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组织行为学
18684500000041

第41章 群体行为基础(1)

【本章要点】

群体的本质

群体的功能

群体的类型

群体的发展阶段

影响群体绩效的因素

群体内部的互动过程

群体决策

【篇首案例】

每个群体都很重要

医院的绩效取决于医生、护士、药剂师、技师和患者之间的良好互动。高绩效群体是良好医疗效果的关键。替耐特公司拥有和经营着数十家医院,受到不诚实和不公正对待利益相关者的指控,公司面临着低收入患者的起诉、对医疗保险报销金额的调查,还有护士罢工等问题。

为了迎接挑战,替耐特公司正在进行组织改革。为了改进患者护理的群体互动,替耐特公司实施了“目标百分百”计划,要求实现员工和患者100%的满意。公司网站上写道:“目标百分百将全体员工——从医院CEO到护士和负责挂号的员工——动员起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替耐特公司每一家下属医院要求所有职能部门共同关注患者满意度或员工认可的问题。所有的群体都要努力寻求改进工作的方法、提出改革建议并实施最佳改革方案。

“目标百分百”计划使医院全体成员团结起来,包括行政人员、护士、技师和医生,后者通常不是医院的员工。医生是最有价值的群体成员,能够为这一项目引入有价值的外部观点,他们掌握着各种信息和技能并且更具创造力。替耐特公司以医生在医院理事会中的高度参与而自豪。在绝大多数替耐特公司下属的医院中,医生占了医院理事会成员的半数以上,而全国的平均水平只有17%。

在其他方面,替耐特公司同样鼓励更多人的参与。公司下属的几间医院与医学院建立了联盟。医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在这些教学医院中实习,采用最新的和最具创造性的设备、技术和理念。此外,公司还聘用外部专家研究提高质量的方法。替耐特的新任法律总顾问之前是美国卫生部法律顾问,他负责改进公司同管制当局之间的关系。新成立的“医生咨询委员会”集中了替耐特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的优秀医生来解决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推广最佳实践和培训员工。所有这样的联盟都提高了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变革速度,从而使公司更健康地发展。

替耐特公司CIO布朗将公司群体动力的新方法付诸实践。在一次紧张的会议期间,因为讨论无法继续,布朗要求进行一次“冷却式”暂停,提醒每个参与者讨论不是一场个人之间的竞赛。作为公司的CIO,布朗鼓励和支持自己的下属,而且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

经过半年的努力,替耐特公司下属的医院在患者护理、费用报销和其他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在拥有不同技能、信息和背景的个体的帮助下,替耐特公司进入了一个在利润和医疗方面都取得成功的新时代。

唐朝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在其名篇《封建论》中指出,“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这段文字描述了人从个体发展为群体,再从群体发展为社会的过程。

个体、群体、组织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组织是一个系统,组织内部的群体是构成组织系统的一个个子系统,个体则是群体或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单元。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都有可能影响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或被其他成员影响,这是因为,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他们的行为与独处时是不同的。因此,管理者了解群体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对发挥群体的作用、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进而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是非常重要的。

群体层面的行为研究主要关注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沟通、领导、权力与政治、冲突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了解群体层面行为的规律有助于组织管理者和个人更好地理解、诊断并改进他们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群体。

9.1群体的本质

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但群体并非个体的简单的集合。组织行为学中研究的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群体有三个突出的特征:首先,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追求或目标是群体存在的基石。群体目标反映了个体追求的方向,但只有依靠群体的共同努力才可能实现。正因为如此,不同的个体才能结合在一起并彼此合作,以己之长,补人之短,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使群体产生超出单个个体之和的力量。

其次,群体拥有共同的规范和规则。为了实现群体目标,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是非常必要的。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共同制定的,所以要求每个群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

第三,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职务,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享有一定的权利,并做好自己的工作而配合他人的活动,从而保证群体目标的有效实现。在这种结构体系中,成员之间存在经常性的工作、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成员之间在心理上相互认同,在行为上相互影响,在利益上相互认同。

9.2群体的功能

群体一经形成,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着自身运转的规范、规则、目标和价值体系。群体对于完成组织目标和满足个人需要具有重要功能。

9.2.1群体对组织的功能

群体对于组织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群体对组织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能够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庞大的组织要想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就必须分工协作,必须把组织目标分解成部门目标、团队目标。正式群体的功能主要是完成组织上分配的任务和执行所规定的职责。

非正式群体对于完成组织分配的任务也有贡献。例如,高层管理者利用非正式群体的信息沟通通道,可以很快地了解组织内部各部分的实际情况,可以获得许多通过正式沟通渠道无法获得的信息。同时,非正式群体还有利于许多人才成长和培养领导才能。因此,非正式群体不仅能够满足许多个人的社会心理需求,同时也是维持组织正常功能所必需的。

其次,群体是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载体和对象。组织变革包括对群体的变革,如群体成员的角色变革,认识与观念的更新,职、责、权、利的变革等等。群体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的载体。当信息分散于个人或成员之间时,需要靠群体成员的相互激发进行创新,因此,群体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成立质量小组、新产品开发团队等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董事会对组织重大问题进行的群体决策。另外,群体也是推动复杂决策完成的重要手段。

9.2.2群体对个人的功能

大多数人可能同时属于多个群体,不同的群体满足个人不同的需要。群体对个人的功能体现为满足心理需要和对个人行为的作用。

首先,群体能够满足个体的安全需要。通过加入一个群体,个体能够减少独处时的不安全感。个体加入到一个群体中之后,会感到自己更有力量,在困难面前更有勇气、更坚强。

其次,群体能够满足个体的自尊需要。加入一个被别人认为是很重要的群体中,个体能够获得被别人承认的满足感。群体能使其成员觉得自己很有价值。群体成员的身份除了能够使群体外面的人认识到群体成员的地位之外,还能够使群体成员自己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第三,群体能够满足个体的情感需要和社交需要。人们往往会在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中,感受到满足。对许多人来说,在群体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他们满足情感需要的最基本的途径。

第四,群体能够满足个体的权力需要。权力需要的满足是单个人无法实现的,只有在群体活动中通过影响群体和其他人才能实现。

群体还能够满足个体实现目标的需要。有时,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群体成员需要共同努力,需要群体成员的智慧、力量。这时,个体就要依赖群体来实现工作目标。

除了能够满足个体的上述需要之外,群体还可以满足属于个人的其他需要,例如,获得资料和信息,解决特殊困难,生病或疲倦时互相帮助,消除无聊,获得支持和鼓励等。

9.3群体的类型

群体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划分,最早是由梅奥在霍桑试验中提出来的。

9.3.1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明文确定的,职责分配明确的群体。正式群体有固定的编制、明确的职责权限、完备的规章制度、领导者以及确定的上下级关系。大学里的教研室、公司里的新产品开发小组、学校里的团组织等均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一种工作群体或称为职能群体,这种群体是为了完成一定任务,达成组织特定目标而设立的;群体成员之间有正式的共同目标和权责关系;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并承担组织规定的职责和义务;群体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成员的行为。正式群体往往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成员对群体具有较强的依附感和服从心理。

正式群体包括命令群体和任务群体。命令群体(command group)是由组织结构和章程规定的,由直接向某个管理者汇报工作的下属组成。任务群体(task group)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组建的群体。任务群体并不仅仅限于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还可能跨越这种命令关系。应该指出,所有的命令群体都是任务群体,但由于任务群体可以跨越组织的界限,因此,任务群体不一定都是命令群体。

9.3.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未经官方正式规定、没有正式结构、自发形成的群体。这类群体往往是由一些性格相投、志趣相近、价值观相似、感情亲近的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存在明显的感情色彩,以个人好恶为基础。尽管这类群体没有正式群体的明确的组织结构,但也有自己的规范和规则,也有自己的中心人物,存在一定的约束力。非正式群体可以是在正式群体之内,也可以是在正式群体之外,或是跨几个群体,其成员的联系和交往比较松散、自由。例如,来自不同部门的3个员工定期在一起打网球就是非正式群体的典型例子。

非正式群体包括兴趣群体和友谊群体。兴趣群体(interest group)是围绕群体成员共同关心的活动或兴趣而组建起来的,群体成员之间可能会发展友谊关系。基于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或相处时的快乐而组建的群体称为友谊群体(friendship group)。这种群体常常跨越工作情境。友谊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各不相同的,诸如年龄相近、同一所大学毕业、政治观点相同、兴趣爱好相似等等都可能成为形成友谊群体的基础。

9.4群体的发展阶段

一般说来,群体是遵循着一定的顺序不断发展的。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five‐stage group‐development)认为,群体的发展经历五个明显的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和解体阶段。

形成阶段(forming)的群体在目的、结构、领导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在此阶段,群体成员相互认识,他们寻找、摸索、建立成员能够感知的、可接受的基本行为准则。此时,成员可能会茫然,并表现出小心谨慎、态度友好。当群体成员开始把自己视为群体的一分子来思考问题时,这一阶段就结束了。

震荡阶段(storming)是群体内部冲突凸显的阶段。此时群体成员在心理上虽然接受了群体,但却抵制着群体对个体施加的控制。群体成员会在由谁控制群体的问题上出现冲突。

群体成员表现出互相戒备或不友好,出现小群体行为,对领导权的争夺日益激烈。如果群体内部出现了比较明朗的领导层级,群体成员在发展方向上也达成了共识,群体就进入了规范阶段。

在规范阶段(norming),群体成员进一步发展了密切的群内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内聚力。群体开始建立各种标准和群体行为规范,成员接受不同的意见,分享信息,成员对群体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身份感,在群体内形成一种“我们”的情感,在处理群体面临的种种问题时,成员之间开始有共同的责任感和意识。当群体结构比较稳定,群体成员对群体行为规范达成共识时,群体就会进入下一阶段——执行阶段。

在执行阶段(per for ming),群体发挥着最大作用,得到群体成员的广泛认同。群体成长为成熟的群体,成员们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和相互合作。群体的主要精力从互相了解认识进入到了完成当前的工作任务上,通过这些任务和工作的完成,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只要群体在达到目标方面取得相对的成功,该群体就会继续存在,并得到巩固和发展。这一阶段也是群体绩效最高、功能最稳定的阶段。

解体阶段(adjourning)的群体开始准备解散,人们不再关心高水平的工作绩效而是考虑如何解体及其善后事宜。解体阶段的出现一般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群体的所有目标都已实现,群体成员没有理由再待在群体之中,群体便进入瓦解阶段;另一种可能是因为关键成员离开,或者发生激烈无法解决的冲突,或者是长期以来群体目标达不成一致等因素,最终导致群体瓦解。在解体阶段,群体成员反应各异,有人陶醉于群体成就之中,有人却为失去群体而产生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