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ch等(2002)认为由于隐性知识具有黏滞性和区域根植性,很难流出区域之外,集群中的隐性知识是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集群为隐性知识的获得提供了独特的平台:一方面,企业集群中蕴含大量的共享性隐性知识,长期在企业集群地区生活的人能够潜移默化地获得行业中的知识、技术诀窍、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在企业集群环境中有大量的供应商、客户、相关的支持性机构存在,集群企业与这些集群主体存在高频率的面对面交往,地理邻近性使得集群企业容易获得重要的隐性知识。此外,企业集群中还存在大量的非正式网络,集群企业通过这些非正式网络在高密度的非正式交往过程中获得大量的隐性知识。Maskell和Malmberg(1999)指出,集群知识传播和知识创造是理解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地理邻近因素并不促进创新,而是集群共同的制度特征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邻近性促进了集群中知识的扩散和集体学习过程,从而提升了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
Maskell(2001)则从企业间学习认知距离的角度指出,产业集群通过构建一个非设定(unplanned)和有机发展的机制降低了集群内部企业的认知距离,从而减少了企业之间在知识传播和知识利用上的成本,并保持了企业知识创造所需要的专业化程度。
国内学者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学习与创新视角也进行了探索。如蔡宁和杨闩柱(2004)认为,集群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创新网络,在创新网络中企业容易获得资源共享以及能力互补优势、知识溢出效应、集体学习机制、创新的累积效应、更低的创新风险和成本,从而使得集群企业形成创新优势。魏江(2003)以浙江等地产业集群为对象,较全面地阐述了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以及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构建等问题,并进一步研究了产业集群的技术能力、学习途径和动力机制等。买忆媛等(2005)从知识流动、整合和竞争范围三个维度研究了产业集群的绩效,他们的研究发现集群绩效主要是与集群内的知识流动性、整合能力以及竞争范围有关,知识流动性越好,整合能力越强,竞争范围越广,集群的经济表现就越好。王旺兴和李艳(2003)认为产业集群中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才是决定产业集群这一创新系统绩效的关键,即知识和信息在人、企业和各机构之间的流动对创新绩效至关重要,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创造、传播和应用各种知识的主体之间互动的结果。
二、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最新进展
最近,集群内部企业异质性的现实使得关注集群内部企业竞争优势差异的研究逐渐增多,出现了一批将战略管理领域的资源基础理论和能力理论的研究成果整合到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分析中的研究,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问题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Porter,1985;Rumelt、Schen‐del & Teece,1994;Teece、Pisano & Shuen,1997),资源基础理论及其后续的能力理论和知识基础理论是近20年来战略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它们凭借对企业性质以及竞争优势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理论体系和逻辑分析框架,已经占据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导地位,并在相关的管理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它所具备的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使用效率,企业自身的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之间在内部资源和能力上的差异导致了它们在绩效上的不同。最近,战略管理的研究成果成了许多学者研究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Enright,1998;Molina‐Morales,2001;Molina‐Morales & Teresa,2004;Wilk & Fensterseifer,2003;耿帅,2005)Molina‐Morales(2001)认为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同样也取决于它们所能支配和利用的资源以及自身的能力。但与那些作为战略管理领域中抽象的一般企业所不同的是,集群企业相对外部非集群企业来说其所能支配和利用的资源并不局限于企业内部,还存在于企业外部整个产业集群层面,这些集群资源是为所有集群成员所共有而不为群内任何单个企业所独占。Molina‐Morale将这类由集群成员所共有的无形或高阶的资源(Poter,1990)称为共享资源(sharedre sources)。他认为这些共享资源对于集群外的企业来说具有因果模糊性和隔离机制,因此能够为集群中的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而集群企业在利用这些资源方面上的能力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绩效上的不同。Foss(1996)同样也认为集群中个体企业的某些特征和能力决定了它们从区域或集群中获得优势的程度。
Molina‐Morales和Martnez‐Fernandez(2003)进一步将共享资源细化为集体声誉、企业间紧密的资源交换与组合以及当地机构的参与等三个方面,并以西班牙制造业集群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耿帅(2005)则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了集群企业间相互信任、集体学习与知识共享网络以及企业间高度竞合互动氛围等三类资源要素,以浙江产业集群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
姚先国、温伟祥和任洲麒(2008)进一步将集群共享资源的思想纳入集群企业创业导向与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之中,他们的研究发现集群共享资源和创业导向对集群企业的绩效有着正向影响,而且网络资源能够提高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即共享资源是集群企业创业活动受益于企业集群的内在原因。
蔡宁和吴结兵(2002)则融合了资源基础理论和“结构-行为-绩效”框架指出,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成员拥有的资源和对资源的整合能力,集群通过整合实现了资源的协同效应。不同的集群规模和结构决定了不同的资源整合方式及协同效应的广度和深度,而群内企业的竞合行为既受到集群结构的影响,同时也作用于集群的结构。
第四节简要述评
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现有的研究表明集群知识传播对于促进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有着关键的影响,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出发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笔者认为对于集群知识传播与竞争优势的研究不能停留在现象描述上,而应当对其集群内部企业间的知识传播机制有深入的认识,这才有可能真正揭示集群和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组织知识传播理论、集群知识传播理论以及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正好构成了集群知识传播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的三大理论基础。
就组织知识传播理论而言,无论是组织内知识传播还是组织间知识传播的研究都有一个基本逻辑,即将组织(和组织成员)视为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西蒙,2004),如达文波特和普鲁萨(1998)对知识传播的两个过程的论述,Szulanski(1996,2000)的组织内知识传播四阶段模型以及Lane和Lu‐batkin(1998)的相对吸收能力都是如此。这意味着组织的知识传播过程实际上是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和理解以及存储的认知过程(Walsh,1995)。
虽然,组织知识传播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而较少涉及集群企业这一特殊的企业类型,但是这一理论逻辑对于认识集群和集群企业的知识传播过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就集群知识传播理论而言,以地理邻近和非地理邻近性作为解释变量的中观研究,或许是受经济地理学科的影响,过于强调区域共性而忽视内部企业的异质性和集群内部的知识传播网络结构。以集群内部企业各维度异质性为解释变量的微观研究正在这一领域中兴起,但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提出全面性的自微观到宏观的完整解释框架,而非对现有中观研究论点的简单批判。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现状同样也是如此,传统的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实际上是集群竞争优势的研究而非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这类研究只是从集群中观角度上宽泛地指出集群能够为内部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却未能具体阐明集群企业是怎样获取竞争优势的。它们通常忽略集群企业的异质性,将其视为无差异的原子企业,因而无法对同一集群内部不同企业所拥有的不同绩效水平做出有效的解释。这一领域最新的研究趋势表明,将战略管理研究中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观和能力观整合到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分析中,是认识和理解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问题新的研究方向。
通过上述对这三个理论基础的研究综述不难发现,这三个理论传统为集群知识传播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有力支持,并指出了一个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即从集群企业知识基础出发,从认知视角对集群知识传播与企业竞争优势问题进行分析。具体来说,集群知识传播与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未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
(1)认知视角的集群知识传播机制研究。
集群知识传播的以往研究表明,从地理、制度和文化等集群中观层面变量来解释集群中的知识传播过程存在着内在的局限性,必须从集群企业的知识基础出发才有可能认识和解释集群中的知识传播高度异质性和非均匀的现实。而管理和组织研究中的认知视角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解释工具,认知视角的研究认为,组织是一个从外部环境搜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纳入组织水平的共享信念中来解释和反馈的“解释系统”(Daft & Weick,1984),而组织是在其知识结构(或知识基础)的帮助下完成这一信息处理过程。对知识结构和组织认知的这一理解是管理领域中绝大多数认知视角研究的共同基础(Walsh,1995)。集群知识传播过程实际上是集群企业的认知信息加工过程,因此集群内部知识传播的效率本质上取决于集群企业间的知识结构相似性,地理邻近和社会邻近只是为集群企业的认知过程提供了发生的环境和背景,也就是说它们发挥的是调节的作用。笔者认为从认知视角对集群知识传播机制进行研究能够打开集群内部知识传播的“黑箱”,从而更好地解释集群内部知识传播异质性和非均匀的现实。
(2)集群知识传播机制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
如前所述,当前已经出现了将战略管理中的相关理论和概念整合进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的趋势。战略管理中的知识基础理论认为,那些具有较强的吸收外部信息和知识能力的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从而获得较高的绩效水平。而在认知视角看来,企业的知识基础是决定企业知识学习和知识获取的根本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在以企业知识基础为关键变量的认知视角进行集群知识传播研究的基础上,整合战略管理中的知识基础理论能够更好地认识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
(3)集群知识传播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
正如Marin和Sunley(2003)以及Maskell(2002)所指出的,以往集群知识传播的研究主要是静态的分析,而事实上集群中的知识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Walsh(1995)对组织认知的研究也表明,组织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着递归的关系(recursive relationship),即初始状态促进知识结构形成而知识结构通过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在影响组织实践的同时又改变了组织原有的初始状态。因此,对集群企业知识传播动态过程的分析是集群研究的重要问题。然而,当前集群研究中仍然是以案例分析和调查分析为主,这两类研究方法在分析动态问题上存在着内生的局限性,系统仿真作为组织和管理领域的新兴研究方法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Davis、Eisenhardt & Bingham,2007)。因此,笔者认为通过将系统仿真方法引入集群知识传播动态过程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化对集群现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