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共危机管理通论
18677400000043

第43章 公共危机管理系统设计与政策仿真(5)

二、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仿真应用案例分析: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风险因素分析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人口规模大、农村人口占多数、人口年龄结构失衡、抚养系数增大、城乡区域发展差异显着的老年型社会。因此,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迫切。虽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已经有将近20年时间的实践探索,但是直到目前为止,都尚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和实施。为此,党和政府对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农保制度)已经多次在重要的文件和会议中强调要探索建立农保制度。

在2008年3月最近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各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由此可见,在中国建立农保制度的复杂性、紧迫性和其重大的战略意义。然而,目前中国农保制度的发展不仅面临国际国内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农保制度所特有的风险因素影响,其改革发展面临巨大的威胁与挑战。能否建立起与中国农村的国情相适应的农保制度不仅决定着我国未来30~40年能否顺利渡过人口老龄高峰期,而且还和中国未来几十年的人口、经济和社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国内外风险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具有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深和“未富先老”的一系列特征,农村养老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建立起来的农保制度也必须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然而,从中国目前的经济、人口和社会发展形势来看,面临国内外诸多的风险因素影响,抵抗风险应是农保制度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1.影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人口因素分析——人口老龄化风险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农保制度发展的人口因素主要表现在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和人的预期余命上。

在上个世纪末,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2000年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国人口和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在逐渐加深,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更是超过了全国和城镇。

而且经过5年的时间,中国乡村人口的预期余命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0岁组的预期余命总的增加了3岁左右,其他各年龄组的预期余命也提高了0.92~1.49岁左右。尤其是女性的预期余命都比男性要长。这就意味着中国农村人口整体的老龄化已经更进一步深度发展。

但是到2020年,也就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目标之时,农村的老龄化程度会如何呢?延续到2050年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而且我国农村经历了1950-1958年及1962-1973年的两次生育高峰期,出生人群的养老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作者应用数理人口学方法,对2008-2050年的农村人口进行了预测。考虑到年龄结构的变化,选择了2005年的乡村生命表作为预测农村人口数的基础。在预测过程中,由于在2005年和2000年都没有以户籍来分的农村户口的分年龄分性别的人口数据,因此考虑到在乡村地区生活的绝大多数人口属于农村户籍的因素,于是就沿用2005年的乡村生命表和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最新数据整理而成的2006年农业户口人数来预测2008年到2050年的农村人口数。其中2006年的农村户籍人口中已经把待定人口也划分到其中,这样就可以依据此最大化的人数进行预测要覆盖的人口数,使得农保制度设计具有最大化的风险承担能力。

应用浙江大学“社会保障政策仿真与人口数据挖掘”课题组所开发的“人口与社会保障精算与仿真软件”(ZDPSS1.0),得到以下60岁以上年龄段的预测人口数。

60岁作为老龄化的开端和作者制度设计中的领取农村养老保险的年龄起点,从2008年开始,人数几乎一直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在2030年攀上一个人口高峰,突破2.5亿人口之后,稳定了将近10年以后,继续上升。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意味着在2020年实现全覆盖之后,农村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会逐渐增多,会给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带来巨大的压力。

2.影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国内外风险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农保制度发展的宏观经济因素主要表现在农村的收入水平、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以及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等,而这些都依赖于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发展局势,尤其是正处于震荡中的世界金融形势、日趋紧张的国际能源和资源供应,以及国内受到的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冲击,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存在着众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从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风险因素

第一,国际能源风险因素。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对一国的经济和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社会保障的水平依赖着一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条件的变动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能源的综合平衡问题间接也影响着社会保障的供给水平。虽然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但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我国能源需求的增长比世界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快。中国在2007年再一次占据了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一半,而且预期还会继续增长。综合来看,目前的国际能源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国际能源短缺和持续走高的世界能源价格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经济增长已表现出对能源的高消费和较强依赖的特点。石油是基础性的战略资源,高油价导致中国外汇支出增加,与石油相关行业的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增加,从而抑制了中国的经济活力。

第二,国际生态风险因素。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其长期性、刚性需求的特性,如何保持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是一个亟须考虑的问题。而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化依靠的是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以生态的可持续性为基础。目前的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然而由于盲目发展经济,忽略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环境恶化甚至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问题。全球的气候已经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极端天气出现的次数增多,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臭氧层破坏严重。

虽然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但是都认识到资源和环境等生态问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走的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型的粗放式经济增长道路。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整体效率不高,能源密集性行业比重仍较大,用能设备落后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总体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虽然GDP的增长已经连续几年保持在10%左右,而单位GDP能耗也几乎一直在逐年增加。这使得中国被要求和国际上的发达国家一样承担相同的减排义务,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更进一步的高要求。但也不能受国际生态压力就盲目跃进,否则只能造成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降低,最终降低改善生态系统的能力,而社会保障制度最终也可能因为经济的原因而中断。

第三,汇率风险因素。美国自从“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和企业财务丑闻等事件之后,美元的地位下跌,欧元的地位得到巩固,同时日元、英镑等其他主要货币相对升值。相对应美元的持续贬值,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一直在稳定持续地升值,随着两者的汇率从持续多年的8.27到跌破7。到2008年7月的6.8左右,中国的宏观经济受此影响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我们主要从汇率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来看对我国的风险性因素:人民币升值可能导致实际GDP的下降、美元贬值降低了我国的实际外汇储备水平、人民币升值可能导致对外贸易格局恶化、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会吸引大量的国外投机资本的流入。这对中国的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都构成了很大的风险。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必须维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和长期的保值增值能力。一旦中国的金融安全被破坏,那就意味着中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也无法保证,给维持社会保障水平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

(2)国内风险因素

第一,GDP增长率下降风险。从世界GDP数据来看,经济能够连续保持5年以上两位数高增长的国家和地区还是非常罕见的,中国经济发展也不能脱离世界性的规律。中国在1992年到1996年曾经保持过连续5年的两位数增长,属于一个经济周期中的向上周期,年均增长12.4%,而此轮经济周期从2003年到2007年又是第二次连续五年的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2.8%,但要长时间维持如此高速增长是不能长时间持续的,可能会在出现2007年峰值之后有个逐步回落的过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最新的前三季度国民经济发展公告,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1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GDP增长率下降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率下降、财政支出金额下降、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补贴水平下降,而且国民收入水平增长也可能下降等,从而影响到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进行。因此,在制度设计时,应该对我国可能面临的经济发展风险有充分的估计,使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在风险最大化的情况下仍能持续运作,发挥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的作用。

第二,消费物价指数上升风险。我国国内的居民消费价格可能会继续上升。2008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7.0%,涨幅比上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6.7%,农村上涨7.7%。而且从下图我国1990-2007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可以看出,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经创最近十年以来的新高。因此,在养老金额的领取时,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对领取金额进行适当的调整,国家应该对由于通货膨胀率而导致的实际养老保险领取金额减少进行财政补贴,使养老金真正能起到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作用。

计公报整理得出的。

3.影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金和制度建设因素分析

(1)基金风险因素

农保基金是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基金的管理和运营质量直接关系到这项事业的成败。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制度环境的改变,农保基金的管理和保值增值面临巨大挑战,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表现在问题一:基金安全性难以保证,监管不力,风险大,流失严重。问题二: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单一,保值增值能力差。

但是,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多次调整金融政策,利息收入大幅度减少,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基金保值增值非常困难,甚至不能保证经办机构的经费,原来的保值增值方案设计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难以发挥作用。

农保基金长期缺乏合理的增值空间,导致的后果是:①基金规模小、回报率低,农保起不了农民老有所养和稳定社会的作用;②为寻求基金的保值增值,追求较高收益率,某些地方的经办机构违规运作基金,从而加大了基金的运营风险,不利于金融环境的稳定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多元化”和“大跃进”风险因素

中国许多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保制度,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指导性文件,各地在制度上和标准上都不统一,造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多元化”和“大跃进”现象严重。

表现在管理执行部门多处,职责不清;针对不同群体建立了多种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出现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计生户养老保险以及针对一般农民的养老保险等多项制度并行,造成无法统一,制度重叠现象严重;而且还有个别地区超出各地的财政和收入水平,制定了超出地方财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度,造成了制度的不可持续性。

这些都直接造成农保制度的实施成本上升、与城镇农保制度衔接难度增加。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改革,现有的多元化农保制度很有可能演变成“碎片化”制度,造成2020年全覆盖的落空和制度的难以持续化。

可见,中国的农保制度面临多方面的风险,而且到2020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将实现城乡居民的全覆盖,这将对我国的经济水平、财政能力等各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应该充分考虑足够的风险情况,为2020年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的实现做好基本的经济基础保障,并且建立新型农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