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
18677200000054

第54章 译后记

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感知、经验、理解乃至系统性的理论化全有赖于我们独特的、神奇的心智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那么任何关于世界及自身的描述和想象将无从提及,因为如果丧失它,哪怕即使是一点点,我们的世界或“为我的世界”(the world for me)就将变得残缺乃至无明。认知科学就是力图全面理解人乃至一切有情(sentient beings)的这种神奇而珍贵能力的本性。

历史上,人类对心智探索大致经历过宗教-哲学和心理学的时期,但是直到20世纪“认知革命”发生以来,人类才首次具备了对它进行全景——从不同学科(跨学科)和不同传统(跨传统)——透视的条件和能力。那些已经成形或正在成形的学科——哲学、生命科学、生理学、心理学、心理分析、语言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人类学等——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彼此进行着深广的对话、借鉴、交融和会聚,随后加入对话的还有东方“心学”传统,如瑜伽、佛教、道家等。《具身心智:认知科学与人类经验》一书就是当代这种研究状况因缘会聚的产物。

心智以何方式存在?该如何探究它?人类一直须臾不停地经验着它(第一人称),也始终不渝力图更清晰地透视和勾画它(第三人称)。“我”不仅由自我经验的“目光”所揭示,同时“我”也生活在他人“目光”的揭示之下。

如果说前者是“主体的”,那么后者就是“客体的”,而一个完整的“我”就处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之中,并在这个循环关系中显现其完整性:我是一个处于他者目光中的自我目光,是一个具有客体性的主体性,或具有主体性的客体性;我既非纯粹的物理之身,亦非纯粹的灵魂之心,我是这二者的超越,是不二的(non‐dual)具身之心(embodied mind)或具心之身(minded body)。

这个循环关系(或不二性,或中道)是理解本书的枢纽,正如作者开宗明义地写道:“本书以一种明确的信念作为开端和结尾:新的心智科学需要拓展其视野,同时把活生生(lived)的人类经验和内在于人类经验转化的可能性囊括其中。另一方面,一般的日常经验必须拓展视野,以求从心智科学已取得的清楚明确的洞见和所作的分析中获益。我们在本书中探讨的正是这种在心智科学(认知科学)与人类经验之间循环的可能性。”这个循环既是心智的存在方式,也是我们探索和了解它的认识论方式。

本书的翻译始于2005年,最初由当时在读的硕士生王球和于霞两位同学于2006年译了一个不完整的初稿。随后延宕至2008年底交由李恒熙博士补全了翻译,并作了第一遍的统校,最后由李恒威作了两遍全面细致的校对,并确定了最终的译稿。在语言与思想之间,言不达意和言不尽意并不是偶然的,更遑论翻译了。尽管完全的翻译是不可能的,但这绝不是译文质量的托辞。因此作为最终的译校者,李恒威将对全书的翻译负责。

李恒威

2009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