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都澳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8678700000024

第24章 三都澳海岸带港口资源评价与港口经济发展(2)

福建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台胞中80%祖籍是福建,两岸方言相同,习俗相近,文化和宗教联系难以割舍。近年来,两岸的民间贸易、人员往来日益频繁。港口已经成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发展前景广阔。由于高雄港是目前“台闽”两地中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港口,因此如果“三通”得以实现,则其最有可能成为闽台港口群中的主枢纽港。这样,“台闽”之间就有可能形成像“粤港”那样的“前店后厂”的经贸关系。显然这种“前店后厂”的经贸关系越密切,海峡两岸的经济就越繁荣,“台闽”就越有可能成为一个经济共同体,或者称“海峡经济圈”,而台闽港口群的意义也就越大。

三、福建港口资源现状分析

(一)福建省主要港口情况

福建地处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沿海共有6个主要港口。2001年底全省生产性泊位341个,其中万吨级泊位42个;总吞吐能力7448.4万吨,其中集装箱130.5万吨。根据国家的港口规划,厦门为全国沿海的主枢纽港,福州为支线港。此外,泉州港近几年发展迅速。福州、厦门、泉州三港吞吐量都超过2000万吨,占全省的86.52%,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省总吞吐量的98.45%。目前福建沿海港口的主要作业区位于厦门东渡港区、福州青山港区、湄洲湾南岸鲤鱼尾等深水专业化泊位区,随着厦门海沧、福州外港、湄洲湾南岸的建设,福州、厦门、泉州的地位将更为突出。

关于福建省沿海货物吞吐量的流向和流量:①福建是能源缺乏大省,煤炭、石油和成品油等多由外省调入,具体而言,主要从北方天津、秦皇岛、连云港等调入煤炭,从宁波、上海、西亚及南亚等地调入原油和成品油。此外,每年还要从东北、江苏、浙江等地调入相当数量的玉米、大米等粮食类货物。

②矿建材料外贸出口日本、南亚,内贸出口主要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上海、天津、广东等沿海地区。③外贸集装箱流向以近海的香港、日本为主。

与台湾高雄港试点直航之后,台湾方向的运量平稳增长,2001年台湾方向约占全省集装箱运量的三分之一。远洋集装箱运输业务从1997年开始起步,流向以美国东部港口为主,到2000年已达19万吨的规模。内贸集装箱以上海港、青岛港为主。显然,与上述三大港口群相比,福建省港口的规模明显偏小。这无疑是与福建省港口腹地的范围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的。

同时,这也意味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福建省的港口群都不可能取代上述三大港口群的功能和地位。换句话说,福建省的港口要发展,只能从海峡两岸的关系中找出路。

根据《福建省沿海港口发展布局规划(初稿)》,到2020年,福建省港口将形成“二主二重三个层次”的港口布局结构。这里,“两主”指厦门港和福州港;“两重”指作为区域性重要港口的湄州湾(含湄洲湾南北两岸港区)和泉州港(不含湄洲湾南岸港区);“三个层次”指主枢纽港、区域性重要港口和地方性港口。根据该规划,厦门湾(含厦门港管辖港区和漳州港招银港区)将尽快发展成为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并逐步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多功能的综合港口,以及力争成为国内第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自由港;福州港是我国水运主通道上的枢纽港,是以能源、原材料、矿建和国际集装箱为主、客货兼营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口,是腹地内具有工业港特色的内、外贸运输并重的对台“三通”重要口岸;湄洲湾(含湄洲湾北岸莆田市港口、湄洲湾南岸泉州市港口)作为福建沿海的新兴区域性港口,近期是一个以工业港为主,为临海工业服务的工业中心港,远期可发展成为具有深水中转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

如把三都澳港区置于台湾海峡港口群中考虑,其自然条件明显是最好的。换言之,在闽台两地的八大深水港中,只有湄洲湾与三都澳才真正具有建造特大型深水港,即15万吨以上的特大型码头的条件。而这在今后的港口建设中,将会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随着船舶运输越来越倾向于大型化和集装箱化,对港口航道、岸线的水深以及港池面积大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但不容否认,与三都澳相比湄洲湾有许多自身的优点。这不仅表现在它目前已有的开发基础上,更表现在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上,即它更接近福建省的经济发展中心,同时离高雄港也更近。但尽管如此,也并不能掩盖或者抹杀三都澳的开发价值和意义。而且,从某种角度看,如果采取比翼双飞的港口开发政策即同时开发三都澳和湄洲湾,将一定会对福建省的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推动,并将大大有助于整个福建省经济布局的进一步改善。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在现在的航运格局下,三都澳港区的直接腹地主要在宁德市范围。但如果航运格局发生变化,即如果有必要在闽台地区开辟特大型深水港的话,则三都澳港的腹地很有可能会大大增加。

第二节 三都澳海岸带港口现状分析与开发评价

一、三都澳海岸带港口发展历史

审视三都澳海岸带开放开发历程,三都澳海岸带腹地经济的发展是它功能发挥的原始动力。特别是自清朝末年1899年5月在三都澳海岸带设立福海关,第一次从官方角度确认并发挥了三都澳海岸带的港口经济功能,使三都澳海岸带初步展示了国际贸易商港的雏形。

(一)历史上城镇发展达到一定规模

20世纪30年代初是三都澳海岸带最繁华的阶段。那时三都镇居民有上万人,拥有外、中、里三个街区,由一条美丽的滨海林荫道联结起来。外街靠近码头,码头两侧是绿地广场。广场内侧是当时福建三大海关之一“福海关”的关署。一踏进街就看到挂有“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福建省银行”、“合作金库”等牌子的金融机构;有美孚洋行、亚细亚油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英、美、德、日商行分销处,还有许多专做码头生意的商店、菜馆和旅社。出了外街,穿过一个小足球场大的操场便进入中街,这里有鱼行、肉铺、杂货、果蔬、理发、成衣等商店;有警察局、水警队、盐局、税务所、邮政局、海关俱乐部,还有松岐中心小学、百克诊所和耶稣教小礼堂等。

再往里走,是拥有两道拱门的“衙门”大院,那是当时海军陆战队的旅部,出了这里便进入里街,镇上的码头搬运工人、海关水手、泥水匠等劳动人民都在此聚居。这三个街区旧时统称为松岐塘,往西延伸是龙骨塘,那里有亚细亚油码头,美孚油库、锯木厂、贮木场、省立三都中学和三都特种区区署(相当于县一级建制)。往东延伸是港口塘,塘外是德士古董洋行油码头。三都镇的背后是罗厝里、孙厝里和里澳三个自然村,那是有天主教主教住楼、小教堂和女修道院。再往上的山坳,便是英国籍海关税务司官员住的三座别墅。

岛上最喧闹的季节是每年的春夏之交。清明一过,宁德市各县的“天山绿茶”、“坦洋工夫”便一船船集中到三都集中到三都码头,从这里装轮转运到福州和上海;“立夏”一夜,官井洋黄瓜鱼接踵而至,沿海各地数以千计的渔群集于青山、斗帽岛海面。“民国”海军舰队的军舰往往也在此时驶进港来,在海面有较具规模的邮政局,而且有电报局,国外来函只要写上“中国三都澳”便可寄达,由此也可推知当时它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了。

(二)流通和金融业空前发达

商贸的扩展带来金融业的繁荣。三都澳海岸带是宁德市各县物资进出口集散的好地方。过去商贾云集、轮帆如梭,市场经济鼎盛繁荣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据记载,清乾隆三年(1738年)曾设宁德税务总口,下辖九个口岸,总口年征银就达15000两。1899年三都澳海岸带正式设立福海关。从此,三都澳海岸带的市场经济活动有了一个新的变化与发展。

英、美、德、日等13个国家接踵而入,互相争占市场倾售洋货,如“洋油”(煤油)就有亚细亚、德士古、美孚、光和四家行口;“洋料”(化肥)就有狮马、娥媚两大公司;日商设有“朋兴”、“西辉”三大商行经营茶叶,其余烟草、洋靛、轮船等有两家公司竞争。

官井洋黄瓜汛时,千帆竞发,水波闪灼,蔚蓝壮观。薄暮收网停泊招贩,内地渔贩早已护待沽,福州渔商便用轮船和大帆船前来收购,不少商贾则以现货临时摆滩设点进行销售,在海面上还游着许多别具一格的“浮店”(即餐船),为渔船、商船煮食赚钱,银行、税务部门也都组织临时小组深入渔场市场,都以三都澳海岸带的青山、斗帽为集散地,鱼换线,线买货,热闹非常。

上市的黄瓜鱼味道鲜美,宁德市各县渔商总是通宵达旦赶来抢购。黄瓜鱼被称为长命寿的“金圣鱼”,民间有“红裙当掉再去裁,黄瓜不吃明年业”之说,所以瓜汛季节是三都澳海岸带市场最活跃的时期。

随着三都澳海岸带市场活动的扩展,金融界也伸足其间,融通调济和积聚资金。除早期的海关银行外,先后还有中央、交通、农民三大分行。据查中国银行、实业银行、福建银行以及“合作金库”等金融机构,都在岛上分别设立办事处,连教会也办汇丰银行,专搞汇兑业务,它用英文字写汇条到福州就可拨款。与此同时,各地商贾也纷至沓来办起了保险公司,有普安、先施、永安、仁济、福安、扬子、源安、华安、太吉、华侨等十家。民间钱庄蜂拥而立,有福州人办的泰余钱庄、洽记钱庄,福安人办的裕宁钱庄,兴化人办的建南钱庄,海军旅部办的宁兴钱庄等15家。三都岛上办起这么多公私的金融机构,直接带动宁德金融业的发展。

(三)港口功能地位的历史追溯

历史上,三都澳一直是福建省最繁华的港口之一。三都澳海岸带于1899年5月8日设立福海关,从此,在长达半个世纪中,三都澳海岸带成为当时福建最繁荣的商港之一,一直是我国着名的对外通商口岸。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日寇四度狂轰滥炸和纵火焚烧,基础设施破坏殆尽,三都澳海岸带渐渐萧条了。建国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三都澳海岸带扮演了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的角色,为新中国的安定、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都澳海岸带的开放,可追溯到福建省早期的海洋事业史。据史载,早在晋太康四年(283年),福建最早的造般业的“温麻船屯”就建在三都澳海岸带。五代十国年间(907—960年),其船运业“北通新罗(朝鲜),南通占城(越南)、天竺(印度)等国”,航海家郑和明永乐五年(1407年)“航海而至”,登上第二次下西洋之路;明景泰三年(1452年),三都澳设河泊所;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人三次攻宁德县城,嘉靖四十一年再次入侵掳民数千人至日本,同年八月,戚继光在三都澳海岸带横屿歼倭千余。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关成功率舟师进三都澳海岸带;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禁通商,在三都澳海岸带设税务总口,辖9个口岸,钦差内务府官员督收税款;清康熙五十七年(1747年)福建巡托周学健为开发三都澳海岸带事具折上奏:“各界若一经开辟,数邑者得藉以谋生”,奏折还要求清帝“一并驰禁区,令殷实之士前往开辟”;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船泊三都洒屿,设关东湖;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英“74”号船进行海域勘测,并出版彩色三都澳海图。可以说,18世纪三都澳的贸易“南连广奥,北抵江浙,达诸外域,无所不通,为海疆的门户也”。

在近代史上,三都澳更极尽繁华,盛冠八闽: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开办“大清邮政”,置“三都澳邮政总局”,设“三都澳邮界”,在全国大中城市划分的35个邮界中,列第21位,居于福州、厦门之上;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式开放三都澳为对外贸易港口。

1899年5月8日,三都澳设立当时福建省三大海关之一——福海关。

西方列强纷纭在三都岛设立领事馆。英国人首先在此修建货场、油泊位各一个;美国人建油泊位一个和“美孚”、“德士古”油库;德国、日本、瑞典、俄国和葡萄牙等13个国家21家公司相继在这里设立洋行。清政府在此设有2家轮船公司、3家银行分行、15家保险公司和钱庄、36家工商企业的办事机构。1900年日本大阪商船会社开辟三都澳至福州航线,中国民间船务公司开辟至新加坡和辽宁牛庄航线。美国开辟三都响至苏门答腊航线,1914年又开辟至青岛、烟台、宁波等航线。1905年铺设了三都海底电缆,成立了大清帝国电报局,并在三都澳设立气象台与马尼拉、香港、上海、东京等地气象台联网预报气象,为频繁往业的贸易船队服务。随即各种商店、歌台舞台舞榭、别墅、教堂鳞次栉比,港区人口骤增至5万人,三都澳云集五洲商贸,吞纳四海樯帆,呈现一派殖民地式的繁荣景象。

抗日战争期间,三都澳受日寇四度狂轰滥炸和纵火焚烧,基础设施破坏殆尽,渐渐萧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和三都澳所处的军事战略地位,屡屡错过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从以上各项建港条件的分析可以看出,三都澳港湾资源是个非常突出的优势资源,建港条件十分优越。其深水域之大,深水岸线之长,在国内同类型港口中都是首屈一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