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帝国的野蛮成长
18685800000024

第24章 战国:赌棍登场的年代(3)

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之后,组成的政府也不是一家一姓的政府,而是汇聚了出身普通但有才华的人的政府。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第二个国家像秦国这样几乎来者不拒地招纳各种人才。

但我们又要问了:为什么这些贤臣能将都跑到秦国去了,而没有在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大施拳脚呢?难道他们的母国的国君个个都是白痴,眼睁睁地看着人才流失?难道秦国的国君个个都是开专业猎头公司的,都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都有包容人才的胸怀?

关于这个问题,除了上面说到的贵族阶层制造阻碍的因素外,我们还需要到文化中去挖掘一下根源。东方六国深受宗法礼乐文化的影响。在这里,礼乐和宗法所代表的文明和文化,就像一把大锁,紧紧地锁住了他们的思维。他们想的太多,所以什么也不敢去干;他们脑袋里有着太多的条条框框,所以放不开手脚。

在治国和用人方面,他们就是这样,无论采取什么路线,总是先想想这样做是不是符合仁义道德;要重用什么样的人才,总是先考察他们是不是德才兼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样顾虑重重,求全责备,当然留不住人才了。《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两个故事,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先看第一个故事。

子思到卫国去,向卫侯推荐苟变。子思说苟变这个人很有才,让他率领五百辆战车是小case。可卫侯却没什么兴趣,理由是:苟变当年做官时,在向老百姓收取赋税的时候偷吃了老百姓的两个鸡蛋。据此,卫侯认为苟变这个人人品太差,是个犯过错误的人,政治上有污点,行为上有前科,所以不愿意再起用。

子思还不死心,就举了一个例子劝告卫侯:用人应该要像木匠用木料那样,取它的长处,不要管它的短处。一颗大树,烂了好几尺了,木匠也不会轻易丢弃它。

现在可是兵荒马乱的时候,您竟然因为两个鸡蛋而放弃了一员大将,太可悲了!如果这样,卫国还能招揽到什么人才?

从子思和卫侯关于苟变的这一段对话中,我们很容易把握这两个人所处的不同的立场。对卫侯而言,所谓人才就是要德才兼备,即使再有才能,道德上有污点,也不能用。卫侯的这种观点在当时是主流,很多国家的国君都是这样来衡量人才的。但子思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人才就是那些能为我所用的人,每个人都有短处,我们应该扬长避短,而不能在各个方面都求全责备。如果因为水脏就把水连同孩子一起倒掉,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么看来,卫侯坚持的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把道德作为了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这显然是深受东方文明熏陶的结果。

另外还有一个故事,很惊悚,历史上称作“杀妻求将”,讲的是吴起的事。吴起是鲁国人,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鲁国打算起用吴起。但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所以鲁国领导人觉得纠结。吴起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竟然杀掉了自己的老婆,终于当上了迎战齐国的将军,最后大败齐军,风光无比。可是,齐国的威胁刚刚缓解,很多人就向鲁侯说吴起的坏话,说他母亲去世,他也不奔丧;由于人品问题,他的老师都和他断交了。总之,吴起是个残忍薄情的家伙,留着他只会引起其他国家的算计,还不如杀掉。就这样,鲁国马上开始了卸磨杀驴的计划,幸亏吴起提前知道了消息,跑到魏国去了。

吴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死了老母不奔丧,气得老师和他断交,为了当官不惜杀掉与自己生活多年的结发妻子,要我看,简直不是人。但是,吴起的确是难得的人才,他领兵打仗,冲锋陷阵,是一流的将军。鲁国在危难之际根本没有顾及吴起的道德品质如何,可是危难刚刚缓解,就举起了道德的大棒,逼人上梁山。鲁国是孔圣人的故乡啊,做出这样虚伪的事情,真是令人汗颜。

这两个故事深刻地反映出那些虽然才华横溢,但在道德品格上有问题的人,根本无法在东方立足,他们或者像苟变那样遭人诟病,怀才不遇,或者像吴起这样被卸磨杀驴。他们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被人重用,唯一的办法就是背井离乡,寻找赏识自己的“伯乐”。而正在这个时候,求贤若渴的秦国为他们打开了方便之门。由此,我们或许能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单纯研究政治和法律的法家代表人物都会跑到了秦国,为什么后来唯功利是从的法家思想单单在秦国扎下了根。

各怀鬼胎的“养士”

同东方六国迂腐的用人观念相比,秦国在用人方面就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和道德仁义的束缚了,而是遵从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只要能为我所用,就是人才;相反,不能为我所用,就是蠢才。

想当年,秦穆公五张羊皮换回了奴隶百里奚,因为穆公看好百里奚是人才。后来,百里奚向穆公推荐蹇叔,打动秦穆公的也是蹇叔的才能。百里奚说:“要论才华,我可赶不上我的朋友蹇叔。当年,我曾在齐国漂泊,身处困境,不得不靠讨饭为生,多亏蹇叔收留了我。我想到齐君手下做事,讨口饭吃,又是蹇叔劝阻了我,才使我幸免于齐国的内乱。然后我又到了周。周王子颓喜欢牛,我想借养牛讨个一官半职。可是,正当王子颓要任用我的时候,蹇叔又拦住了我,我才离开周,避免了杀身之祸。后来,我又到虞君手下做事,蹇叔再次劝阻我。我虽然知道虞君不会重用我,但还是贪图富贵,就暂时留了下来。结果撞上了虞君亡国惨祸,倒霉大了。”

通过百里奚的转述,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蹇叔这个人有眼光,善于判断,料事如神。但我们不能说蹇叔是一个忠君爱国、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而百里奚本人,四处投奔,也不过是为了谋生。而最后留在了虞国,也不过是贪图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但秦穆公不管这些,不管你是黑猫、白猫,还是kitty猫,只要能捉得住老鼠,就是好猫。人也一样,不管你是黑人,白人,还是外星人,只要有本事让秦国富强起来,我就大大地欢迎。

这就是秦国的用人政策。人才,在秦国看来,就是工具。当然,百里奚和蹇叔生活在春秋末年,在人品方面还说得过去。可到了战国,就不一样了。大量的像苏秦、张仪这样的人朝秦暮楚,颠三倒四,反复无常,挑拨离间,四处流窜,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商鞅入秦,为了能够得到领导接见,不惜重金贿赂秦孝公身边的腐败官员;在与魏国的战争中,他也不惜用自己和魏公子昂之间的友情作筹码,请君入瓮,虽然最后嬴了战争,但却因为恶劣的人品而被天下人鄙视。

可就是张仪、商鞅这种有才无德的人,在秦国却被奉为上宾,做官做到丞相。

秦国就是这样,只要你有才能,我就给你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给你高官厚禄,让你自我实现,绝对不会让你虎落平川,怀才不遇。当年秦孝公为了重振国威,甚至许下了谁能出奇招振兴秦国就分给他土地的承诺。

东方的很多国家也很重视人才。当时战国有着名的“四公子”,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他们都热衷于“养士”,招纳各种人才,包括各种门客、食客,数量超过千人,规模不可谓不小。而且,他们招纳人才,也注重现实功利,即使鸡鸣狗盗之徒也不肯放过。但是,秦国是以国家的名义招揽人才,优秀人才在秦国,可以直接做政府高官,参与到国家政权当中来。而中原各诸侯国选拔人才,却没有上升为国家的人才政策,仅仅是被压缩在了某个贵族的家里。四公子所奉养的“食客”,顶多是自己的家奴,是以地方领导人的名义招揽的,地位永远不可能超过四公子本人。

这四公子本身也只不过是贵族,他们手底下的人才,永远只是小人物,只能献献计策,出出蛮力,根本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才能来左右国家的政策和导向。他们不是成了看家护院的武士,就是成了谋求私利的智囊。虽然毛遂自荐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信陵君善待侯嬴的故事也被夸为美谈,朱亥锤死晋鄙的故事让人大加褒扬,但也是仅此而已。比起商鞅、张仪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来,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

从另一方面说,四公子奉养食客,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来经营的,为的是壮大自己的势力,而不是让国家富强。正因为这样,司马光就对孟尝君“养士”的行为很愤特。他在《资治通鉴》里说,真正的君子养士,是为国家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能够做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天下。而孟尝君养士,养的都是些江湖大盗、海洋飞贼,不管好坏,都收到门下,本身就是结党营私。所以,司马光说孟尝君是一个“奸雄”。

何况,养士所需要的钱财,本身就是国家的。这么看来,养士不仅沽名钓誉,而且是挖国家的墙脚,拿着公款为自己拉拢关系。四公子其实都是这样,他们背靠大树好乘凉,还落了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如果没有国家为他们买单,他们怎么养士?拿什么来养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