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异常心理学
18677100000021

第21章 异常心理的基本症状(2)

(2)破裂性思维(splitting of thought):指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患者在言谈或书写中,主题与主题间,甚至语句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因而别人无法理解其意义。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个别词语之间也缺乏联系,成了语词杂拌(word salad)。

个案5‐3

患者,男,22岁。医生问:“这儿是什么地方?”患者答:“现在的地方不去管他,就是一小部分。”

问:“你来这里干什么?”答:“我来这里没法说生活困难。现在我来就算是叨语。现在就代表一句话。院长就这样。

今天是下午。”问:“我们是做什么工作的?”答:“我早晨没有吃饭,我找原来前面那个小商店。”问:“你吃了没有?”答:

“你想想,哪个人他不知道,点心还不如火烧,米饭大部分是思想问题……”

(3)思维不连贯(incoherence of thought):表面上与破裂性思维十分相似,但它出现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患者联想断裂较思维破裂更为严重,不仅语句之间缺乏联系,而且概念与概念之间也毫无关联,言语更加支离破碎。思维不连贯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存在意识障碍时。

(4)思维中断(block of thought):为联想自主性障碍,指患者在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预等情况下,思维过程在短时间内突然中断或言语突然停顿。患者自述时心里明白,但脑子里一片空白。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癫痫性精神障碍。

(5)思维插入(thought insertion)和思维被夺(thought withdrawal):指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患者对这部分意外联想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认为这种思想不是自己的,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不受其意志的支配,称思维插入。若患者在思考过程中突然认为自己的一些思想被外界的力量掠夺走了,称思维被夺。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6)思维云集(pressure of thought):又称强制性思维(forced thinking),是指一种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患者脑内,内容往往杂乱多变,毫无意义,毫无系统,与周围环境也无任何联系。并且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患者对这些内容感到意外和陌生。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7)思维被洞悉感(experience of being revealed):或称内心被揭露感,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述而被周围人所洞悉,使得他自己内心的想法人人皆知,他的思想已毫无秘密可言。但具体通过什么方式被知道的,患者也不一定能解释清楚。

思维被播散与被洞悉感基本上属同一概念,亦即患者感到自己的思想在向周围传播。

该症状与关系妄想或其他妄想及幻觉同时存在。

3.思维逻辑性方面的障碍

(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pathological symbolic thinking):是指患者主动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不经患者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义。例如患者吞食骨头,解释说这样可以使自己具有“硬骨头”精神;不穿衣服表示“光明磊落”。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正常人也会有象征性思维,但是它们往往为人们共同接受和理解,如鸽子象征和平,游行时高举红旗象征革命等。

(2)词语新作(neologism):患者自创一些文字、图形或符号,并赋予其特殊的意义。

有时将不同含义的概念或词语拼凑成新的词,以代表某种新的含义。例如,用%代表离婚;以“尖”为心,因为他解剖过鸡的心脏,“是上面小,下面大”。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逻辑倒错性思维(paralogic thinking):是指逻辑推理过程的错误,表现为患者的推理十分荒谬,缺乏逻辑性,既无前提也无根据,甚至没有结论。例如,某中学生物老师患病后拒绝进食。问其原因,回答说:“生物进化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植物到动物。

植物和动物是我们的祖先。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尊敬祖先。我吃饭、吃菜就是对祖先的不孝了。”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偏执妄想。

(二)思维内容障碍

思维内容障碍包括妄想、超价观念和强迫观念,其中妄想为主要表现。

1.妄想

妄想(delusion)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推理和判断,其内容与事实不符,也不符合患者的文化水平及社会背景。特点有:①所产生的信念无事实根据,但病人坚信不移,不能为亲身经历所纠正,亦不能为事实、道理所说服;②妄想内容与切身利益、个人需要和安全密切相关;③妄想具有个人特征,不同于集体所共有的信念;④妄想内容受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妄想属于精神病性症状,是精神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妄想按起源可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两种。原发性妄想指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妄想与其他心理活动和症状之间缺乏任何发生上的联系。主要包括:①突发妄想:妄想的形成既无前因又无后果,没有推理,无法理解;②妄想知觉:患者对正常知觉体验赋予妄想性意义;③妄想心境或妄想气氛:患者突然产生一种情绪,感到周围发生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情况;④妄想表象:患者突然产生一种记忆表象,接着对之赋予一种妄想意义。原发性妄想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继发性妄想是发生在其他病理心理基础上的妄想,如继发于错觉、幻觉、情感低落或高涨,亦可继发于某种期待心理或心因性障碍基础上。可见于多种精神病。

根据妄想的结构可分为系统性妄想和非系统性妄想两大类。系统性妄想的内容连贯、结构严密、范围较小,逐渐发展成系统化,较接近现实。而非系统性妄想的内容不连贯、荒谬且多有漏洞,片段、凌乱、结构松弛,范围广而多变,脱离现实较为明显。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妄想的成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多种假说。Freud认为,对有被害妄想的病人来说,迫害者常是他病前对他的情感生活起支配作用的人,或者是此人的代理人,所以通过投射作用形成妄想。Conrad 根据完形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妄想的形成按照顺序可以有四个阶段:首先出现妄想心境,其次出现妄想观念,然后病人对这些观念进行分析,最后形成妄想。

目前,临床上多是按妄想的内容对其进行划分的,常见妄想有:

(1)被害妄想(persecutory delusion):这是最常见的妄想之一。患者坚信某些人或某些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如打击、陷害、破坏等。例如患者认为他的饭里被投毒,他被跟踪、监视,或有阴谋等,病人受妄想的支配会拒食、控告、逃跑或采取自卫、自伤、伤人等行为。可见于多类精神病。伴有幻觉的妄想,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2)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又称牵连观念,患者把周围环境中一些实际与他无关的事物或现象,都认为与他有关。常与被害妄想交织在一起,如患者认为报刊、电视上的内容都与自己有关,别人咳嗽、吐痰都是针对他。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影响妄想(delusion of influence):又称被控制感,患者觉得自己的意志、思想、言语、情感、动作和行为被某种力量或作用所控制,不受自己意识的支配,因而不能自主,常伴有与妄想内容相应的行为。例如患者感到自己的行为受到情报部门的监控,“他们在我的大脑中安装了特殊仪器,想操控我的一言一行,连我讲话的声音和内容都是他们安排的,只是想借我的大脑和喉咙”,为此,患者反复到公安局要求保护或写检举信。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4)夸大妄想(delusion of grandeur):病人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至高无上的地位或权势,自认为自己是很了不起的人物或是名人的后裔。常见于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及某些器质性精神病。

(5)嫉妒妄想(delusion of jealousy):指病人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实,而另有外遇的病态信念。表现为对自己的配偶跟踪、盯梢,暗中检查配偶的衣服、信件等。见于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精神障碍及偏执性精神病。

(6)钟情妄想(delusion of being loved):实质是被钟情妄想,病人坚信自己被某异性所爱,因而追逐对方,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仍毫不置疑地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的忠诚。常见于精神分裂症,且女性患者居多。

(7)疑病妄想(hypochondriacal delusion):病人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如癌症、AIDS等,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反复的医学验证都不能纠正其信念。常伴有反复就医的行为和焦虑不安的情绪,可在幻触或内感性不适的基础上产生。严重时病人认为“脑子变空了”,“心脏不跳了”,称为虚无妄想(delusionof negation)。多见于分裂症、更年期及老年期精神障碍。

(8)罪恶妄想(delusion of guilt):又称自罪妄想,病人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不可宽恕的罪恶,应受严厉的惩罚,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以致坐以待毙或拒食、自杀,病人要求劳动改造或请罪等以赎罪。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更年期抑郁症、反应性精神障碍。

(9)释义妄想(delusion of interpretation):又称特殊意义妄想,指患者对外界事物赋予特殊的意义或解释。对于患者所做出的解释正常人是不能理解的,但患者却坚信不移,如外面有闪电,这预示着地球要爆炸。释义妄想可在关系妄想的基础上产生,认为周围人的言行举止与自己有关,并赋予特殊的意义,此症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超价观念

超价观念(overvalued idea)是指一段时间内,在患者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根据,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此种观念片面而偏激,但逻辑上并不荒谬,如狂热的迷信观念,坚信已故子女并未死去的观念等。超价观念与妄想的区别在于,其形成有一定的人格基础与现实基础,内容比较符合客观实际或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障碍。超价观念也可转化发展为妄想。

3.强迫观念

强迫观念(obsessive idea)是指在患者脑内,不由自主地反复出现同一内容,患者想摆脱但摆脱不掉,因而十分痛苦。强迫观念包括强迫性回忆、强迫性计数、强迫性穷思竭虑;继发强迫动作,包括强迫怀疑、强迫性检查等。

妄想作为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应与以下心理活动相鉴别:

(1)正常人的幻想是与客观现实相联系的,对从未接触过的景象和事物的想象,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活动,其内容可能离奇,但个体可以与现实相区分,并且不会坚信不移。

(2)偏见、成见等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方法不正确或认识水平的限制而造成的,但都是与客观现实相联系的。

(3)迷信观念是与当时当地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

(4)超价观念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先入之见,但当情感稳定或客观环境改变时,超价观念即可消失。

三、注意障碍

注意(attention)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保持性特点;注意的集中性使注意的对象鲜明和清晰。

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切心理活动共有的属性。因此,注意障碍总是与某些心理过程的障碍相联系,如情感障碍、意识障碍等。

注意有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之分。主动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定向反射,是对既定目标的注意,与个人的思想、情感、兴趣和既往体验有关;而被动注意又称为不随意注意,是由外界刺激被动引起的注意,没有自觉的目标,不需努力就能够实现。

此外,注意还具有以下特征:①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个体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个数。②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客体或某个活动上的时间。③注意的分配: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④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任务,个体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临床上常见的注意障碍包括以下几种:

1.注意增强

注意增强(hyperprosexia),为主动注意的增强,指患者特别容易为某种事物所吸引或特别注意某些活动。有妄想观念的病人,对环境保持高度的警惕,过分地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认为是针对自己的,其注意增强指向外在的某些事物。有疑病观念的病人,过分地注意自己的健康状态,其注意增强指向病人本身的某些生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