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都澳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8678700000037

第37章 做大做强做优区域中心城市(7)

流动是社会组织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在现代社会经济、政治与生活的整个运行过程中起着支配性的作用,城市竞争优势的锻塑、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组合、城市功能区的对接,均离不开城市流动空间的外部支撑。流动空间是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的物质组织,由信息系统中的技术基础设施、远程通信以及高速交通运输构成,形成信息化社会的关键物质基础(孙世界、吴明伟,2002)。“流动的空间(thespace of flows)”最先由M.Castells基于电子网络而提出,主要运用于信息化领域,但M.Castells又认为“流动的空间”不应该仅仅指电子空间。流动空间以流动主体来区分,可从两个层次来描述:(1)实物流(人流、物流等)空间,通过航空、水运、铁路、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干道、站场和物流基地等流动媒体实现;(2)非实物流(资本、信息、技术流等)空间,通过电子、信息网络等流动媒体实现。

一、流动空间组织原则与目标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流动就没有城市和区域。区域一体化是流动空间组织的原则和目标。宁德市宜采用不平衡发展战略,分层次按阶段通过流动空间组织逐步实现区域一体化的目标。近期,主要加快宁德市区经济发展和空间拓展,尽快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以增长极的带动和辐射整合宁德中心城区周边地区,特别是三都澳海岸带的城镇群,构筑“三都澳海岸带城市群带”;中远期,以城市群作为整个宁德市域的强辐射中心,通过各个方向的基础设施发展轴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区域性公共设施空间布局,按照统一安排、合理布局、避免冲突、重点突出的原则,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前提下,建设区域共享的网络化公共设施。与此同时,整合区域公共设施资源,健全公共设施体系,实现公共设施资源的区域共享,提高公共财产(publicgoods)投入的产出效益。此外,改善区域共享的大型公共设施的通达性,通过区域交通运输网络和城市干道网的协调发展,扩大大型公共设施的区域服务范围,增强区域服务能力。

区域性基础设施按照市场调节和适度超前的原则,统一规划和建设区域交通运输网络、区域供水、电力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等,跨行政区协调各种设施的空间布局、建设标准、建设时序、运营管理,实现共建共管和共用共享,推动区域城镇空间组织网络化。

在追求经济跨越式发展、空间大拓展的同时,建立在环境建设和生态目标基础之上的区域经济发展,在追求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不突破环境承载力限制。同时,结合产业的发展实施能源环保控制与管制。近期,由于重点发展钢铁、机电、建材等高能耗产业,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控制;远期,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控制区域的总体能耗,以满足现代化的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

二、实物流空间组织

实物流空间组织,主要在于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空间布局,以实现人流、物流等顺.快捷的流动。

(一)区际通道网建设

区际通道网建立在高速流动的条件下,主要包括航空、高速公路等交通流载体。本次规划主要从两个层次进行区域的通道网建设:宁德市域和三都澳海岸带。

1.航空港

航空网络具有良好连接结点和门户,是快速交通和通达的重要标志。

宁德境内规划建设霞浦水门4C级军民合用机场,对提高宁德综合交通水平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其级别较低,未来大部分的航空运输主要还是依托福州长乐国际机场。规划构想:近中期依托同三高速公路及联络线,缩短宁德与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的时空距离;加快宁德市空港与大区域航线网络(主要是华东航空线网)的全方位连接,注重发展支线运输,加快空港的配套设施的建设。远期扩大宁德市机场的规模和服务范围,提升空港的区域等级地位和辐射能力。

2.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主要为区域与区域间、区域内部主要城镇间提供快速、直达的公路客货运输,是区际和区间相互联系的主要通道,也是衔接主要交通枢纽以及水运、空运之间的主要联结方式。同三高速公路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宁德区域交通条件,优化了市域投资环境。然而,这条纵向通道对于支撑宁德跨越式发展仍显薄弱。因此,宁德市域高速公路规划为:依托同三高速公路,加快三条横向快速连接线建设,布局纵向内陆快速通道,建成以宁德为中心的“三横两纵”高速公路网。

(二)大运量交通空间组织

大运量交通主要包括铁路和港口等传统大运量交通流载体。

1.温福铁路

据我国港口统计资料显示,沿海港口城市进出港口的运输量中平均60%由铁路来承运。因此,铁路运输是宁德港口城市建设的重点。

温福铁路近期将动工建设,该铁路将宁德与福州、温州两个区域经济中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规划构想:近期建设温福铁路干线,中期建设支线铁路、疏港铁路和配套系统(如铁路站场、相应的物流中心等),远期注重区域内部铁路网的建设。

2.大型海港

宁德市现有三都澳、赛江、三沙、沙埕等四大港区,三都澳城澳港区和白马港区为国务院批准作为国家一类口岸。规划设想:近期重点建设城澳万吨泊位群、漳湾和湾坞深水工业港,中期开发白马、溪南深水工业港;远期发展东冲、关厝埕深水港区。

疏港公路依托同三高速和104国道,并考虑与规划构想的其余快速通道相衔接。

疏港铁路近期主要考虑城市内部的漳湾港区和城澳港区与福温铁路相衔接。(1)宁德站——漳湾港口(暨钢铁厂)支线,总长10km,地方铁路II级;(2)城澳港区——由飞鸾出口接入福温铁路,接线长20km,地方铁路I级。

(三)城市交通网组织

城市交通流空间主要由城市快速路、城市干道、车站、站场、停车场、物流中心等流动媒体组成。道路网是城市交通流的基本媒体。

1.城市道路网密度

宁德现状的城市干道网密度为1.8km/km,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划设想:近期2.2km/km以上,远景达到2.5km/km以上。

2.路网等级结构

宁德现状道路等级对城市快速路未加区分,而主干道、次干道与支路的线网密度分别为48%、28%、24%,路网等级结构明显不合理,并呈“倒三角”分布,支路密度不够,交通集散点与干道系统缺乏过渡性连接,不利于“机非分流”以及不同出行距离交通之间的分离,也不利于不同道路的功能发挥。

规划控制路网等级结构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10∶20∶25∶45。

3.城市快速路

城市干道网通过“四横三纵”的快速路和城市对外交通相互衔接。(1)同三高速。主要采取立交形式的衔接,即以北部的疏港公路、南部的站前路与之相连。(2)104国道。主要采取平交形式的衔接,主要以城市主干道与其相连。(3)与铁路的衔接。提供两个方案。方案一:城市北部的疏港公路、南部的站前路与城市南北两个铁路客货运站相连,完成温福铁路和城市交通道路网的衔接和过渡。方案二:通过城市北部的疏港公路、纵向联系闽东工业区与东侨新区的快速干道以及104国道,实现与铁路站场的衔接。利用疏港公路、滨海大道与漳湾港、钢铁基地相连,完成城市道路网和北部港区的衔接。(4)城澳港。近期主要依托“飞鸾—城澳”的疏港公路与主城区间接相连;远期则结合铁基湾的围垦,利用滨海大道的东延和主城区实现直线的快速衔接。(5)与空港联接。城市道路网和空港(霞浦水门镇的宁德市机场、福安的长乐国际机场)之间主要通过同三高速和温福铁路实现间接的衔接。(6)城市组团间的快速联系。宁德作为一个紧凑型的组团城市,必须以城市快速路作为区间的交通走廊,以满足旧城区、东侨开发区、闽东工业区、漳湾工业区、漳湾生活区、金涵组团(依托104国道)以及大学城之间的交通联系,以保证各个城市片区不同功能的实现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互补。

4.城市干道系统

城市组团内部的交通联系主要依赖城市干道来实现。城市干道网络依托城市快速路体系构筑其基本框架,以方便市民出行、改善乘车条件为重点,优化线路结构,增加线网密度。

5.公共交通系统

在各个组团内部发展分区性公共交通,组织方便的服务网络,以格网状为主,解决组团内各部分到主要快速换乘点的客流集散。增加旧城区和东侨新区中的公交服务网络密度,并组织与交通换乘枢纽点的直接联系。

(四)城市交通流节点空间组织

城市交通的顺利运行依赖于交通网络与交通结点间的有机结合。城市交通流节点空间主要包括车站及站场、停车场和物流基地等。

1.车站及站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宁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在物质流通、人员交通方面与周边城镇和地区的联系将日趋紧密,对公路客运站和货运站的要求将逐渐增长。宁德城市公路客运站的规划布置主要依托同三高速互通口、104国道,并考虑到满足城市各个分区的出行需求,在宁德市内主要布置三个汽车客运站。城市铁路站场的规划布置,主要根据城市各个分区的功能要求,布置相应类型的铁路站场,并考虑客运站、货运站以及工业站的分离。

2.停车场

随着宁德区域中心城市的确立、城市道路网的扩展、小汽车出行的增加、公交水平进一步上升,宁德现有的停车场将很难满足城市交通流的需求。停车场的组织要结合城市主要的交通集散点进行相应的空间布局,如城市CBD、ITC、政务中心、公路和铁路客运站等人流集聚的场所。

3.物流基地

根据宁德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沿海港口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配套建设集仓储、中转、综合市场于一体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布局主要考虑和对外交通的相互衔接,发挥物流基地的区域服务功能。

三、非实物流空间组织

非实物流空间组织主要是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进行空间布局,以实现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影像流等非实物流的顺.快捷的流动,它是信息化对城市的必然要求,也是避免在全球化过程中失去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流动空间在整个流动空间再造中的地位将日益凸现。

(一)信息网

宁德市现有沪穗光缆贯穿市区,数字程控电话、移动电信、无线寻呼等已达到较为先进的水平。但是,真正的信息网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宁德应以电信、广电等信息传输网络为基础,加快电信网向信息网过渡的步伐,建成与国际接轨的高速信息网,实现各种公用、专用网络的互联和转换,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全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1.电信网络

在规划期内,重点建设灵活、安全、可靠的格网状传输网,使之成为各类电信业务传送的基础设施,形成以电信、移动等多家电信运营企业为主体,开放电信市场,宽窄带结合,语音与数据融合,光纤与电缆并存,有线与无线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的通信网络、高速宽带骨干网及接入网等。并建设教育网、公众信息网等专业网,改善网络运行环境,不断提高传输速率,为更好地开展信息服务奠定物质基础。

2.辅助性公司系统

规划期内,逐步建成宁德公安110指挥系统、交通电子监视系统、人口户籍管理系统、119消防指挥系统,以及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人才交流、金融、商业、外贸、农业、税务、统计、科技专利、工商业查询等数十个计算机应用系统,面向社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二)信息港

信息港建设按宁德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高起点、高标准、超前建设,信息港的港址规划布置在东侨开发区,靠近城市主要行政中心和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宁德市信息港应加快与华东地区信息网的连接,并实现和相邻经济发达城市(温州、福州)信息港的对接。

四、城市重大交通及基础设施发展战略

(一)市域重大道路交通发展战略

1.道路交通发展策略

宁德市山海兼备,由于山区交通条件恶劣,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宁德要发展,必须积极改善交通条件,用大交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因此必须做足“山”和“海”的文章,用高速公路系统缩短山区城市和中心城市之间的时空差距;利用沿海有利的港湾条件,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发港口资源,建设以宁德港为主港的组合港区。

宁德的港口资源极为优越,但其致命的弱点是腹地小、交通不便,不能发挥港口所有的潜力,致使港口资源大材小用。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通过建立综合、快速、高效的交通运行体系,扩大宁德港口的辐射范围,支撑港口的发展,最终实现港口、交通、城市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