚主持保国寺,修建了山门和大殿。其中大殿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建成,并留存至今。《宁波府志》、《慈溪县志》等地方文献也有类似的记载。大殿佛像早废,但佛坛尚存。在佛台须弥座束腰部背面保留有《造石佛座记》石刻一块,其文字抄录如下:明州管内都僧正国宁寺传天台教观,赐紫智印大师,约之同弟子陈延、延绍,妻孔十四娘,弟新妇夏十一娘,男世卿、世清,弟子丁彦隆、彦昌,寿母徐念五娘,妻陈小二娘,弟新妇龚小五娘,男公明、公升等,同施净财,制造精进院大殿内石佛座一所,式裒巨利,奉答四恩,用资三有,仰乞玉相垂明,诸天昭鉴。时壬午崇宁元年五月谨记。石匠许明礼、住持沙门约文。

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保国寺名为“精进院”。“制造精进院大殿内石佛座一所”,则说明大殿已经存在。所以崇宁元年(1102)所建造的佛坛,并非与大殿同时建造,而是大殿在先,佛坛在后。这一点在大殿所留墨书题记中得到证实。1975年维修大殿时,发现在西南角檐柱铺作的一根下昂的昂尾尚留有“甲子元丰七年”的墨书题记。这说明至少在元丰七年(1084),保国寺大殿已存在。元丰七年上距大中祥符六年已有70余年,墨书题记很可能是对大殿进行维修是工匠所留。

此外,1981年经国家文物局文物科学技术研究所用碳‐14的方法对大殿斗栱、昂等木材进行年代测定,其最大数据为1220±65,最小数据为1120±65,说明这些木材距今年代已有1100年以上。这为确定保国寺大殿建筑的建造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二、台基与平面

大殿建在朴质的台基上,台基通高1.10米,相当于大殿用材的五倍,通宽约21米。压阑石厚均0.14米,当心间压阑石宽0.67米,其余为0.44米。陡板石高0.84米,土衬石高0.12米。前檐台基边缘至檐柱中心线约1米。台基正面当心间和两侧靠墙处各设垂带踏道。中间的踏道宽3.98米,左右侧踏道宽约2米。后当心间部位顺地势而上作垂带踏道,通宽2.64米。大殿前有一宽广的月台,石板铺墁,宽约16米,深13.70米。月台的前端设有石雕栏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