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异常心理学
18677100000056

第56章 心境障碍(7)

性变态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至今尚无定论,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分别提出了遗传假说、心理动力学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来解释性变态。此外,性变态还受个体早期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体的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对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有多种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行为主义治疗(包括系统脱敏法和生物反馈法)、心理动力学治疗和性感集中训练等,其中以马斯特斯和约翰逊创立的性感集中训练最为有效。

性变态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行为主义治疗(包括厌恶条件反射疗法和对抗思想疗法)以及认知领悟疗法。

(周丽清)

器质性精神障碍(organic mental disorders)是指一组由脑部疾病或躯体疾病导致的精神障碍。其中,由脑部疾病导致的精神障碍称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躯体疾病导致的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躯体疾病,进而造成脑功能紊乱,出现精神障碍,它是原发躯体疾病全部症状的一部分。躯体疾病导致的精神障碍与感染、中毒性精神障碍统称为症状性精神障碍。本障碍在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各有特点,内容广泛,与相关学科联系紧密,专业性强。本章主要介绍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概念,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常见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病与多发性梗塞性痴呆的区别,癫痫性精神障碍,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感染、中毒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各类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第一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概述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脑部已发现有明显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的改变,如脑变性、颅内感染、创伤、肿瘤或癫痫等引起的精神障碍。

各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病因尽管各不相同,但大多数患者可具有共同的临床特征。这些临床特征根据病程进展的速度而变化。起病急骤、病变范围广泛者,常表现为意识模糊综合征,特别是急性脑病综合征。进展缓慢者常表现为记忆障碍、痴呆综合征及人格改变。上述各种综合征,可以在同一个患者的不同病程阶段中先后出现,有时也可在同一患者中同时并存。例如,脑衰弱综合征主要见于原发基础疾病的初期或恢复期,而急性脑病综合征则见于原发躯体疾病的急性期或慢性疾病的恶化期。由于在治疗原则上各有不同,所以掌握和熟悉这类脑器质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疾病的表现形式等,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急性脑病综合征

急性脑病综合征或称谵妄综合征(delirium syndrome),一般多由弥漫性或局灶性或暂时性病变所引起,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主要病因有急性中毒、感染、脑损伤及出血、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一般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病程较短暂,病变可逆,预后较好。临床表现主要为轻度的意识障碍,可从嗜睡、混浊直到昏睡、昏迷,常有昼轻夜重的特点。程度较轻者对周围的感知、记忆、思维出现障碍,定向力丧失,表情淡漠或茫然,动作迟缓,如伴有生动的错觉或幻觉、思维不连贯,有时出现片断妄想,定向力障碍,患者可出现恐惧紧张、兴奋冲动、吵闹不安,称为谵妄状态。常因病情和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恢复后往往遗忘。意识障碍时除定向力障碍外,其他心理活动过程,即知、情、意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障碍,自知力常受损。

二、脑衰弱综合征

脑衰弱综合征又称神经症样症状,常见于脑器质性疾病的早期或恢复期,也可见于老年人。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慢性酒精中毒、各种疾病导致脑缺氧及长期烦恼和焦虑等。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情感脆弱、易激动、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三、精神病性症状或情感障碍

某些脑器质性疾病或损伤的过程中,临床表现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主要以类精神分裂症状态、抑郁状态或类躁狂状态出现。在类精神分裂症状态时,患者可出现片断幻觉妄想、缄默、木僵,或兴奋冲动、暴怒攻击等表现。在抑郁状态时,可出现睡眠障碍,情绪呈晨重夜轻的变化规律,情绪低落、焦虑紧张、恐惧,进而转变为表情淡漠,对周围漠不关心,兴趣减退,多思多虑,甚至表现出强制性苦笑或自杀的意向和行为。在类躁狂状态时,表现为兴奋躁动、吵闹不休、情绪不稳、易激动或欣快。

四、慢性脑病综合征

慢性脑病综合征(chronic brain syndrome)可由急性脑病综合征转变而来或由病程缓慢的病变发展形成,主要表现为遗忘综合征、人格改变或痴呆综合征。其主要特点是无意识障碍而有全面的智能减退,并伴有记忆损害和器质性情感、人格改变。

1.遗忘综合征

遗忘综合征(amnestic syndrome)表现为对近事记忆障碍、错构和虚构,特别是对新近接触过的人名、地点和数字的遗忘,为了补偿这些记忆缺陷,常产生错构(确有其事,但时间或地点不符)或虚构(患者所述全属杜撰)。患者意识清晰,其他认知功能仍保持完好,常伴有情感迟钝和缺乏主动性。

遗忘综合征主要原因以酒精中毒最常见,也可见于脑外伤、脑缺氧、维生素B族缺乏、一氧化碳中毒等脑器质性疾病。

2.人格改变

人格改变多发生在疾病晚期,但也有在疾病早期即出现人格改变的。开始只是原有性格缺陷的日益加重,随后患者变得与病前判若两人。表现为不礼貌、不注意个人卫生、生活懒散、不修边幅、不关心周围发生的事件、对工作不负责和对他人不关心,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同时表现为孤独、自私、自我中心、不讲道理、行为放纵、情绪不稳、易激惹、行为不得体,重者缺乏羞耻感或道德感等。

3.痴呆综合征

痴呆综合征(dementia syndrome)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记忆、思维、理解、判断、计算功能减退和人格改变,但不伴有意识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综合征,其次是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等。早期患者可表现为兴趣及工作效率下降,思维迟钝,记忆、计算力障碍。随后病情进行性加重,可出现妄想观念,或不知羞耻、性犯罪、偷窃行为等。后期则多表现为思维贫乏、语言刻板、情感淡漠、幼稚、愚蠢、性欣快、哭笑无常、行为刻板缺乏目的,甚至定向障碍、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等。

第二节常见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一、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常起病于老年期或老年前期,潜隐起病,缓慢不可逆地进展,临床以智能损害为主要表现。

1.病因及发病机理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未明,近年来研究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生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在某些患者的家属成员中患同样疾病的危险性高于一般人群,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基因遗传所致。

(2)与正常衰老过程加速、铝和硅等神经毒性物质在脑内蓄积、免疫系统的进行性衰竭、机体减毒功能的减弱以及慢病毒感染有关。

Alzheimer病性脑萎缩,双外侧裂明显增宽,三脑室扩大,下一层面见两侧脑室颞角扩大,两颞叶海马密度减低。

(3)心理社会因素是本病的诱发因素,如丧偶、经济窘迫、动荡不安、低教育水平等。

病理检查可见大脑皮层萎缩、脑回变平、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

另外可见特征性的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改变。老年斑是一种嗜银性组织变化斑,呈圆形或不规则,中心有淀粉样蛋白沉积。老年斑的数量与患者的智能衰退程度密切相关。神经纤维缠结的蛋白质由双股螺旋形神经丝或神经管所组成,均属神经组织的淀粉样变性。生化检查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均减少,乙酰胆碱减少以海马部位最明显。研究表明,胆碱能细胞丧失的严重程度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改变有关。

一项有关修女的研究:早年语言能力与晚年认知功能及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以美国肯塔基大学Snowdon为首的一些学者,在1996年发表了一项有趣的研究,该研究旨在明确早年语言能力与老年认知功能及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有无关系。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Milwaukee等地的修道院中进行,共有93位年龄在75~95岁之间的修女参加了研究。研究一方面根据58年以前,也就是这些修女在22岁左右写的自传对修女的语言能力(思想深度和语法难度)进行判断;另一方面对这些修女的认知功能进行了检测。随访时共有14位修女先后去世,去世时她们的年龄在79~96岁之间。研究者对这些去世的修女进行了尸体与神经病理学的检测,结果发现,早年思想深度和语法难度与晚年认知功能呈正相关,尤以思想深度为着。更让人惊奇的是,在14位去世的修女中,早年思想深度低的修女,经神经病理学的检测发现均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而早年思想深度高的修女无一患阿尔茨海默病。通过此项研究发现,早年语言能力低可能是晚年患阿尔茨海默病及认知功能差的一个危险因素。

(资料来源:郝伟主编.精神病学(第5版),2005)

2.临床表现

阿尔茨海默病大多隐匿起病、缓慢发展,60岁后发病率高,女性多于男性,约2:1。

(1)早期有健忘,逐渐表现记忆障碍,检查发现短时记忆损害,如隔5分钟复述3件物品有困难,学习新知识有困难。可有顺行性遗忘,以后健忘加重,做事丢三落四,遗忘东西,言语啰唆重复。随着病情发展,可逐渐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全面痴呆症状,如记不清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个人生日、多大年龄、是否已婚、进食不知饥饱等。定向力障碍较明显,如外出找不到家门。智能方面的内容如计算、判断、分析推理等能力减退,不能从事脑力劳动,不能适应社会环境,有些病人还会出现错构、虚构、片断妄想、妒忌妄想或兴奋冲动等。

(2)人格改变往往出现在疾病的早期,患者变得缺乏主动性,活动减少,孤独,自私,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对他人甚至亲人漠不关心,情绪不稳,易激惹。到后来自知力丧失,不知羞耻,不讲卫生,常收集破烂,视为珍宝;乱拿他人之物视为己有;也可表现本能活动亢进,当众裸体。

(3)后期情感淡漠、行为被动、动作单调刻板笨拙,发展到终日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口齿不清、言语杂乱无章。有些患者有颞叶、顶叶功能障碍,出现失认、失语、失用、失写等症状。

(4)睡眠节律混乱,夜间兴奋不眠,甚至吵闹,白日精神萎靡,昏昏欲睡。

(5)病程呈进行性发展,很少自发缓解或自愈。一般平均经历5~10年,最后发展成严重痴呆,常因褥疮、骨折、肺炎等继发性躯体疾病或衰竭而死亡。

个案14‐1

阿尔茨海默病

女,72岁,汉族,已婚,中学文化程度,退休。

主诉:进行性记忆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2年。

现病史:2年前开始出现记忆力问题。初时表现为记不住客人的名字,记不住看过的新闻等。记忆下降逐渐明显,以致重复购买相同的食品,烧水忘了关火将水壶烧干,并发展到遗失贵重物品包括钱包和存折等。两月前上街,找不到回家的路,以致家人四处寻找。

过去注意仪表,病后却懒于洗澡换衣,最近连吃饭也要家人督促。

精神检查:神情欠合作,衣帽欠整洁,有纽扣扣错。多问少答,回答简单或错误。记忆力检查提示近记忆很差,如不能回忆早餐内容等。未发现典型的幻觉、妄想及抑郁、焦虑,情感反应较简单、冷漠。

家族史:患者母亲高龄时也有类似症状,但未经诊断和治疗。

个人史和过去史:无特殊。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各项生化指标无阳性发现。CT发现皮质性脑萎缩和脑室扩大。

(资料来源:郝伟主编.精神病学(第5版),2005)

3.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①符合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②了解病史和病程的特点、主要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影像检查等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才可做出诊断。

(2)鉴别诊断:排除脑血管病等其他脑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智能损害,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所致的假性痴呆、精神发育迟滞或老人良性健忘症。

4.治疗原则

目前,大部分智能受损的病人还无法根治,但治疗能延缓病情的进展,减轻病症和心理社会性不良后果,并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

(1)心理社会支持

①对轻症患者应加强心理支持与行为指导,鼓励患者适量参与活动;

②对重症患者应加强生活上的照顾和护理;

③治疗应努力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开展适合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增强执行治疗计划的依从性;

④注意饮食营养、水电介质平衡。鼓励患者适当锻炼,预防感染,尤其是肺及尿道的感染。

(2)药物治疗

①益智药和脑代谢改善药:目前临床证实疗效较好的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如特可林、多那培佐、石衫碱一甲;抗缺氧药有都可喜、脑复康、氯酯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