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图片报道
18683400000031

第31章 图片编辑(3)

从理想状态来看,一名优秀的图片编辑,应该能够通过较高的视点和较为全面的视角来考察图片报道,对政治动向、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及难点问题有着一定的洞察力。能够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为本媒介特定的受众群体提供他们所关心的图片报道,选择适合并为他们所感兴趣的题材,能够较为熟练和灵活地把握在什么时间、什么版面、什么位置、用多大的照片及时刊发适合的图片新闻。

二、视觉语言判断能力

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是图片报道成为新闻的前提条件。而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是图片报道吸引读者实现其传播任务的关键因素。图片报道之所以被称为图片报道而不是文字报道,就在于它主要通过有较高形象性的图片来报道新闻事实。如果图片报道的视觉效果低或者干脆就没有视觉效果,图片报道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读者会直接去选择阅读文字新闻报道或者其他形式的报道。因此,对图片的视觉因素进行判断和鉴别,挑选出富有形象性和冲击力的新闻图片就成为图片编辑的非常重要的工作,它需要图片编辑具有很高的视觉元素判断能力。

新华社着名图片编辑曾璜认为,图片编辑不一定要会拍照片,但一定要对摄影技术的职业标准和对视觉语言的行文,也就是影像好坏有感觉,特别在视觉语言好坏的判断上,需要长期的积累。目前国内报刊中出现的图片,达不到职业标准和犯视觉语言语病的有不少。那些没有达到摄影技术职业标准的影像容易判断,标准也较好把握,但对视觉语言行文出了语病的图像就不那么容易把握了。前些年随着中国媒体的繁荣,许多没有经过职业培训的人员进入了媒体业,许多对摄影报道知之甚少的人员在媒体中掌握了照片使用的生杀大权,导致了不够水准的图片在报刊版面上随处可见。

一张技术指标达不到刊发标准的照片就像文字报道中的别字,一张没有经过剪裁编辑的照片就像文字报道中语法不通的句子,一张视觉语言杂乱无章的照片就像一段随意堆砌的文字,而在版面上没有得到妥善安排的照片就像一篇结构混乱的文章。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从总编到校对员都不允许别字、语法不通的句子、随意堆砌的文字出现在版面上,却容忍技术指标达不到刊登标准的图片、没有经过剪裁编辑的图片、视觉语言杂乱无章的图片、版面没有妥善安排的图片赫然出现在自己的报刊上?在中国和美国都受过系统新闻摄影教育的着名摄影记者刘昕回国后感慨地谈到,中国摄影记者应该感谢读者的宽容,让他们可以将那么多达不到职业标准的照片发表在版面上。

图片编辑的视觉语言判断能力需要图片编辑具有必备的影像知识和图片报道的视觉语言理论。图片编辑不一定是拍照片的高手,但必须对影像采访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图片的构图、剪裁、色阶、色调、影调、明暗、反差、线条、透视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能力。图片编辑是图片的评委,需要对画面形象是否具备冲击力和感染力,画面形象能不能尽可能完整地解释一个新闻事件,画面是否具备形象价值,画面的瞬间抓取和细节表现是否精彩,图片说明是否完整有效,图片技术质量是否达到要求等诸多视觉语言成分作出判断。

图片编辑的视觉语言判断能力还包括图片编辑在图片媒体版面上对图片报道的安排与设计能力。图片编辑不仅要知道什么样的照片是形象语言运用较好的照片,还必须知道如何在版面上把好的照片用好。版面上照片的尺寸大小、安放位置、与其他图片或是文字报道的空间关系等视觉元素的良好设计,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实现图片报道信息传播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三、人际沟通能力

图片编辑的人际沟通能力首先表现在图片编辑与摄影记者的关系上。

人们可能对图片编辑的能力要求存在着误解,认为图片编辑是对新闻图片进行评价和处理,如果他自己不会摄影实践,他有什么资格来评价摄影记者的劳动成果呢?这种误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澄清。

一是从理论上说,为我们所熟悉的文艺批评家的事例,文艺批评家并不去写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只要他们具备文艺理论的知识,运用文艺理论来批评文学作品,这完全符合用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的要求。

图片编辑对摄影记者的作品进行评判和运用与此道理相同。就图片编辑的工作性质来说,对照片的理解和拍出好的照片是两回事。图片编辑的工作能力要求、工作任务与摄影记者并不相同。摄影记者遵循摄影采访所规定的要求,图片编辑遵循着媒介、版面和对图片把握等方面的能力要求。摄影记者是拍摄照片,它的目的是摄取既具有丰富新闻信息又具有视觉张力的图片,图片编辑则是选择适合于媒介版面运用的优秀图片。两者的共同点是有新闻价值和视觉价值的图片,两者的不同点是双方的目标和任务不同。

因此,图片编辑与摄影记者之间需要进行以达成共识为目标的沟通和交流。

二是从实践来看,一个好的摄影记者未必是一个好的图片编辑,一个图片编辑未必是拍摄的高手,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纪实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的摄影技艺有口皆碑,但是他对图片编辑工作的认识却无法被认同。他曾经想当然地认为,像他这样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名记者应该天生就是一个好编辑。因此,他经常在他工作的《生活》杂志越俎代庖,结果,他编辑的图片并不能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还使得他在《生活》杂志的人际关系日趋恶化,最后他不得不离开了《生活》杂志。

人们往往难以置信,事实上摄影技术并不是图片编辑的必备技能。但是,从图片编辑的发展历史来看,特别是在国际上,确实没有发现多少着名的编辑同时也是着名摄影师的例证,而且绝大多数优秀的图片编辑也并不是由摄影记者改行而来。许多最有名的图片编辑根本没学过如何使用照相机,其他一些就算懂点基本技能,也从未拍过新闻图片。“先后在《时代》杂志、《注目》杂志、《纽约时报》等媒体工作过的约翰·德尼卡和曾在《国家地理》当过图片编辑的汤姆·史密斯,两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编辑处理图片,而不是与照相机打交道。20世纪‘大萧条’年代,农业安全管理局的罗伊·斯特赖克曾编辑制作过可能是最完美的、影响力最持久的纪实图片系列,他同样没玩过照相机。不过,最有名的例子要算威尔逊·希克斯,他是《生活》杂志的执行主编,他派遣摄影师到全球各个角落;他招募和解雇顶级的摄影师;他决定着新闻摄影领域未来几年的流行趋势;但他从未在杂志上发表过自己拍的照片。”

这种现象值得研究,它提醒我们,图片编辑虽然并不需要成为摄影记者,但是与摄影记者的沟通与合作却是必须的。也就是说,图片编辑必须具有与摄影记者、版面编辑等其他相关人员的沟通能力。

图片编辑与摄影记者由于所处的岗位不同,工作职责不同,所以对照片有不同的看法。图片编辑可以冷静客观地看照片,而摄影记者则容易冲动。

图片编辑往往从读者角度出发,代表读者利益;摄影记者则更容易倾向于自我表达。两者之间的相互制衡保证着新闻摄影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图片编辑从媒介版面的需要出发,经常会指导摄影师按照编辑的意图对普通的新闻事件进行拍摄。这并不是说图片编辑比摄影师高明,而是说明图片编辑能够从相对独立的角度来理解新闻事实。摄影记者只需关注自己如何拍摄,而图片编辑不但要关注摄影记者的新闻图片,还要同时关注版面的需要和读者的需要。因此,图片编辑是从新闻事实本身的角度和媒介版面需要的角度把摄影记者的作品与版面平衡。

由于各自立场角度的不同,在具体的工作中,图片编辑与摄影记者发生矛盾,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在处理时要以大局为重。《京华时报》摄影记者在拍摄机场高速路拥堵之后,将照片传至报社,后来他发现图片编辑选择了一张他认为最糟糕的图片,而图片编辑解释说,他作出这样选择的原因是认为新机场开放是故事价值所在。摄影记者在报社论坛上发表看法,事后,图片编辑被调离岗位。显然,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双方在发稿前没有沟通。

摄影记者在拍摄时往往会注意构思、构图,尽量使图片的画面简洁有力,能够传递更多的新闻信息。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拍摄的结果并不是如摄影记者所愿的。当摄影记者出现了失误时,图片编辑应及时地为他指出来,这对摄影记者会有很大帮助,但是也可能存在遭受误解的风险。因此,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的沟通能力非常重要。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的和谐关系应该表现为:图片编辑是摄影记者的参谋,在采访之前为其搜集题材,策划报道,在新闻图片完成后为其修改、完善,协商在媒介版面上的运用。

图片编辑的人际沟通能力还表现在图片编辑与文字记者的关系上。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各自为政,缺乏一个能够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补充的全局性采访框架。两条线且互不通气的结果,就是面对同一个新闻事实,摄影记者所拍摄的并不是文字记者所写的。

于是有些媒介让文字记者也拿起相机。而文字记者往往忙于现场的文字采访,场面的拍摄只是顺带的,随便拍摄几张照片意思一下,只要能够为文字稿配上几张图片就行。其最终的结果是整个报纸图片质量的下降,吸引力的缺乏和读者的流失。基于这样的现状,图片编辑也要为文字记者多一些考虑,如果新闻图片不是很精彩,应该压缩图片报道的空间,把多出来的空间留给文字记者。这不仅是从媒介的整体传播效果考虑,也是在实际行动上与文字记者加强沟通,保持互惠互利关系的要求。当然,如果新闻图片很精彩,自然需要文字新闻做出点牺牲,和文字记者进行协商,请他们适当地压缩一下文字,以便留给图片报道更大的版面。

在具体的工作中,图片编辑可能还会与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版面编辑发生矛盾,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在处理时要以大局为重。文字编辑在文字处理上具有权威性,但在视觉思维上往往受文字线形逻辑的影响,感觉较差。而美术编辑的视觉思维与新闻摄影是有出入的,美术编辑更加偏好形式化的图片,而常常忽略了图片的新闻性和信息量。因此,图片编辑必须在文字编辑、美术编辑之间和自己的业务空间中寻求最佳的平衡,图片编辑所做出的决定与选择,必须要让摄影记者与文字编辑同时满意,也要给美术编辑以版面设计的空间。

在报纸内部,版面编辑、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三者评判新闻图片的不同立场影响着图片使用的结果。这种不同立场、不同标准、不同方位的评判每天都在发生,使图片的选择变得复杂起来。身在其中的图片编辑,既可以说是沟通各方相异观点的桥梁,又可以说是承载来自各方巨大压力的桥梁。

这种特殊的位置,恰恰是图片编辑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所在,也正是图片编辑无法回避的矛盾点所在。所以,图片编辑必须与其他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使视觉部门能够融入报社的整体之中,使报社所有与版面有关的人员在和谐合作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图片,高兴地使用图片。由于专业分工的不同,大多数版面编辑对图片的认识仍然很传统,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图片编辑应该主动与版面编辑进行一些专业的沟通,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培养版面编辑的图片意识。

图片本身是沉默无语的,但是组织好了就可以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一个版面最后呈现出来的一定是图片编辑、版面编辑之间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互相沟通,最后相互妥协的结果。当图片编辑手上有精彩照片的时候,就应该勇敢地站出来说服对方,而当对方持之有理的时候,也要采纳对方的建议。当然这中间良好的沟通是不可少的,毕竟,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版面更加合理、更加出彩。

平衡关系对图片编辑来说究竟是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用一位图片编辑的话作为我们这次对“关系学”讨论的结尾:“关于图片编辑的关系学,我认为其实也没有很深奥,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怎样做人,与人打交道。在工作中其实也一样,图片编辑只要怀着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怀着对摄影的热爱,真诚友善地与同是为报社服务的同事们打交道,我们的摩擦,不过是观点上的摩擦,大家的初衷,都是为了一个更好的结果。这样想来,图片编辑的专业素质中确实要加上一条善于沟通,有亲和力,但是所谓的图片编辑的关系学,也没有多可怕,只是一点点可怕,或者一点不可怕。”

第三节图片处理

图片编辑是图片报道传播工作流程的终结者和总把关,既是对先期拍摄的照片素材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对图片报道形象表现力的最后控制环节。

因此,图片编辑业务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新闻图片的命运,在图片编辑面前,它既可以变“废”为宝,也可以变宝为“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