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异常心理学
18677100000037

第37章 智力障碍(3)

(四)其他生物因素引起的智力迟滞

1.感染因素引起的智力迟滞

感染主要发生在胎儿期,尤其以妊娠头3个月受到感染产生的影响最严重。最常见的引起智力迟滞的宫内感染为弓形虫、风疹、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毒浆体病、梅毒等。这些病毒通过怀孕妇女的胎盘屏障,经血流、淋巴循环或污染的羊水感染胎儿。受感染的患儿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小头畸形、先天性耳聋、心脏缺损、脑积水和癫痫发作等,并伴有贫血、皮肤出血点、黄疸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一定在出生时就有,可在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

感染还可以发生在婴儿期。在胎内未受到感染的婴儿可能通过护理人员的手、飞沫、用具、衣物,还有母亲的奶汁、输血而受到感染。由于感染所引起的智力迟滞主要在于早期预防。

2.物理化学损伤

物理损伤引起的智力迟滞可发生在围生期。分娩时使用产钳、早产、先露部位异常等都会引起婴儿脑部损伤,进而影响婴儿的智力,导致婴儿智力落后。产程过长、脐带绕颈等会引起新生儿窒息,而新生儿窒息对婴儿脑部发育受损有重要的作用。在胎儿发育时期,孕妇频繁接触放射线或微波等,也可诱发胎儿产生畸形。物理损伤也可发生在婴儿期。在儿童早期,幼儿因交通事故、意外碰撞等引起颅脑外伤也可后遗智力迟滞。此外,铅中毒之类的化学损害也是引起智力发育迟滞的原因之一。苯妥英、巴比妥类和磺氨酸等多种化学药物均可引起胎儿畸形,其中部分伴有智力低下。

3.新生儿核黄疸

新生儿核黄疸又称胆红素脑病。由于新生儿血循环中间接胆红素过高,造成新生儿患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导致脑神经细胞中毒,并且出现核黄染,因而得名。绝大多数病例是由于母子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所致。化验血中胆红素高于12mg/dL(204μmol/L),而且黄疸出现早,可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程度重,发展快,不仅面黄、白眼球黄,可能手足心都出现黄染,并伴有婴儿精神差、嗜睡、不吃奶,甚至有高热、惊厥、尖叫等。核黄疸一旦发生,死亡率很高,即使存活也会留有后遗症,如智力落后、手足抽搐、视听障碍等。针对此病,重要的是预防,对黄疸出现早的、胆红素高的应积极治疗,疑有溶血病的应做好换血准备,防止核黄疸的发生。

4.中毒

中毒比较典型的是母体罹患妊娠中毒症。妊娠中毒症又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为妊娠后期(约6个月以后)的一种并发症,其特征为血压升高、水肿和蛋白尿。根据严重程度,病情可分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其发病率约为10%。妊娠中毒症的发生与遗传、营养、免疫、贫血、慢性高血压、肾病、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缺钙等有关。一般通过测量血压、眼底检查、血尿常规检查、B超、心电图等可以确诊。对轻度中毒者只要注重饮食、休息即可;对中度中毒者需用解除血管痉挛药物,必要时降压、利尿,适当补充血容量;重度中毒者要及时终止妊娠,只有终止妊娠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此外,若在孕期,母体罹患重症糖尿病、一氧化碳中毒和滥用各种化学药物,也均可影响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导致胎儿出生后智力迟滞。

(五)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智力迟滞

排除以上遗传和生物类型外,还有一小部分智力迟滞者可归为心理社会因素类型。

由于家族文化、社会因素、早期刺激缺乏和婴儿期患精神疾病等所引发的智力发育迟滞均属于此类。

第三节智力障碍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一、智力障碍的诊断

(一)诊断标准

智力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三条:①智力水平比同龄正常儿童明显低下;②社会适应能力较其相同文化背景的同龄儿童显着低弱;③起病在发育阶段。根据《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CCMD‐3,不同等级的智力障碍具体诊断标准不同。

1.轻度

(1)智商在50~69之间,心理年龄约9~12岁。

(2)学习成绩差(在普通学校中学习时常不及格或留级)或工作能力差(只能完成较简单的手工劳动)。

(3)能自理生活。

(4)无明显言语障碍,但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延迟。

2.中度

(1)智商在35~49之间,心理年龄约6~9岁。

(2)不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可进行个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可从事简单劳动,但质量低、效率差。

(3)可学会自理简单生活,但需督促、帮助。

(4)可掌握简单生活用语,但词汇贫乏。

3.重度

(1)智商在20~34之间,心理年龄约3~6岁。

(2)表现显着的运动损害或其他相关的缺陷,不能学习和劳动。

(3)生活不能自理。

(4)言语功能严重受损,不能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

4.极重度

(1)智商在20以下,心理年龄约在3岁以下。

(2)社会功能完全丧失,不会逃避危险。

(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

(4)言语功能丧失。

(二)诊断方法

从前面的智力障碍的定义知道,智力障碍包括智力损害和适应性障碍两方面,因此诊断也需从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方面入手。

1.智力测验的方法

此方法主要是智力测验量表,年龄较大儿童一般适用《比内-西蒙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以及《韦克斯勒学前儿童智力量表》;婴儿期常用的诊断工具有《格塞尔发育量表》、《贝利量表》和《丹佛发育筛选量表》。

(1)《比内-西蒙智力量表》主要是测量出智力年龄,然后根据公式计算智商:智商=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智力年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理年龄。

(2)《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放弃了智力年龄的概念,它所采用的智商不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而是离差智商。这是一种用平均数和标准差来计算的智商:IQ=15(X-X)/SD+100。式中,X为被试在测验中所得分数,X珡为平均数,SD为标准差。这一离差智商假定,每一年龄组的平均智商为100IQ,标准差为15IQ。

(3)《格塞尔发育量表》为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所编制,适用于出生4个星期的新生儿到3岁儿童的智力测量。测量的内容包括运动、适应行为、语言能力和个人-社会交往四大方面,分别在幼儿出生后的4个星期、16个星期、28个星期、40个星期、52个星期、18个月、24个月和35个月时进行测量。

(4)《丹佛发育筛选量表》(DDST)由美国弗兰肯伯格(W.K.Frankenburg)和多滋(J.B.Dodds)共同编制,主要适用于出生儿到6岁的儿童,共105个项目,分别测量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能力和个人-社会行为四个方面。它的目的只是做智力筛查,即把被试区分为正常、可疑和异常三类。要作出诊断,需对筛查出的可疑对象再使用其他智力量表进行测试。

2.社会适应能力的评定

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评定是采用适应行为量表,并通过日常行为观察来进行的。适应行为量表(adapting behavior scale)发展较智力测验要晚,它作为能力测验的补充,是诊断智力低下(MR)的必要条件之一。智力测验与适应行为量表一起,能较全面地评估人的智能,但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在实验条件下测量个体的学习能力,后者侧重于评定个体在正常社会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适应行为量表属于能力评定,不仅用于智力低下的诊断、分类、训练及特殊教育领域,也用于其他人群,尤其是问题儿童的行为发展的研究。目前,国际上存在许多适应行为量表,如《文兰德社会成熟程度量表》、《美国智力低下协会(AAMD)适应行为量表》、《瓦因兰社交成熟量表》、《多元文化适应行为量表》、《儿童适应行为目录》等,其中在我国应用得最广泛的是《文兰德社会成熟程度量表》和姚树桥等人编制的《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

(1)《文兰德社会成熟程度量表》由杜尔(Douall)于1936年所编制,主要以个人独立性和社会能力为指标,共有117个测量项目,分为一般自理能力、饮食自理能力、穿着自理能力、移动自理能力、作业能力、沟通能力、自我指导能力和社会化等八类。

(2)《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由姚树桥、龚耀先于1991年根据AADM适应行为量表修订、编制,分城市和农村两个版本。全量表包含感觉运动、生活自理、语言发展、个人取向、社会责任、时空定向、劳动技能和经济活动等八个分量表,适用于3~12岁正常或智力低下的儿童。测评结果以适应能力商数(ADQ)表示,商数越高表示适应能力越强。ADQ可分为八级:极强(>130)、强(115~129)、正常(85~114)、边界(70~84)、轻(55~69)、中(40~54)、重(25~39)、极重(<25)。

二、智力障碍的治疗

(一)生物医学治疗

智力落后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由发生在个体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性质的大脑疾患造成的一种后遗状态或后遗症。它以认识活动障碍及个体心理问题为主导症,表现为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一般地说,大脑疾患之所以留下这种后遗状态,是因为它们造成了大脑的器质性损伤,如脑体积小、重量轻,脑回简单、不整齐、结构分化不完全,脑细胞数量少、排列不正常,甚至部分组织发生移位或缺损,生物化学系统构成异常等。针对大脑的这些损伤采取医学药物治疗,可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这类损伤破坏了个体心理活动赖以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医学治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病因治疗

对于一部分遗传性代谢病,如苯丙酮酸尿症、半乳糖病、黑蒙性白痴等,如果能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可避免发生严重智力障碍。对于先天性克汀病,给予甲状腺素治疗亦可改善智力迟滞。而对于某些先天性颅脑畸形,如狭颅症、先天性脑积水等,手术治疗则可减轻大脑压迫,有助其发育。但这只占智力障碍的少数,多数不能进行病因治疗。

2.药物治疗

治疗智力障碍可使用一些帮助脑发育和增强智力的药物,如谷氨酸、γ‐酪氨酸、脑复康、脑复新、脑磷脂等,但都无肯定效果。近年来有一种药叫脑活素,经使用发现对中、重型患者言语和运动功能的发育有一定的促进疗效,但对极重者无效。

除了病因治疗和药物治疗外,治疗智力障碍的医学方法还有脑移植技术和基因治疗。近20年来,国外开始用脑移植技术治疗智力障碍患者。近几年来国内亦有少数地方开展此项技术,但疗效尚待评定。而对一些单基因遗传性代谢病,国外已经在开展基因治疗,理论上应有不错的前景。

(二)心理治疗

智力障碍儿童在言语、思维、感知、注意、记忆、情感、运动和个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心理障碍,表现出与正常儿童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可对他们采取心理疗法。

近几年来一些实践也证明,运用行为矫正、系统脱敏法、代币疗法和精神支持疗法等心理学的方法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1.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改正人们不良行为的一种技术。它强调可观察到的行为的改变。对儿童的行为矫正,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运用恰当的强化以及示范模仿等具体技术来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患儿的障碍表现多种多样,如动作过大、不协调、歪嘴、咬手指、焦虑、恐惧、好攻击等,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治疗。行为治疗不但可矫正外显行为,还可调节内部理念。认知行为疗法就是在行为疗法的内容中加进了认知的因素,认为患者的行为是由于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致,因此要先改变患者错误的信念和情绪,才能纠正其行为。可用此方法教育患儿正确认识自己行为和动作的缺陷,主动地自我矫正。

2.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有助于消除患儿的恐惧和紧张。系统脱敏包括放松训练、建立焦虑等级和系统脱敏三部分。可用辅助的方法,如让儿童用各种挤压玩具练习手和臂的紧张,从而帮助患儿学会放松;也可用口琴、哨子、笛子等教儿童练习放松过程中的呼吸。建立焦虑等级时,让家长或患儿在卡片上写上他们产生紧张或焦虑的情境,并描述产生焦虑、紧张、不适感的程度,然后分等级。系统脱敏时可使用现实脱敏法,即把儿童感到焦虑或恐惧的场景分为若干等级,让儿童暴露于可引起焦虑或恐惧情绪的情景之中或同时给予较强的正性强化物(如儿童喜欢吃的糖、点心等),脱敏刺激要逐步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