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异常心理学
18677100000015

第15章 异常心理的防治(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人们追求的健康目标之一,然而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绝非易事,需要做好异常心理的防治工作。预防是消除异常心理的治本措施,而提高心理素质、及时治疗、促进康复是异常心理的主要防治手段。本章将在论述异常心理的三级预防的基础上探讨心理健康促进的措施和心理异常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其他治疗等。其中,物理治疗主要是指电休克治疗,其他治疗包括工娱康复治疗、中医药治疗、针灸治疗和目前已较少使用的胰岛素休克治疗及精神外科疗法。

第一节预防与健康促进

预防异常心理的产生是异常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格障碍、智力障碍等多数异常心理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一旦患病,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的心理、经济负担,而且也会对社会造成大量的医疗资源浪费。

一、异常心理的三级预防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是指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这依赖于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共同合作参与,控制生物、心理、社会病因,防患于未然,避免心理问题产生。在家庭预防方面,要创设和睦的家庭环境,加强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及时满足心理需要,丰富家庭文化生活,提供合理的膳食与营养,通过家长、学校的相互联系,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在社区预防方面,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加强心理问题防治的立法,逐步建立城市的市、区、街道或农村的县、乡、村等三级防治网络,培训各类心理保健人员。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是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心理异常患者。心理行为问题发现得越早,干预治疗越及时,效果就越好。二级预防的工作重点是学校和家庭。要制定学生心理行为筛查制度,对智力、心理状态、行为表现、发育史和家庭环境实行定期监测,建立心理行为档案,发现问题学生,及时请专家诊治。要重点防护那些“高危”者(如心理发育异常、早期经历创伤、家庭背景不良等)。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特殊教育训练班等,家庭也需积极配合,为问题学生提供及时服务。

(三)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是指减轻患者的损害,促进康复。三级预防的工作主要在医院、康复机构和家庭进行。对患者要及时治疗,加强指导、训练和护理,使问题得以纠正,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还要注意消除对患者的社会偏见与歧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正常生活。家庭环境的改造尤为重要,家属和监护人应当积极参与配合,坚持对患者进行长期、细致的家庭辅导训练,使他们逐渐康复。

二、心理健康促进

心理健康促进是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它是人类健康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防治心理异常最根本的工作。对群体而言,要按照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家庭社会的良好影响,来培养和维护人们健全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和社会活动能力,使之在学习、工作、生活和创造活动中保持身心健康,处于充满康宁的状态。对个体而言,要通过终身学习,掌握心理自我保健的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自身、家庭的健康水平。只有坚持不懈地这样做,才能有一个健康的个体、健康的社会。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心理发展特点不同,因此要根据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做好心理健康促进工作。

(一)婴幼儿(0~3岁)心理健康促进

1.加强幼儿智力开发

幼儿已有求知欲、探究欲,他们喜欢发问,对任何现象都喜欢问个究竟,对此父母切忌不可责骂、不理不睬,更不可胡编乱造地应付,应该深入浅出、耐心地运用儿童能理解的言语给予解释。

2.锻炼和培养幼儿独立的生活能力

幼儿神经系统及身体的发育,逐步具备独立行动的能力,但初期协调性、准确性较差。例如,吃饭时常把饭粒撒在桌上,穿衣动作缓慢而笨拙,走路时常摔跤,等等。此时,作为父母切忌不耐烦和包办代替,而是要大胆地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婴幼儿自己去实践,同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以促进大脑协调动作进一步发展,减少“感觉统合失调综合征”的发生。

3.加强言语训练

2~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父母与幼儿接触过程中,要多与其交谈,引导发声,鼓励说话,以及耐心纠正他们发音不恰当之处或用词错误。

4.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养成定时定量用餐、独立用餐、不偏食、安静用餐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动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的信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节律,不附加种种条件,训练幼儿定时、独睡的习惯;做好大小便的训练,此训练需要在耐心和蔼态度下进行,不可埋怨,不可斥责,可适当采用正、负强化的训练法,养成每天一次定时大便、按时小便的习惯。这些对于个体心身发育和社会适应均有重要影响。

(二)学龄前期儿童(3~6岁)心理健康促进

1.开展早期教育,促进智力发育

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敏感期,到6、7岁时儿童的大脑发育最快,脑重量和结构的完善使儿童的认知速度加快,范围扩大,开始有了数的概念,标志着抽象思维的萌发。

这一时期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的内容、方法、时间都应该慎重,应根据儿童身体发育情况,适合儿童的兴趣、爱好、情感等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寓教于乐,切忌让儿童去从事其完全没有兴趣的学习。

2.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游戏对儿童的运动器官和心理发展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是长知识诱发思维和想象力的最好方法。婴儿通过游戏学习社会角色,学习社会交往;发展感知觉、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培养儿童意志力、纪律性和合作精神,等等。

3.加强言语发展训练

这一时期儿童的好奇心特别强,喜欢表现自己的才能,常常在成人面前显示自己能说会道,表现为喋喋不休,好提问题等。这时,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正确、科学地回答他们的提问,积极鼓励孩子求知、好学的精神,并给予言语交流的机会。既培养孩子言语的表达和复述能力,又使其增长知识,提高对词和语句完善的概括性。

4.注重人格培养

人的人格与行为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必须从日常生活开始。父母和教师首先要起表率作用,成为儿童模仿学习的榜样。良好的人格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的发展又体现在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巩固之中。

此期儿童有较强的独立愿望,常要自行其是,表现为不听话。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有积极意义,应给予因势利导,对儿童的自理能力给予鼓励和帮助,不要过分保护,包办代替。

5.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

学前儿童从家庭到学校或从幼儿园到学校要适应:①环境的改变,学校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有特定的行为规范要遵守;②班级是一个集体,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互帮互学,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礼貌让人;③要求有良好的注意能力,能将注意力较久地集中在课堂上。儿童在入学前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必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和一定的训练。

(三)学龄期儿童(7~12岁)心理健康促进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学龄期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恰当地安排课时和教学方式方法,做到动静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避免学习负担过重,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2.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有些家长和教师特别注重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的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许多研究已经表明,成就与智力因素有关,但是,与非智力因素也密切相关。成才不仅要靠智力,而且或甚至更靠非智力因素。因此,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既要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又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

3.正确引导,及时纠正不良行为

小学阶段的儿童容易出现下列不良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①逃学。孩子在校学习成绩差或留级,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排斥,遭到父母的责骂,慢慢失去上学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先表现为旷课,久之就成为逃学。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和教师应找出并分析孩子逃学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纠正。②偷窃。在小学儿童中偷窃行为常有发生,原因是对物的羡慕和贪小便宜,发现这种情况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切忌让其当众出丑或说成小偷,引起同学嘲笑,伤害其自尊心。③说谎。儿童的兴趣广泛,但又缺乏自制力,他们常因玩耍、游戏耽误了上学及作业的完成,没有及时到校或回家,担心家长和教师的批评,所以常用说谎来弥补自己的过失。如发现儿童有说谎的行为,不应严厉责备,而应以正面引导和说服教育,使他意识到说谎的危害,自觉纠正不良行为。

(四)青少年期(12~18岁)心理健康促进

1.进行性健康教育

首先进行性医学知识教育。学校通过生理卫生课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给学生讲解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男女两性特征特点,解释遗精和月经来潮现象,避免因性无知而造成心理上的惊奇不安,消除性紧张和性惶恐。其次,进行性道德教育。

让青少年学会克制性冲动,自觉抵制黄色书刊和不良影响,珍惜青春,防止早恋。再次,加强法制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青少年的法制、道德意识,防止性犯罪。

2.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

学校应及时开展青春期的自我意识教育,使青少年能认识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不足,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学会面对现实,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立当前的奋斗目标。指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增强应对能力。

3.学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青少年处在心理的“第二反抗期”,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帮助他们度过这一关键时期。父母应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想方设法与青少年沟通思想和感情,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尊重与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严格要求,肯定优点,对于缺点给予适当的批评和监督。另外,鼓励他们多与同伴、同学、朋友交往,建立良好的友谊,尽可能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4.帮助青少年适应学习和环境

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和压力,面对升学,来自家庭、他人、社会的压力,尤其是青少年曾经有过考试失败的经验,对考试后果的担忧,极容易产生恐惧和焦虑。教师和家长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学习和考试失败的原因,找出问题,重新制订学习计划,消除心理压力,必要时可借助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手段,以达到身心放松。另外,要正确指导青少年消除各种困扰,适应环境。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对困扰他们的所有问题从全新的思维角度加以分析,不是逃避,而是生机勃勃地向它们宣战,使其不攻自破。要面对现实,树立自信,通过自身调整形成新的适应。

(五)中年期心理健康促进

1.量力而行,淡泊名利,学会放松

中年人要权衡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停止超负荷运作,意识到自身适应能力和身体状况的下降;主动培养自身的业余爱好,切记不要总是对自己说:“这个项目完成了或这本书写完了或这个工程做完了,再注意休息……”,应该把心身的调整作为每天的事来做。

在工作和精神压力大的情况下,要学会放松技巧,学会忙中偷闲,加强体育锻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健康与成就双丰收。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要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就应该做到:①增进夫妻间的沟通交流,互敬互爱,互信互助,消除疑虑和误会。②注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对待孩子教养上,要做到口径统一、态度一致,既不能过分溺爱和保护,又不能放任自流。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培养孩子热情开朗、自信、积极上进的良好品质。在亲子关系上多讲民主,多些理解,使子女更加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