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18675400000058

第58章 宁波保国寺大殿的构造与特色分析(3)

宋构大殿面阔、进深都是三间,平面略呈纵向长方形。当心间广5.80米,次间广3.05米,通面阔11.90米;进深方向第一间(由南至北)深4.44米,第二间深5.82米,第三间深3.10米,通进深为13.36米。进深大于面阔1.46米。清代康熙年间修缮后,四周各加一间,使总面阔达到21.55米,总进深达到19.85米。

殿内石板墁地,当心间的正中有一块尺度为2.74×1.10米的分心石,其周围镌刻有花纹。两前内柱间略靠北置1.05×0.63米的拜石。后内柱间施板制扇面墙,前置石佛台,但塑像无存。佛台宽8.20米,超过当心间面阔,深3.70米,高约1米,作须弥座形式。束腰上雕减地平钑如意纹,并留有北宋崇宁元年(1102)的“造石佛座记”题刻。殿内两侧及后檐沿墙砌高低两层台,系清代所加,原用于置放罗汉等塑像,现塑像不存。

三、柱与柱础

宋构大殿共用柱16根,其中内柱4根。所用的16根柱都作瓜棱状,其瓜瓣数因柱的位置不同,分作三种:一种是周围都作瓜棱,为八瓣,如檐柱、内柱等;另一种作四瓣瓜棱,如后檐角柱、东山柱等;第三种为二瓣状,如后檐平柱、后山柱等。后两种柱皆是朝外一面有瓣,向殿内部分作圆弧状,无瓣。瓜棱柱的做法,采用了两种以小拼大的手段:一种是在一根较小直径的木料周围,根据实际需要再用多根一定厚度的小木料镶嵌而成比较大的柱子,类似“包镶作”;另一种是一根柱子用同样大小的四块木料通过榫卯拼合而成。这种方法既解决了大木料来源困难的问题,又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柱子排列纵横成行,整齐规则,但高度不尽相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高度:檐柱高约4.26米(包括柱础高度,下同),前内柱高度约为8.06米,后内柱高度约为6.45米。前后檐的平柱与角柱高度差只有1至2厘米,与《营造法式》一间生起2寸的规定相比,显然偏少,所以大殿柱子生起并不明显。柱子有收分,柱头以及部分柱的柱脚略有卷杀。各类柱的直径皆在50厘米以上,檐柱小于内柱,前者直径在50-54厘米之间,后者相差较大,大者达77厘米,小的也有62厘米。这是现存唐、宋、辽、金遗构中用材比较粗大的柱子。

大殿柱础较为复杂,计有鼓形、圆柱形、须弥座式和仿木形四种。其中须弥座式者又有雕刻花纹及无花纹之别。柱础形式不统一,应是经过多次更换产生的结果。

清代所加的柱共26根。其中前廊柱6根,中间4根柱高3.10米,柱径37厘米,最边2根柱高3.39米,柱径23厘米;上檐下(即老檐柱与檐柱间)有柱8根,高5.46米,径约28厘米;东西山面及后檐墙内共有柱子12根,有圆柱也有方柱,高度3.73米,直径18至20厘米。

四、构架

大殿上檐构架四榀均为宋代原物。殿内构架由两缝横架和两缝纵架组成,纵横交叉呈不完全对称的“井”字形。

两缝横架(进深方向)均为四柱八架椽。前后两内柱间用三椽栿,月梁造,高约73厘米,宽约30厘米,栿一端插在前内柱中,一端至后内柱铺作的两跳华栱上。三椽栿下用顺栿串,起拉牵内柱作用,它的两头都插入内柱,其中入后内柱的一头上皮与柱头齐平。三椽栿上置驼峰再施骑栿栱,支撑其上的平梁一端,平梁另一端用前内柱铺作的两跳华栱承托,平梁作月梁形式,高约60厘米,宽约25厘米。平梁两端分别承托前后上平槫,中点立圆形侏儒柱,柱上施大斗,斗内作重栱,承托替木及脊槫。脊槫上有剖面为六边形的扶脊木,下置叉手,以增加梁架的稳定性。平梁上覆以弓形天花板,之上为草架。前槽用三椽栿,月梁造,高约55厘米,宽约25厘米,前端搁置在前檐柱头铺作上,并以内跳华栱支撑,后端插进前内柱,下用丁头栱托之。栿上施栱,承托平棊枋,枋上再置栱,承上一层平棊枋,紧贴枋上,施草乳栿。乳栿用两块木料构成,高约30厘米,厚约20厘米,中间立草架蜀柱,柱头支撑中平槫。在蜀柱与前内柱间用劄牵联络,一边入内柱柱头,另一边伸进蜀柱中,与蜀柱头齐平,劄牵高约20厘米,厚约14.5厘米。草乳栿的前端被前檐柱头铺作的昂尾所压,其上施一大斗,置替木,承托下平槫。后槽用乳栿及劄牵,月梁造。乳栿的一头插入内柱,并以重丁头栱托之,另一端至外檐柱头铺作上。乳栿高约50厘米,宽约29厘米,上置驼峰,施骑栿栱,承劄牵及下平槫。劄牵的另一头亦入后内柱中,出丁头栱承托,劄牵高约46厘米,宽约25厘米。

由于前内柱立在上平槫下,而后内柱承托中平槫,因此两缝纵架(面阔方向)的结构有所不同。前内柱间施内额,两头插入柱身。内额之上施单栱襻间铺作两朵,以承第一道素枋。

素枋之上再用单栱承第二道素枋。第二道素枋之上用重栱,以承托柱头内额。柱头内额之上又有单栱两重,素枋三道。其上为替木及上平槫。内额与素枋两端大多有丁头栱承托。

后内柱柱头施内额一道,下用三道叠压素枋。内额之上用重栱襻间铺作两朵,以承素枋。素枋之上,又有一重单栱、数道素枋。其上为替木及中平槫。前后内柱与山面檐柱间的梁架结构基本一致,皆用乳栿、劄牵及额枋两道。

在前檐柱之间的阑额皆有卷杀,断面高36厘米,宽18厘米,高宽之比为2:1。阑额与柱头交接处施绰幕枋,其形状为下缘作锯齿状,顶端作涡纹,下缘与顶端微有出锋,做法古朴。

由于清代加了下檐及外墙,因此在后檐墙内的柱子以及两山面老檐柱与原大殿檐柱之间,施用抱头梁和穿插枋联络,抱头梁断面45×14.50厘米,穿插枋断面28×11厘米,抱头梁上立一瓜柱,上安一檩,承托上出檐。

五、铺作

大殿斗栱可分为外檐铺作与内槽铺作两大类。外檐斗栱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三种。其中补间铺作布置方法为:前檐和后檐当心间各二朵,次间各一朵,山面自南端起第一、第二间各二朵,第三间一朵。内槽斗栱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襻间铺作三种。

柱头铺作:前檐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单栱造,第一跳偷心。里转出一杪,承托前槽三椽栿,栿上置栱,托罗汉枋,枋上再施栱,承算桯枋。柱头栌头为圆形带瓣的斗,华栱为足材栱,下昂尾与立在中平槫下的短柱相交,并于所经下平槫处施一短柱支于槫下。后檐柱头铺作外跳同前檐,里转为五铺作出双杪。两跳华栱均足材,第二跳华栱承乳栿。昂尾交在后内柱铺作之上。山面柱头铺作与后檐基本相同。

补间铺作:前檐补间铺作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单栱造。第一跳偷心,第二跳华栱上施瓜子栱与华头子相交,瓜子栱直接承托罗汉枋。第三、第四跳为下昂,昂上施瓜子栱、令栱,其中瓜子栱承罗汉枋,令栱与耍头相交承橑檐枋。里转出三杪,第一跳偷心,第二、第三跳计心,上承罗汉枋与算桯枋。栌斗作讹角斗,栱、昂均为单材。后前与山面补间铺作基本一致,外跳均随前檐,里转均为偷心造,但有二种形式,一种为出四跳华栱,另一种为出五跳华栱,分别在第四或第五跳华栱上置靴楔,托下层昂后尾,昂尾上置一斗,斗上再施靴楔,连接上层昂尾,该昂尾上施令栱以承托替木及下平槫。

转角铺作:前檐转角铺作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单栱造,里转六铺作出三杪。两跳角下昂上施由昂,里转第二、三跳上均施十字令栱,分别承托罗汉枋、算桯枋,栱的一端与相邻的一朵斗栱中的令栱成鸳鸯交手栱。后檐转角铺作同样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单栱造,里转东角七铺作出四杪,西角八铺作出五杪,外第一跳、里各跳均偷心造,里转第四或第五跳华栱上垫靴楔,再托昂身,昂尾交在后内柱栌斗上,亦出角由昂,角华栱皆足材造。

内檐铺作:前内柱柱头铺作为栌斗上横向置栱三重,承替木和上平槫。里外出二跳,里跳双杪托平梁,外跳作卷头和枋头。后内柱柱头铺作为栌斗上横向置栱四重,承替木和中平槫。里外出二跳,里跳双杪托三椽栿,外跳与昂尾相抵。前内柱间及前内柱与山柱间的内额上施补间铺作,当心间二朵,次间一朵,各朵均向外出三跳华栱,第一跳偷心,第二跳置瓜子栱,承托罗汉枋,第三跳施令栱,承算桯枋。后内柱间的内额上施补间铺作二朵,做法为在栌斗上置重栱,托襻间枋,枋上施令栱,承拖替木及中平槫。襻间铺作的形制为在梁栿上施驼峰,上安栌斗,斗内施横栱四重,其上承替木及平槫,与苏州甪直报圣寺大殿的襻间铺作做法相似。

六、屋顶与举折

宋构大殿为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九脊顶。清代在前檐和两山面加了下檐,形成了面阔、进深五间的重檐歇山顶建筑。下檐把原大殿的斗栱、阑额全部隐蔽在内部,上下檐的比例、位置不对称,两檐距离过近,但由于进深较大,观之立面仍感舒.。灰色筒瓦盖顶。正脊、垂脊、岔脊、戗脊、博脊,均为瓦条垒砌,除戗脊外皆透空做球纹格眼等纹式,脊上未按走兽装饰,仅正脊两端置鸱尾,为1975年维修时参照《营造法式》填制。山面作山花板,两外端安博风板,并置垂鱼惹草,出际35厘米。

大殿为八架椽屋,椽架长度不等,前后六个椽架的长度皆在1.50米左右,仅脊步扩大为2.16米。大殿举高5.52米,前后橑檐枋距离约为16.65米,两者之比为3:1,坡度较陡,适合江南多雨的气候。

七、装修

大殿外檐装修只有正立面带前廊并设门窗,门窗构件皆为清代补装。两山均作实墙,背立面除开有与法堂相通的后门外,其余也作实墙。外檐装修已易为清代式样,但殿内尚留有宋代原物。殿堂前槽当心间、次间所施藻井,以及当心间藻井两侧所作平棊和在斗栱遮檐板处所施平暗,都保留了宋代原貌。

当心间藻井较大,井口直径1.85米,深0.9米。由算桯枋构成正方形外框,于四个角内置短枋木,组成八角形井口。在各交角处施华栱两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端施令栱承随瓣枋。再于枋上垂直齐心斗处施竖向弧形阳马8根,集于中心八角明镜处。最后在阳马背上依其弧线形势施直径依次递减的木环七重,构成穹隆状的井身。

两次间藻井稍小,井口直径1.28米,深0.9米。由算桯枋构成一南北向的长方形,各边角出二跳华栱,第一跳偷心,第二跳施令栱,托上层算桯枋,南北方向的令栱栱端与相邻令栱成鸳鸯交手栱,在南北方向加二枋,使之成正方形,并在四角置短枋,便为八角井。竖向弧形的阳马,下至各交角处,上集中心八角明镜,阳马背上施木环五重。

在大藻井与三椽栿间作整块长方形平棊,做法是于平棊枋上出两跳华栱,栱上铺板,板上绘彩画。在外檐铺作及藻井周围铺作的遮椽板处皆采用平暗式天花,样式为方格或菱形格子。

第三节 宁波保国寺大殿的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

对宁波保国寺大殿建筑特征分析,包括历史特征(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两个方面。虽然建筑的历史特征与地方特色很难截然分开,但我们采取类比的方法,凡是与《营造法式》的规定相符的,或与同时期中原及北方地区建筑结构与形制相近的,都归入历史特征的范畴,而把与保国寺大殿时代相近的南方建筑,尤其是江南地区建筑的一些特殊做法,列入地方特色的范围。这应该是可行的。

一、保国寺大殿的时代特点

保国寺大殿建筑的结构与形制本身具有鲜明的北宋建筑特点。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的保国寺大殿,比崇宁二年(1103)颁布的《营造法式》整整早90年,其基本形制和许多做法却可与《营造法式》的规定相印证。有些做法虽然为《营造法式》所不载,但与同时期的宋、辽、金建筑相类似。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保国寺大殿有些做法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后被《营造法式》和其他地区建筑所吸收,如补间铺作的分布、阑额月梁造等,此类由地方特色转化而来的时代特点,我们也把其归入历史特征。

1.构架形式

《营造法式》把建筑的梁架结构分为殿阁型和厅堂型两种形式,显然保国寺属于厅堂型的构架。其内柱与檐柱不同高,内柱前高后低等特点与《营造法式》所规定的“若厅堂等内柱,皆随举势定其长短”相一致。而其八架椽前三椽栿后乳栿用四柱的构架形制又体现出地域特色。

此外,保国寺大殿还带有一些殿阁型构架的因素。如大殿斗栱可分为外檐铺作与内槽铺作两大类,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襻间铺作等种类齐全,铺作层虽没有殿阁型连续完整,但也不同于厅堂型的简单薄弱。大殿前槽当心间、次间所施藻井,以及当心间藻井两侧所作平棊和在斗栱遮檐板处所施平暗,更是厅堂殿阁化的突出表现。粗大的柱子,坡度较陡的屋顶举折,也合乎《营造法式》有关殿阁建筑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