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修养导论
18676100000015

第15章 人格塑造及其对人生发展的意义(2)

奥尔波特花了许多时间做了一个着名的个案研究。他通过对一位叫珍妮·马斯特森(化名)的老妇人的研究来说明个人特质的研究方法。在《珍妮的信》(1965年)一书中,他研究了珍妮12年中所写的301封信,确定了珍妮的8个核心特质:爱争吵-多疑、自我中心、独立性、戏剧性、艺术性、攻击性、愤世嫉俗、多愁善感。

奥尔波特花了大量时间,勾画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珍妮。奥尔波特对人性的看法是乐观的。他选择健康成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他的理论体系是面向健康人的。他认为,健康人在理性和有意义的水平上活动,他们活动的力量完全是能意识到的,可以控制的。健康人的视线向前,指向当前和未来的事件,而不是向后。

奥尔波特提出了以下健康人格的特征:

(1)自我意识广延。心理健康的人,活动丰富多彩、范围极广,他们有许多朋友和爱好,并且积极参加政治、社会或宗教活动。

(2)人际关系融洽。心理健康的人与别人关系亲密,但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他们具有同情心,并且能容忍别人与自己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3)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一切不幸遭遇,对自己有积极的看法。他们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象,即良好的自我形象和对自己乐观的态度,明显不同于那些充满自卑感和自我否定的人。

(4)具有现实的知觉。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准确、客观地知觉周围现实,而不是把它们看作是自己希望的东西。这种人善于评价情境,作出判断。

(5)专注地投入工作。心理健康的人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高水平地胜任工作。专注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特征。

(6)现实的自我形象。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理解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别,也知道自己对自己与别人对自己看法之间的差别。他们的自我形象客观、公正,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了解全面。

(7)统一的人生观。心理健康的人具有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将其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面向未来,行为的动力来自长期的目的和计划。他们一生都在向着经过考虑和选择的目标前进,有一种主要的意向。

二、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革新运动,因强调人的本性及其主观经验的重要性而得名。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于1908年生于美国纽约州,童年时孤独而不幸。年轻时学过法学、文学。早年信仰华生的行为主义,曾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失败了。他指出,任何有孩子的人绝不可能是行为主义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深深地意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悲剧,决心通过对健康人或自我实现者的研究,证明人类有能力战胜仇恨,征服毁灭。马斯洛193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哥伦比亚大学与桑代克共事,在布鲁克林学院执教14年。1951年去邦迪斯大学工作。他于196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需要和动机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重心和精髓。他认为,需要有一种渐进的层次,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一些需要。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只有在所有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从低到高纳入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之中。

马斯洛最初提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后来,他又在自我实现需要下面增加了审美需要、认知需要。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直接与生存有关,具有自我保存和种族生存的意义。它包括食物、水、性交、排泄、睡眠等需要。其中以食物和水的需要最为重要。生理需要满足后,人类就被更高一级需要所支配。

(2)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安全需要就会作为支配动机出现。人要求安全、稳定和保护,等等。首先是要求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各种生活常规,否则就会焦虑。此外,父母离婚、争吵和意外事件的干扰,也会给子女带来不安。

(3)归属和爱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个人就会受归属和爱的需要支配。归属需要就是参加一定的组织或依附于某个团体等的需要。爱的需要包括接受爱和给予爱,实质上也是一种归属需要。

马斯洛认为,爱与性不是同义词。他认为,弗洛伊德把爱情归结为性欲是个极大的错误。爱的需要受到挫折,是心理失调的主要原因,爱就像盐或维生素一样不可缺少。成熟的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关心、尊重和信任。人需要爱别人,也需要得到别人的爱,否则就会感到孤独和空虚。马斯洛指出,现在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缺少朋友、知己,渴望与人的亲密关系,尤其是在群体或家庭中。

(4)尊重需要。上述三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人生活就会受尊重需要支配。马斯洛把这种需要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自尊的需要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一个人如果尊重需要不能满足,就会产生自卑、无助、沮丧的情绪。

(5)认知需要。马斯洛认为,人有求知和理解的欲望,并把它看作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从而满足基本需要的工具。他指出,认识能力是一种顺应工具,除了其他功能外,还有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功能。因此,求知和理解的欲望与基本需要相关联。

(6)审美需要。这种需要包括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满的需要。他认为,审美需要与其他需要的关系还不清楚,但是,这种需要在每一种文化中,甚至洞穴人的文化中都是存在的,在自我实现者的身上有最充分的表现。

(7)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六种需要满足后,并不一定就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决定于个体是否具有“B价值”

(即永恒的真理)。具有“B价值”的人,会受永恒真理的驱使去自我实现。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需要是创造的需要,是追求自我理想的需要,是个人特有潜能的极度发挥,是个人想做一些自认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马斯洛指出,一个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个画家必须画画,一个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能做什么,他就必须做什么。我们可以把这种需要称为自我实现。他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仅仅是达到个人的奋斗目标;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境界,成为自我实现者。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全力以赴地工作,把工作做得最出色。绝大多数人只能在归属和爱的需要与尊重需要之间的某一层次上度过一生,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才能成为自我实现者。自我实现者大多数是中年或年长的人。

马斯洛通过研究,概括出了自我实现者的积极特征:现实知觉良好。对人、对己、对大自然表现出最大的认可。具有自发性、单纯性和自然性。以问题为中心,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有独处和自立的需要。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于环境和文化的倾向。对生活经验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有周期性的神秘和高峰体验。关心社会。皕瑏瑠喜欢与人打成一片,但仅对少数人产生深厚的个人友谊。皕瑏瑡有深厚的民主性格。皕瑏瑢有明确的伦理道德标准。皕瑏琐具有富有哲理的幽默感。皕瑏瑶富有创造性。这与一般所说的创造性不同。人们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去完成一项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例如,教师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教学方法,即想出新办法来解决老问题。

皕瑏瑥受自己做人原则的支配,而不消极地适应现存的社会文化类型。

一项相关研究是苏格曼于1986年完成的。苏格曼的研究表明,自我实现者具有以下12种人格特质。这些人格特质基本上与马斯洛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现实知觉准确。能接受自己和他人。有自发性。集中在自身以外的问题上。喜欢独处。能够自治,并不随波逐流。欣赏美好的事物。有强烈的高峰体验。人际关系密切。皕瑏瑠能尊重别人。皕瑏瑡有明确的伦理道德准则。皕瑏瑢富有创造性。希尔经过25年的研究,分析归纳出成功者的15种人格特质:目标明确。自信。有储蓄的习惯。有进取心和领导才能。有想象力。充满热忱。有自制力。付出多于报酬。有吸引人的个性。皕瑏瑠思想正确。皕瑏瑡专注。皕瑏瑢有合作精神。皕瑏琐敢于面对失败。皕瑏瑶宽容他人。皕瑏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功者的15种人格特质都重要,其中“目标明确”和“专注”最为重要。成功者在这两个人格特质上的得分几乎都是满分(100分)。

马斯洛和苏格曼在归纳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的特质时都提到“高峰体验”。什么是“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一种超越一切的体验。其中没有焦虑,人感到自我与世界和谐统一,感受到暂时的力量和惊奇。这是自我实现或创造性潜能带来的最高喜悦。

马斯洛认为,许多人都有片刻的高峰体验,但这种体验对自我实现的人来说,远比一般人频繁、强烈和纯粹。高峰体验可以在不同场合发生,强度也不一样,但时间不会长久。人们在发现真理时,家庭生活和谐时,陶醉于文艺欣赏时,对自然景色迷恋时,都有可能出现高峰体验。马斯洛把高峰体验比喻为“到自己心目中的天堂去旅游”。他认为,高峰体验非常短暂,但对于自我实现是意义重大的。自我实现是一个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因此,要不懈努力,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马斯洛研究的是人格健全的人。他认为,人类生活中存在着对真理、善良、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无疑对心理学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形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也为心理、教育和企事业界广泛使用。

三、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1902-198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位大师。他提出了人格的自我理论,并进一步把人本主义理论扩展到了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领域。

罗杰斯提出,每一个人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看待世界,这些知觉就构成个人的现象场。现象场由知觉的总体组成,关键是自我。自我是个人经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1947年开始,罗杰斯强调自我概念是人格的一部分。在以后的40年中,他更强调自我的重要性。

理想自我是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即个人向往的自我,包括与自我有潜在关联、个体赋予高度价值的感知和意义。现实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综合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的人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非常接近。如果两者完全一致,相关系数就是+1.0。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人是很少的。如果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无关,就是零相关。如果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相反,就是负相关。研究表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或接近者,其人格特质表现为容易相处、合作性强、工作效率高和适应性强等。两者相反,其人格特质则混乱、不友好、迟钝和笨拙等。

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的唯一动机。自我实现是个体力图在遗传的限度范围内发展自己的潜能。人格就是一个人根据自己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而力求自我实现的行为表现。

自我实现倾向是生命的驱动力量,它使人更成熟,更独立,机能更健全。罗杰斯认为,机能健全者具有下列特征:

(1)经验开放。机能健全者认为一切经验都不可怕。所有的经验都被准确地符号化,变为意识。因此,他们的人格更广泛、更充实和更灵活。

(2)自我与经验和谐。机能健全者的自我结构与经验协调一致,并且具有灵活性,以便同化新的经验。机能健全者在评定事物价值时,总是以自己的机能经验为参考体系,不大为外界力量所左右。

(3)人格因素发挥作用。机能健全者较多地依赖对情境的感受。他们常常根据直觉行动,行动带有自发性。他们的行为既受理性因素的引导,也受潜意识和情绪因素的制约。他们的所有人格因素都在起作用。

(4)有自由感。机能健全者能接受一切经验,生活充实,信任自己,有很大的自由。他们相信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在生活中有很多选择余地,感到自己所希望的一切自己都有能力去达到。

(5)创造性高。机能健全者在他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上都表现出创造性。他们的自我实现伴有独创性和发明性。即使已经满足了原始性动机,并已达到平衡状态,个体仍然活泼、主动、积极地去做事情。

(6)与人和睦相处。机能健全者乐意给他人以无条件的关怀,生活与他人高度协调,同情他人,为他人所喜爱。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机能健全者呢?罗杰斯认为关键在于自我结构与经验的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有一个无条件积极看待的内外环境。个体需要他人的积极看待,同时,也需要自己对自己的积极看待。

罗杰斯认为,个体充分发挥潜能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自我实现的人。他对自我实现者的描述是:“个体感到自己在充分地发挥作用。”所以说,自我实现的人也就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他感到自己比其他任何时候更聪明、敏锐、机智、强健,处于自身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