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组织行为学
18684500000022

第22章 知觉、归因与个体决策(1)

【本章要点】

知觉概述

影响知觉的因素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偏差

归因理论

个体决策

【篇首案例】

新任CEO需要克服知觉问题

新任CEO通常认为自己能够胜任新的工作岗位。然而不幸的是,历史表明,新任CEO对自己的知觉,与公司员工、客户和董事会成员对他们的看法之间通常存在知觉差异。

新任CEO的知觉问题之一是“终身雇员综合征”。因为新任CEO常常在组织中已经工作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当他们执掌公司时,他们不能或不愿意进行必需的改革。组织的终身雇员通常已经在组织工作了10年或者更长时间,已经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一些终身雇员是新任CEO过去的同事和朋友。如果某一位终身雇员不能实现利润目标,新任CEO会拒绝更换这位终身雇员。因为要顾及终身雇员过去为组织成功所作出的贡献,新任CEO在处理终身雇员的问题上常常存在失误。例如,20世纪九十年代Robert Stempel在接任通用汽车公司之后一直存在这样的知觉问题,董事会不得不很快把他替换。

新任CEO常常会面临的另一知觉问题是决策僵局。因为新任CEO希望详细分析问题情景,尽可能避免错误和损失,因此,他们会召开无休无止的会议来讨论作出什么样的决策,而结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公司最终会结束这种“分析麻痹”的痛苦,因为新任CEO不愿意作出改变企业文化、简化决策程序和加速生产及营销活动的决策。20世纪九十年代早期,John Akers任IBM的CEO,但是决策僵局导致了IBM遭受竞争的连续冲击。然后他被郭士纳替换。郭士纳拒绝把时间花在无休止地分析和讨论公司愿景之类的问题上,而是采取行动简化结构,提高操作速度,鼓励关键领域内部的迅速决策,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在利润最好的领域保持和增加市场份额。在郭士纳的领导下,IMB的股票上涨了1000%。

新任CEO第三个常见的知觉问题是“差员工绩效”。例如,一些新任CEO认为恐吓才会激发员工最好的一面。所以,一些新任CEO会选择大规模裁员来提高组织绩效水平,但结果常常事与愿违。而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却非常清楚应该如何通过识别和发展高绩效的员工团队和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使组织运转得更好。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知觉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本章要探讨的知觉和归因是两个重要的认知过程。认知是信息的基本单位,认知过程包括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个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加工的结果。虽然存在很多认知过程,如想象、知觉和思维等,但是,人们一般认为知觉过程是发生在情境和行为之间的重要过程,与组织行为的研究关系密切。人的知觉十分复杂,人们对周围的任何人和物都进行认知加工,形成知觉。例如,部门经理和一般员工对高层管理者的指示的反应可能非常不同,通过知觉过程能够对这一现象进行很好的理解和解释。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决策过程的语言和代码会影响人们对决策者可信赖程度的知觉,会影响绩效评估公正性的知觉的策略。本章主要分析知觉和社会知觉、归因理论,并对个体的决策进行研究。

5.1知觉概述

感觉(sensation)和知觉(perception)是两种不可分割的基本的心理过程。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反映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使各种感觉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是个体对知觉对象的独特描绘和解释。在日常生活中,纯粹的感觉是不存在的,感觉信息一旦传达到大脑,知觉便随之产生。以视觉为例,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某种颜色、边界、线段等个别属性,经过大脑的加工我们认出了“这是一个香蕉”、“那是一个苹果”。这种把感觉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可命名的经验过程就是知觉。

知觉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知觉,例如,对于同一工作,有些人觉得很有挑战性,有些人则觉得无法实现自身价值。其次,人们的行为是以自己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的,换言之,个体行为的基础并不是外界的真实环境,而是他看到的、知觉到的外界环境,因此,管理者要理解员工的行为,了解员工是如何解释现实的,就必须理解人的知觉过程。

5.2影响知觉的因素

为什么不同的人看到相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知觉?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知觉往往不准确或者产生错觉而出现诸如“草木皆兵”的现象?原因就在于人们的知觉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时甚至形成知觉的歪曲或错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很多,既有知觉者自身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主观因素,也有知觉对象的本身特征、对象组合、背景等客观因素,并受到情境因素的干扰。因此,人的知觉是一种十分主观的过程。

认识影响知觉的因素对管理人员而言尤其重要:管理者在作决策时要十分谨慎,不要在证据不充足的情况下对复杂、重大的问题作出决策,因为人们所看到的和真实的世界有时是不一样的。

5.2.1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兴趣爱好

人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个体的兴趣爱好差异往往使个体进行选择性知觉。人们一般最先知觉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把握更多的细节;而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却可能熟视无睹,使之成为知觉的背景,例如,%喜欢体育运动的人可能会比别人更关注体育新闻。

需要和动机

未满足的需要或动机会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一项对饥饿的研究戏剧化地描述了这一事实。研究中的被试没有吃东西的时间不同,一些被试一个小时前吃了东西,另一些被试已经16个小时没有吃任何东西了。然后给被试呈现一组主题模糊的图片,结果个体饥饿的程度影响到他们对图片的解释。相对吃完东西没多久的被试来说,16个小时没吃东西的被试把图片知觉为食物的频率高出很多。在组织中也是如此,刚刚因为自己员工的高迟到率而受到上司指责的管理者第二天会更注意下属的迟到现象;自己所在的公司刚刚宣布即将大裁员的员工要比那些没有工作危机感的员工对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更感兴趣。因此,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动机的事物,往往会成为知觉的对象、注意的中心。相反,与人的需要动机无关的事情往往不会成为知觉对象。

知识和经验

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同样限制了人们的注意力。过去从未经历过的事件或物体显然会更吸引我们的注意。你可能会注意那些自己从来没见到过的仪器,而不是一个普通的、你过去见过上百个完全一样的桌子。知识和经验还会影响到个体对事物感知的深度。“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外行和工程师同样看一个机器,外行只能看到机器的外表和主要部件,但工程师的知觉要细致多了,因为工程师拥有更多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个性特征

人的个性特征也会影响知觉的选择性。例如,不同气质的人,知觉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很大的差异。多血质的人知觉速度快、范围广但不细致;粘液质的人知觉速度慢、范围窄但较为细致深入。

自我概念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也会影响我们怎样看待他人。只有了解了自己,更准确地描述自己,人们才能准确地认识他人;只有人们认可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才可能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秀品质。研究表明,只有接受自我的本来面目,人们才能开拓视野,不会对别人吹毛求疵;相反,自己没有安全感的人经常会发现别人的弱点。

文化背景

个体的文化背景决定着人的知觉。例如,果断是美国人追求的品质,而在日本和中国等一些亚洲地区,却可能被认为是鲁莽。一项研究比较了美国、日本、墨西哥和我国台湾的管理者对准时知觉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美国的管理者会认为过了7分钟后参加一项重要的商业会议是迟到了,而其他三个国家和地区的管理者则更能容忍迟到的现象,在晚10到12分钟后才会被认为迟到。

5.2.2知觉对象的客观特征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知觉对象的特点也会影响知觉。

知觉对象的本身特征

一般来说,响亮的声音、鲜艳的色彩、突出的标记等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们清晰地感知到这些事物。在群体中,声音响亮的人往往比安静的人更容易受到关注。

知觉对象的组合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但整体并不一定只是一个对象。有时候,人们会把若干个事物作为整体来反映。心理学研究发现,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闭合原则。

接近性原则(law of proximity)是指知觉对象在时间、空间上的接近,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同样6个黑点,左图易被感知为4个黑点一组和2个黑点一组,右图易被感知为3个黑点一组。在组织中,如果一名新上任的销售经理被派往某一地区,很快,那个地区的销售量直线上升。虽然这位新任的销售经理的工作与销售量上升可能并没有关系,但人们常常倾向于认为两件事之间是有联系的。

相似性原则(law of similarity)是指如果知觉对象在形状和性质上相似,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同色的或同样形状的区域看起来更像一个整体。在知觉他人时,如果一些人在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有着相同的性质,我们倾向于把他们看做是同一类人。

连续性原则(law of continuity)是指几个知觉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有连续性,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在组织中也一样,如果一个公司的两个员工同时提出辞职,人们很容易觉得他们是串通一气的,但可能仅仅是巧合。

闭合原则(law of closure)也会影响个体的知觉。乍看上去,尽管每个圆圈上都有缺口。这是因为知觉有将缺口加以“弥补”而成为一个连续的完整形状的倾向。在组织中,我们有时候会把一个办公室的人归为同一类人,就是因为闭合原则在起作用。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在同一时刻内,被人们清晰感知到的东西就是知觉对象,而仅被人们模糊感知到的东西就成为该对象的背景。但我们并不是孤立看待目标的,因此目标与背景的关系也影响到知觉。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人们就越容易从背景中把对象区分开来;相反,如果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区分对象和背景也越困难。

5.2.3知觉的情境因素

人们在什么情境下认知和了解事物很重要。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海滩,一个身穿泳衣的人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但是,如果同一个人同样穿着泳衣出现在大学的教室里,则会引起一场轰动。知觉者和知觉对象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情境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知觉结果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总之,一个人的知觉是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客观世界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知觉的这些特性在带来知觉便利的同时,也会使人们作出错误的判断,产生知觉误差甚至是错觉。

5.3社会知觉

个体对各种社会对象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socialperception)。社会对象包括个人、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因此社会知觉是对人、群体和组织的知觉。社会知觉主要是指在社会环境中对于有关个人或群体特征的知觉。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知觉不仅是对人的外部特征,如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外部行动等的知觉,还包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内在的动机、意图、观点、信念、个性特点等内心本质的推测和判断。因此,社会知觉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个体在知觉人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所以就有了不同的社会知觉类型。社会知觉分为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角色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person perception)是指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如容貌、穿戴、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等的知觉,进而判断一个人的动机、情感和意图,即对他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

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的主要特点在于有明显的情感因素参与知觉过程。人们不仅相互感知,而且会形成一定的态度。

比如我们可以从对方的动作、表情、态度、言语等判断他人对我们是友好的、或是一般的、甚至是不友好的情感。

自我知觉(self perception)是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知觉自己内心心理状态,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自我知觉包括对物质自我的知觉,如对自己的颜容、体态、健康、装饰打扮的关注和追求;对精神自我的知觉,如对自己的智力、个性、道德、思想政治水平的认识;对社会自我的知觉,如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自我的社会价值和相应的名誉的认知。虽然我们在观察自己的行为时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比如,虽然考试成绩并不理想,自己却作了很大的努力。这样的信息别人并不一定了解,在自己看来却是心中有数的。但是,信息的充分并不意味着自我知觉一定比别人的知觉更准确,人要做得有“自知之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