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都澳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8678700000030

第30章 建设三都澳海岸带临海工业基地(4)

三、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2001年,我国共有钢铁生产企业3176家,而其中年产钢100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47家,由于钢铁生产具有典型的规模效应,因此规模偏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显示了2002年中国10大钢铁企业的钢产量。由计算可知,这10大企业的产量只占同年全国总产量的42%。

(二)钢铁产业布局不合理,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严重偏低

在我国,除了上海宝钢之外,绝大多数的大型钢铁企业都布局在中西部地区。这种布局主要反映了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资源取向性,但在如今铁矿资源与水资源的依赖关系、区域经济的格局等都已发生很大变化。

(三)工艺及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国内冶金行业的工艺及技术装备除宝钢以外,大多属于20世纪70~80年代的技术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很多企业精料基础还未建立,一些大企业仍采用热烧结矿工艺;铁水预处理、炉外精炼处理技术普及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品种质量提高的要求。我国钢铁行业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吨钢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20%~30%,主要原因是铁钢比高,高炉余压发电、干熄焦等大型有效的节能环保装置配备率低,高炉、转炉煤气等余能余热回收利用率低。这种状况的普遍存在导致我国钢铁行业的竞争力明显低于国际大型钢铁企业。此外,我国钢铁产业的产品结构仍然很不合理。各种低附加值产品的产能严重过剩,而高附加值产品的产能则严重不足。例如,2002年我国出口钢材545万吨,而进口钢材2449万吨。三峡工程所用的钢材绝大多数都是从日本NKK进口的。

(四)铁矿石供给不足愈发严重,对外依赖性大大增加

我国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辽宁的鞍山本溪地区、川西的攀西地区和河北的冀东地区等。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约486亿吨,但可开采储量不足180亿吨,且97.5%为贫矿,平均含铁量只有32.7%。因此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大量发展,铁矿石供给不足问题日显突出。以1997年产铁矿石原矿2.56亿吨,耗费铁矿储量约5亿吨计算,可供开采的年限不到40年。即使假设以后探明新矿可增加10年开采,50年后我国的铁矿资源仍是个大问题。因此我国钢铁业所需铁矿石的来源构成由自产为主变为以进口为主、自产为辅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据统计,2000年全国铁矿石原矿产量2.4亿吨,进口铁矿石6997万吨,用进口矿生产的生铁占全国生铁总产量的1/3。预计到2005年后,进口量将达到8000万吨/年,这相当于铁矿石进口量第一的日本目前每年进口量的2/3。

第四节三都澳海岸带发展临海钢铁产业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全国钢铁产业的布局结构,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实力

(一)优化全国钢铁产业布局结构

我国钢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但钢铁企业主要分布在北方和长江中下游,而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钢铁工业十分薄弱,而中国东南沿海又是钢材的主要消费区,供需矛盾突出。在三都澳建设钢铁产业基地,将填补东南沿海没有大型钢铁厂的空白。除满足本省钢材需求外,还可以满足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以及港、澳地区的钢材需求,不仅缓解了钢材远距离运输的压力,还可进一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

(二)三都澳具备开发深水港的优越条件,适合利用国外矿石资源发展大型钢铁企业

目前国内外钢铁企业竞争十分激烈,只有具备合理规模的现代大型厂才有竞争能力。我国钢铁产量近2亿吨,而国内矿石资源满足不了需求,铁矿石自给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目前仅达73%(按产铁比例),每年企业每生产1吨的钢消耗矿石约1.5~1.6吨。目前我国主要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矿石。如从澳大利亚运至我国北仑港,每吨海运费10万吨级以下轮船10美元,10万吨级以上(含10t级)轮船6~7美元。巴西运至北仑的海运费,比从澳大利亚至北仑约高出一倍。大轮船运输矿石十分经济的。根据过去的统计,如以5万吨级轮船运输1t矿石运费1,则10万吨和15万吨级轮船的国际运费由表54可知,大轮船的运费大大低于小轮船。15万吨级轮船的运费仅仅是5万吨级轮船的53.5%~57%。

溪南具有开发10~20万吨级深水港。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使用大型轮船,运输矿石,降低海运费,发挥钢铁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形成较强的企业竞争能力。

(三)三都澳邻近东南亚各国,可以发挥出口优势,消化大型钢铁厂部分产品

三都澳具有四通八达的海运条件,就近印尼、越南、菲律宾、泰国等钢铁企业是基础相对薄弱的东南亚国家。在三都澳建设大型钢铁厂,可以通过海运向东南亚部分钢材,占领东南亚市场。

(四)三都澳地处沿海,又是侨乡,有利吸引外资,发展大型钢铁厂

三都澳地处沿海,又是侨乡,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吸引了大量的侨资和外资,在利用外资发展地区经济上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些条件有利于三都澳引进外资,建设大型钢铁厂。

二、建设三都澳钢铁工业基地符合内地钢铁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北方省是国内外闻名的煤矿生产基地,盛产无烟煤、动力煤和炼焦煤,对发展钢铁工业甚为有利。可是,铁矿资源的储量及品位并不很理想,矿源逐渐枯竭,铁矿入炉品位连年下降,被迫采用远距离运输的进口矿,以平衡不足。此外缺乏发展钢铁工业的水资源。在新形势下,许多为把钢铁产业继续做大做强,根据资源有限的情况,依照冶金行业“十五”规划的指导,做出战略东移的决策,因此在三都澳可选择直接使用进口矿发展钢铁工业的厂址。

三、建设三都澳钢铁工业基地符合国家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001年全国进口热轧薄板263万吨,进口冷轧薄板约900万吨。“十五”期间,国内热轧、冷轧板材产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快速增长的消费要求相比,仍是供不应求,且有较大的缺口,据初步预测,到2005年热轧薄板缺口量在400万吨左右,冷轧薄板缺口量在340万吨上下。

2001年国内板带比只达到41%,而国外发达国家的板带比已达到60%,相差约20个百分点。“十五”规划预计年国内板带比将增加到45%,虽然为此,还是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缩短这个差距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辛努力。在宁德市建设以板带材产品为主导的大型钢铁厂,其根本宗旨就在于努力提高国内的板带比,以适应国内制造业的需要,有利于保持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福建省2001年消费钢材总量约650万吨,即建筑用钢材约400万吨,生产用钢材约250万吨。福建省的钢材消费总量在全国来说是比较大的,虽然比不上江苏、广东、山东(约900~1000万吨),但排名在全国居前列。而福建省生产的钢材,2001年为333万吨,自给率仅50%多。省内所产的钢材中90%为建筑用材,即线材105万吨,螺纹钢筋197万吨。热轧板材和一次冷轧板都为空白,目前仅有镀层生产线3条(镀锡板2条,镀锌板1条),2001年实产22.5万吨,所用原板全靠省外供应。

福建省目前的钢材生产结构与经济发达省份、钢材消费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据福建省“十五”规划,作为全省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机械、汽车、化工及船舶等制造业将在“十五”期间以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对板带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现实的品种供应空白,势将导致板材供应缺口也越来越大,这将严重制约省内汽车建材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利于福建省优势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因而福建省发展热、冷轧板材,以及宽厚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利用宁德市优越的海港条件,建设的板带材产品为主导的现代化大型钢铁厂,将从根本上解决福建省钢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填补福建省几十年来不生产热轧、冷轧板材的空白,极大地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健康地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翼中心城市建设奠定产业基础。

四、建设三都澳海岸带钢铁工业基地是促进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福建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受多种原因制约,呈现较大的差距。宁德市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小,至今没有一个省属或中央管的大型项目布点,宁德与省内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正在扩大之中。然而,宁德市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发展基础材料工业具有场地开阔,不占良田;交通方便,海运条件优良;水电资源供应有保障等等优势。

由此可见,在宁德市规划建设大型钢铁厂是十分理想的。随着钢铁工业项目布局落地。宁德市的经济总量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大型钢厂的建设还将带动宁德市一大批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使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加。大型钢铁厂建设将成为宁德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其带动作用十分明显。由此使宁德市的经济发达程度赶上先进地区,福建全省经济发展将进一步增强。

五、符合我国钢铁工业产业布局政策

国家冶金工业“十五”规划实施要点中指出:“……冶金工业发展应逐步向钢材市场容量逐渐增多的地区转移。”“……冶金工业应逐步向利用进口矿条件较好的沿江、沿海地区发展。”

我国是世界钢铁第一生产大国,钢产量已连续五年名列世界第一。但我国铁矿石资源的不足,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近十多年来国内铁矿产量均无法满足钢铁冶炼的需要,铁矿石进口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国用进口矿生产的生铁已占到总生铁产量的40%左右。2001年,我国自产铁矿石21701万吨,同时还进口铁矿石达9239万吨。自加入WTO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钢铁工业将直面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为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相当的份额,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发展我国钢铁工业将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

福建省宁德濒临东海,拥有我国最好的天然深水良港,不冻不淤,无涌浪,常年可进出10~20万吨甚至30万级吨的巨轮。利用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在宁德市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临海大型钢铁厂(以生产板带材为主),将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我国钢铁工业。这样做不仅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而且还能积极促进全国钢铁工业布局更趋完善,钢铁结构调整更加合理。同时,对新建的临海大厂来说,将可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

六、建设三都澳钢铁工业基地符合国内消费市场

近十年来,我国钢材消费稳步增长,每年平均增长10.5%。2001年全国钢材产量1.57亿吨,进口1722万吨,出口470万吨,消费总量高达1.69亿吨。1996年以来,从总量上看,全国钢材需求基本平衡,但从品种上看,出现了结构性的过剩与短缺。全国钢材市场出现了线材产品供大于求,板材产品尤其是高质量的、高附加值的品种依然短缺,继续靠进口弥补不足。以2001年为例,全年进口薄板总量1170万吨,其中热轧普薄板263.1万吨,冷轧商品薄板带549.6万吨,涂镀层板357.7万吨。从各方面数据分析,我国钢材消费总量还将持续增长;从不同品种来看,线材、螺纹钢等各种建筑用钢材的需求力度相对减弱。各种板材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并逐步在整个需求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通过三都澳发展技术含量高的进口替代产品,符合国家的钢铁市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