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产业集群知识传播与企业竞争研究
18678000000015

第15章 集群知识传播与企业竞争(1)

优势:大唐袜业集群案例研究

第一节问题提出

在集群研究领域,集群企业竞争优势问题历来为人们所关注。早期的研究如马歇尔(1964)的外部经济理论、韦伯(1997)的产业区位理论以及Piore和Sabel(1984)的弹性专精理论主要关注的是那些直接经济因素,他们认为集群企业通过地理邻近和产业组织优化获得了生产成本优势。随着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越来越取决于它们识别外部环境整合内部资源的能力,尤其是获取和利用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知识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成了企业经济利润的来源,像技能获取、知识与诀窍(know‐how)的管理和学习就成了企业根本性的战略问题(Grant,1996;Teece、Pisa‐no & Shuen,1997)。集群研究中的集体学习学派(Keeble & Wilkinson,1999)和区域创新系统学派(Nelson,1993;Padmore & Gibson,1998)认识到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来自本地企业与机构之间形成的区域创新系统,也就是由众多企业和机构间共同作用,形成的知识和技术在集群中创造和扩散的系统(Morosini,2004)。

然而,或许是受到经济地理学科范式的影响,上述研究对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认识是不完全的。笔者认为,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有两层含义:首先是集群企业相对于集群外部企业的竞争优势;其次是集群内部企业之间某些企业相对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传统研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集群内与集群外企业之间在竞争优势上的差异,但却无力解释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差异,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集群内企业之间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差异(Rabellotti & Schmitz,1999;Sammarra & Biggiero,2008;Shaver & Flyer,2000)。传统集群知识传播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过于强调集群企业在整体上由知识传播获得的竞争优势,而这些优势事实上如何在内部企业层面发生的机制却了解不多。正如Martin和Sunley(2003)所指出的,传统研究对于集群内部企业的组织运行方式还缺少严格的分析。

第三章提出的集群知识传播的认知分析框架,从企业知识基础出发分析了集群中企业间知识传播的内在机制,这为我们从集群知识传播的角度全面认识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基于认知共同的集群知识传播机制表明,集群企业间的知识传播实际上是在一个基于认知邻近规则下的认知共同体中发生的,企业之间的知识传播受到过滤效应和封闭效应的影响。那些拥有相似知识结构的企业能够较好地实现相互之间的知识交流和传播;而在知识结构差异较大的企业之间的知识传播则较难发生。

为了进一步检验上章提出的基于认知视角的集群知识传播分析框架,同时探索集群企业知识基础与集群知识分布及竞争优势的关系,本研究将采用深入访谈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浙江大唐袜业集群中的8家企业进行了案例分析。具体来说,本章的研究将围绕四个问题而展开:①集群内部知识传播与企业竞争优势异质性;②集群知识分布对集群企业知识传播的影响;③集群企业知识基础与知识获取关系;④集群知识传播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

下面首先介绍大唐袜业集群的背景和相关的数据收集与编码方法,第三节着重分析大唐袜业集群中的企业知识分布与知识传播的状况,第四节根据大唐集群中的知识传播特征探讨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以及与企业知识基础和集群知识分布的关系,最后是本章小结。

第二节案例背景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产业集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集群,前者以电子、通讯、化工等产业为主,后者则以纺织、家电等产业为主,这两个地区的产业集群在国内和国外已经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Engardio、Dexter & Brain,2004;Zhang、To & Cao,2004)。以浙江省为例,根据《浙江统计年鉴2007》的数据,当前浙江全省共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集群601个,总产值1582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64%,企业总数30.84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规模企业19065家,从业人员800多万人。产业集群(或块状经济)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独特模式(史晋川等,2004)。笔者认为,以浙江的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来分析集群知识传播与企业竞争优势问题,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大唐袜业集群位于浙江省东部地区的一个小镇——大唐镇,它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袜业是该镇的支柱产业,目前该镇共有1万余家袜业企业,织袜从业人员20余万人,各类袜机近10万台,其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电脑袜机4万多台,还有前后道配套设备2万多台,年生产袜子116亿双,产值236亿元,产量占中国的65%、全球的三分之一强,完成出口交货值76亿元,在中国乃至世界织袜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Lee,2005;Zhang、To & Cao,2004;大唐镇政府,2005)。

大唐织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的私人手工织袜家庭工业,而工厂化的织袜生产则经历了三个阶段:1970年代的乡镇企业——如草塔袜厂、钟家袜厂、安华袜厂、城山袜厂等;1980年代的家庭织袜企业和乡镇袜厂共存阶段,这个时期的乡镇企业大量解散或破产,原有的工人买下相关的织袜设备在家中进行生产;当前在大唐的织袜企业全部为民营袜厂。这些袜厂按照规模和业务类型可分为两类:大型生产商和小型加工户。大型生产商通常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但他们通常并不在整个织袜工序上拥有生产能力。这些大型制造商通常通过国际贸易等方式,接受如沃尔玛这样的国外采购商的订单,然后将这些订单分包给小型加工户,由他们来完成半成品的生产,自己只从事最后阶段的加工。通常一个大型生产商会有20个以上的小型加工户为其配套,而小型加工户通常也会依附于一个或几个大型生产商为他们从事分包工作。从数量上来说,在大唐小型加工户占所有袜子制造商的绝大多数,大约占90%,而大型生产商只占10%。

应当指出,尽管我们选择的是织袜这样的传统行业,其技术知识密集程度较电子、通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产业低,但这些传统产业集群中的知识传播问题同样值得研究。不可否认,低劳动成本是这些传统的低技术知识密集度集群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考虑到同样拥有低劳动成本的国家如巴基斯坦、印度、越南等却并没有形成类似有竞争力的集群,有理由认为像大唐这样的传统集群的竞争力并不仅仅来自劳动力成本。Porter(1998)曾明确指出,“并不存在所谓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只有低技术的企业”。织袜产业虽然是劳动密集的传统产业,但其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学习活动,尤其是在技术知识以外的市场知识方面,也许对传统产业的研究会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事实上,Boschma和Wal(2006)、Bell和Albu(1999)、Giuliani(2005)与Lissoni(2001)等对传统产业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节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是一种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这种方法适合对现实中某些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入和全面的考察。通过案例研究,人们可以对某些现象、事物进行描述和探索,还可以建立新的理论或者对现存的理论进行检验、发展和修正(叶康涛,2006)。案例研究方法相对于其他大样本获取数据的研究方法,具有能够获取极其丰富、详细和深入信息的特征,在管理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Eisenhardt,1989,1991;Yin,1981)。根据殷(2004)的观点,案例研究方法根据其研究需要和设计的不同,可以分为描述性案例研究、解释性案例研究和探索性案例研究等三种。探索性案例研究目的在于定义将要研究的问题或假设,或者判断预定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描述性案例研究在特定情境中展示对研究现象的完整描述;解释性案例研究提供因果关系的信息——即解释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欧阳桃花(2004)认为解释性案例研究和探索性案例研究的结合,更适合于管理学领域的研究。

考虑到本章的主要目的是验证集群知识传播认知分析框架中企业知识基础、集群知识分布和企业知识学习与知识获取三个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索它们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笔者在这里主要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和解释性案例研究方法对大唐袜业集群中的企业知识传播行为进行了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了大唐集群中的八家企业为研究对象。为了保护个人和企业利益,我们对这些被访谈的个人和企业作了匿名处理。案例企业的选择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第一,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传统产业集群;第二,企业规模上的代表性,兼顾集群内各种规模企业;第三,样本数据的稳定性,选择至少在集群内已经运作三年以上的企业。

我们对这8家企业的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以及总工程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每次访谈平均持续时间为一个半小时,同时在受访者不反对的情况下,对访谈过程进行了录音。为了保证访谈信息的准确性,我们采用了受访者校核(memberchecks)方式(Yan & Gary,1994;Yin,1981)。所有访谈都在2006年10月到11月间进行。除了访谈笔录外,我们还从每家企业获得了大约50页的书面资料,内容包括企业发展历程、战略、客户信息、主要产品介绍等。

二、数据编码

笔者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访谈笔录和企业书面材料进行了编码处理。

首先将所有材料编码归类到一些与理论模型相关的类目中去,这些类目包括:技术类型、技术水平、技术发展战略、市场定位、市场开拓能力、经营发展战略、技术知识交流渠道、市场知识交流渠道;其次,再根据8个类目各自的特点建立相关子目,如针对市场定位这个类目,区分出3个子目: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本地市场。

数据编码工作由三个参与访谈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三人共同设计出编码的目录并完成对第一个案例企业的编码工作,余下的7家企业的编码工作则分工处理,每个人分别完成编码、审核、复核工作。审核与复核工作包括两部分,即对编码过程的确认和对编码结果的检查。

第四节研究结果

一、大唐袜业集群的知识分布

以往集群研究虽然认识和注意到企业之间在规模、地位和分工上的差异(Rabellotti & Schmitz,1999),但大多忽略了集群内企业间的知识结构差异,而将集群企业假设为具有相同知识结构的同质企业。从案例研究获得的数据来看,袜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知识分布很难说是异质的或同质的,因为在技术和市场这两个维度上,企业间的知识分布表现出不同特点。在技术知识方面,样本企业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但在市场知识方面,则存在显着的异质性。

在大唐织袜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无论在选择的技术类型还是所达到的技术水平上,都没有根本差异。它们选择的都是传统织袜技术,所达到的技术水平也比较接近;从认知共同体角度来看,集群内企业在技术知识方面处在同一个认知共同体中。这一结果的出现可能有三方面原因:第一,织袜企业所使用的技术和方法比较传统,即使是引进了意大利、日本的织袜机,对企业来说,其操作原理也基本没有变化;第二,2001年以来电脑织机在该地区普及,企业所用的机器设备类型大多比较相似,因此遇到的技术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基本相同;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早期的集体企业(或乡镇企业)对形成集群内企业间技术知识的相似性起了推动作用。大唐织袜集群中的大多数创业者和技术人员都来自该地20世纪80年代的几家乡镇企业,这几家乡镇企业扮演着产业技术知识普及者角色,并由此形成了集群内部较为均匀的技术知识分布。

另外,我们还发现,企业技术水平与企业规模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正向联系,如案例企业JC虽然在规模上较其他企业小很多,但其技术能力并不弱于那些比它规模大得多的企业。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甚至存在一些仅仅从事接单和发包的工作,主要通过自身的品牌来整合本地资源的虚拟企业。一位受访的大型生产商的副总经理曾这样评论那些以加工为主的小企业:

这些加工户在技术方面还是比较强的,有的时候当我们内部生产部门出现什么问题时,还要向他们咨询,毕竟他们做袜他子十几二十年了,经验还是很丰富的。……虽然他们技术上没问题,但在管理水平上、经营思路上和我们差距还是很大的,所以难以发展起来。……现在大唐大概有30%的企业是给我们做加工的,有的已经干了七八年十来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