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组织行为学
18684500000010

第10章 个体行为基础(2)

复杂人假设使管理者认识到,有效的管理应把工作效率、管理方式和员工个人的胜任能力整合起来,也就是应根据不同的工作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和选用恰当的人选,或针对不同的人安排不同的工作。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的普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3.1.5文化人假设

文化人(Cultural Man)假设的形成,是与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实践分不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在短短的三十年间飞速发展,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发展甚至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日本的奇迹引起了整个西方世界的震惊,于是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到日本探求管理中的秘经。1981年,美国加州大学的日裔美籍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他的《Z理论——美国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中,从社会和组织文化的角度考察、分析日美两国企业的不同和利弊,强调管理中的文化特性,主要由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所组成。根据Z理论,管理者要对员工表示信任,而信任可以激励员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企业、对待同事,为%企业忠心耿耿地工作。微妙性是指企业对员工的不同个性的了解,以便根据各自的个性和特长组成最佳搭档或团队,增强劳动率。亲密性强调个人感情的作用,提倡在员工之间应建立一种亲密和谐的伙伴关系,为了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威廉·大内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文化人”这一名词,但其文化、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的观点,就蕴涵了这个名词的实质性内容。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人总结了日本企业文化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更新的文化管理模式,如“学习型组织”、“流程再造”等等,这些管理模式突破了传统人性假设框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依靠劳动者的高度主体性和自觉精神,不断学习、持续进步、自我超越,使组织蓬勃发展。

3.2个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性经常产生一些误解,往往认为一个倔强、要强、坦率、固执的人很有个性;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人没有个性。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倔强、固执固然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者心理特征,文雅、柔弱同样也是带有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

在心理学中,个性(personality),也称人格,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最初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其后是指演员及其所扮演的角色。从面具引申到人格的过程,暗示着个体有两面:公开可见的一面,以及隐藏其后而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心理学中,个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到底个性是什么,争议很大,心理学家对个性的看法很难完全统一起来。同时,个性又是一个很广泛的定义,个性既代表了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表现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因此,许多心理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不同的个性定义。目前,心理学界较为公认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高登·奥尔波特(GordonAllport,1937)的个性定义。奥尔波特曾查阅大量文献,综述了50多个不同的定义,提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的独特调节方式”。奥尔波特关于个性的上述定义至今仍被西方的许多心理学教科书所采用。

3.2.1个性的特征

如前所述,个性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我们很难仅仅从定义中就明白到底什么是个性,因此必须对个性的特点进行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个性的含义。

独特性与共同性

歌德说,树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人。

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环境、教育等的不同,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例如,同样面对老师的批评,不同学生的反应可能就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会虚心接受,也有人可能会感到愤怒。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的个性特征,人们才能够把张三、李四、王五一一区别开来。

当然,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个性的共同性。生活在同一地区、同一民族、同一国家的人们因为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民族感情等而具有相同的个性特征,例如我们经常说北方人直率豪爽,南方人细腻精明,就反映了个性的共同性。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个性特征。

稳定性与可变性

每个人的个性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受内外因素的相互影响而潜移默化地形成的。一旦形成后,就比较稳定少变,表现出稳定性。个性的稳定性表现在时间稳定性和空间稳定性两个方面。“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个性的稳定性。

稳定性是我们预测人的行为的基础,但稳定性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个人发展的变化或情境因素的变化而相应地有所改变,即表现出可变性。比如一个一向老成持重、谨慎小心的人,遇到突发事件时偶尔也会发生一时冲动,我们不能因此说他就是一个鲁莽轻率的人。

整体性

一个人的各种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个性心理结构系统。因此,个性不是一个孤立的心理特征,而是一个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要判断一个人的个性,就必须说出一组心理特性才行。比如你看到某人进行了一次充满激情的演讲,就断定这个人是外向型,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观察他在生活中是否同样活泼好动、热情开朗。

倾向性

倾向性指人们对现实事物所持有的一定的看法和态度,它既体现出个体的需要、动机、信念、理想、兴趣和价值观等,又体现出每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的选择和特定的行为模式。

个体在形成个性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表现出个体对外界事物特有的动机、愿望、定势和亲合力,从而发展为各自的态度体系和内心环境,形成了个人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例如,一个立志为祖国的强盛作出贡献的大学生,就会以此作为自己的理想、需要,这种理想和需要就会成为他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精神,表现出克服各种困难的坚强意志,并有以苦为乐的情绪体验。

综上所述,个性可以用来描述人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了解一个人的个性,就是了解这个人与他人的共性以及自身的独特性。

3.2.2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太多的变量影响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其中,遗传和后天因素是影响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人的个性还受到情境条件的制约。

遗传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发现,子女与父母之间往往不只是容貌、体形相似,而且性格、智力、兴趣等方面常常也存在相似之处。这是因为父母的遗传基因对个体的个性产生着重要影响。由于每个人的遗传密码不同,在此基础上成长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果两个人的遗传密码相同,他们的个性是不是会有很多的类似之处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者托马斯·布沙尔(Thomas Bouchard)通过对130多对刚出生就分离的孪生子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是共同的。比如,一对双胞胎从出生第五周起就被寄养在不同的家庭里,分离了39年才重逢,在相距72.4公里的两地成长。但研究者发现他们驾驶型号和颜色完全一样的湖蓝色宝马汽车,抽同一个牌子的香烟,都毕业于警察学校,业余爱好都是木工。研究证明,除了身材相貌等外表特征外,多达50%-55%的个性特征是可以遗传的。每个个体的个性特征或多或少地与父亲或母亲的个性特征存在相似的方面。

环境

人的个性并非完全生来如此,而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共同影响而形成的。1939年,史基尔(H.M.Skeels)将孤儿院的25名智力发育迟滞的儿童分为两组,进行了对比研究。第一实验组为13个儿童,平均年龄为19个月,平均智商为63.4。在改变了原来落后的孤儿院环境,进入一个更加多变、富于刺激,而且是为社交和情绪发展提供丰富机会的、为心理落后儿童而开办的慈善机构之后,其中大多数儿童由于有成人的护理,便形成了一个热情的、一对一的、成人儿童的关系正常的小集体。第二个组的12个儿童平均智商为86.7,他们仍留在一个20世纪三十年代落后的孤儿院中,那里工作人员很少,社会关心不足,玩具、游戏不多,床单罩着的摇床限制了视觉的探究机会。这两个实验组经过一年半之后再测查的结果是:第一实验组儿童平均智商为91.8,增长28.5;第二个实验组的儿童智商为60.5,减少26.2。21年之后,第一组的13名儿童都接受了高中教育,而且有4人进入大学学习,更有一人在大学从事研究工作;而生活在孤儿院的12人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三年级。这充分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作用。人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并且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影响个体个性形成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教育和社会文化环境。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环境,被称作是个性的加工厂。研究个性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个性发展和个性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个性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等。而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个性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个性的加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个性特征。

个体成长到一定的年龄,要接受系统的教育。教育对个性形成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个体接受教育时期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时期。学生在学校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接受一定的政治观点和道德标准,学会为人处世的方式,形成着自己的个性。

另外,社会文化环境对个性的形成存在制约作用。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社会文化对个性的影响极为重要。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同龄人的个性存在差异。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个性特征,使其成员的个性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社会文化对个性的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这里的“勤劳勇敢”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儿女共有的个性特征。

情境因素

情境因素指每个人的一生中经历的某些具体事件和经历。这些事件和经历对个性有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个体青少年时期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往往会给个人的个性发展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甚至起到关键性的转折作用。心理学家阿博格伦(Abegglen)研究了二十个来自社会底层的成功男性管理者,发现其中四分之三的人曾经历过与父亲分离的精神创伤(死亡、不治之症、陷入经济困境等)。阿博格伦认为儿子对父亲所处境地的深切认识成为他们追求成功的主要动力。

情境因素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对不同个体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久病卧床或遭遇意外事件的人,可能因此变得积极向上,爱尝试不同的工作;但也有可能因此而认为人的生命变化无常,会随时失去,从而悲观厌世,只求过一天算一天,对工作毫无热情。

综上所述,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是先天的生物遗传、后天环境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且人的个性一生都在不断发展。但是,在个性的形成过程中,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的。因此,即使是在大体相同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的人,由于他们的实践活动和主观努力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个性。这就是连体人的个性也不尽相同的原因。例如美国19世纪着名的“暹罗连体兄弟”,不仅同卵孪生而且连体,从他们诞生之日起,一刻也没有分离过。然而他们的个性却截然相反:一个暴躁,一个平静;一个思维敏捷但兴趣狭窄,一个反应迟钝但兴趣广泛;一个是酒徒,一个则是赌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