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帝国的野蛮成长
18685800000030

第30章 精神不文明建设(5)

拿自己淫乱的母亲说事,秦始皇是听不进去的。可这个茅焦,却是在拿秦国的霸业说事,秦始皇就不能不犹豫了。在这里,茅焦仍然是在用东方文化的价值观来对他施压,软刀子扎人,逼其就范。秦始皇尽管心里怒气还没有消,很不情愿,但也只能暗暗憋着,强装欢颜地把母亲从雍地迁回了咸阳。在这里,太后赵姬尽管只是秦始皇表现孝心的道具,但他必须去装,去迎合东方文化。因为只有这样,那些有才能的东方人才会来投奔他。

在灭了六国之后,天下一统,秦始皇为了赞颂秦德,于公元前219年东巡郡县,并且封禅泰山。封禅泰山是天子的行为,或者说,只有天子,才有资格封禅泰山。秦始皇这样做,无疑是在向世人昭示,他才是真命天子,他在功业上已经具备了封禅的资格。可是,封禅泰山的仪式,明显又是属于齐鲁文化的一部分,秦始皇和他手下的臣子都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个时候,秦始皇好心好意地请来了七十多名齐鲁的儒生博士,让他们参与祭祀仪式。可博士们却告诉秦始皇,上泰山的时候要用蒲草将车轮子包起来,以免损伤山上的一草一木。然后扫地而祭,形式很简单。

这显然只是上古时代祭祀山神或祭天仪式的缩影,与秦始皇利用封禅来展示他“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期望值相差很远。最后,始皇贬退了儒士,管自己带着文武大臣上泰山封禅去了。

可是,没有了儒生的指导,怎么来祭祀呢?秦始皇傻眼了,最后只能用秦国在雍祭祀天帝的形式祭祀泰山,并下令:祭祀所用的礼仪,不能让外人知晓。在这里,秦始皇在对待东方文化的态度上,又一次出现了矛盾和尴尬:一方面,大秦帝国建立了,日月已经换新天,祭祀的仪式应该自己来决定,用不着别人指手画脚。

更何况,仪式如何,不过是表面文章,只要封禅了,就达到目的了。齐鲁文化再好,齐国和鲁国还不是照样灭亡了吗?这是秦始皇自信乃至自负的地方,也是秦国的功利主义在发挥作用的地方。但另一方面,他命令不能把祭祀礼仪告诉外人,说穿了,还是怕被齐鲁儒生笑话和嘲弄。这里,秦始皇就没有了自信和自负,有的只是自卑的心理。

不巧的是,秦始皇不用儒生,果然鬼使神差地遇到了麻烦。他们在上山的路上遇到了暴风雨,没办法前行,只好在大树下暂时避雨。泰山气候变化异常,遭遇风雨应该并没什么奇怪的。可那些被贬退而不用的儒生们听说了这事,个个幸灾乐祸,冷嘲热讽。到了后来,秦帝国灭亡以后,这些被秦始皇折腾得够呛的儒生又跳了出来,还是借秦始皇封禅泰山路上遇到风雨这件事来口诛笔伐:秦始皇封禅泰山后仅仅过了十二年,大秦帝国就灭亡了。为什么呢?这正是因为大秦帝国的存在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不配享受天命。就连秦始皇上泰山封禅,老天都阻止他前行。没有那个德行,即使去封禅,也不会成功。

从这一点上看,秦国的残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那些挥舞文化大棒的儒生们逼出来的。后来,这些儒生又鼓动秦始皇耗费巨资去海外寻求长生不老的丹药,而秦始皇,我们的千古一帝,却被这些跳梁小丑玩弄于股掌之间。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秦国以及秦始皇本人埋藏在心底深处的那种自卑感,尤其是在文化方面。当这种自卑感到了极限,又会通过一种近乎变态的方式表现出来,那就是极端的自信和自负。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信和自卑往往是相反相成的。自信可能恰恰因为自卑,而自卑又会向自信转变。而所有的这一切,都为后来的焚书坑儒埋下了伏笔。

哥玩的是寂寞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自己关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也包含着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见解。对东方文化而言,前者是“道”,是“内圣”,所关心的是人的信仰和寄托;后者是“术”,是“外王”,指的是政治、法律、权术和谋略,关系到国富民强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秦国在战国时代开始借鉴东方文化,吸收来的其实仅仅是东方的外王之术,有关“道”的那部分内容,并没有被移植到秦国。这和后来的历朝历代都不一样。大秦帝国以后,虽然改朝换代不止,风水轮流转,但在政治体制和国家精神支柱上却是换汤不换药,都是中央集权制度和儒家所把持的官学。可是,我们的秦国,本身并没有文化,又没有在东方借鉴来“内圣之学”,所以,关于老百姓的人文教化,就成了后来大秦帝国文化方面的一个空白。秦始皇焚书坑儒,把借鉴儒学的道路彻底堵死,最后只剩下一个法家思想可以利用。法家思想可以用来管理国家,可以用来培养官吏,也可以用来统治子民,唯独不适合用来教化百姓。结果,大秦帝国只能不让老百姓思考,不让老百姓学习,搞文化沙文主义,靠政策的高压和严刑酷法维持着国家的稳定。

但是,只要是人,就必须有寄托和信仰,不然的话,一颗活蹦乱跳的心就不知道该往哪里搁。人最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能够思考。这是一个哲学上的老话题,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是,人和动物还有一个区别,那就是,人必须要思考。

人不是猪,不可能吃了就睡,睡醒就被人宰。他必须思考,必须学习,在信仰上必须有所寄托。一只动物,如果找不到食物吃,迟早会饿死。人,一旦不让他思想,让他过着像机器一样的生活,他也活不长。对人来说,最苦恼的事情估计就是没有寄托,没有信仰了。

德国着名小说家茨威格曾经写过一篇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主人公B博士由于参与反法西斯活动,被德国纳粹逮捕,并关进了集中营,要求他说出自己的“罪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法西斯对他的迫害不是肉体上的,而是心灵上的。法西斯分子对他从来不打不骂,而是把他囚禁在一个只有几平米的小房间里,让他忍受一种心灵的“虚无”。结果,B博士无法忍受这种意识和思想“虚无”的状态,精神面临崩溃,幸亏他机缘巧合地得到了一本象棋棋谱,自己和自己玩起了象棋,这才转危为安。这个故事看似滑稽,其实揭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没有人能够忍受思想的“虚无”。这里的秦国就是这样,制造了文化沙漠,极力压制老百姓过一种没有信仰、没有寄托的生活。

有人说,秦是因为暴政而亡,老百姓忍无可忍了,最后才揭竿而起的。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秦国对人的戕害,根本不在肉体层面,而是在精神。秦国动不动就抓人去戍边,去修长城,去造宫殿,确实是暴政。但是,我们应该正视这样一个问题:秦国统一天下以后,老百姓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已经大大提高了,最起码比战国时代要进步许多。战国那个时候,不仅农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而且老百姓的生命也被当作是草芥,一点保障都没有。大秦帝国统一了天下,没有了战争,虽然法律比较苛刻,但人的生命毕竟有了保障。这样的生活正是老百姓欢呼雀跃、翘首以待的,没有理由造反,更不会到忍无可忍的地步。

如果说有什么事让他们忍无可忍,那就是他们在心灵的信仰和寄托上出现了可怕的空白,这种空白是他们无法承受的,最后就在沉默中爆发了。与此同时,六国的遗老遗少也总在那儿不断煽风点火,四处造谣,蛊惑民心。后来的大汉帝国就学乖了,尽管内核还是法家思想的“帝王之术”,但在表面上却用儒学来装点。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让老百姓按照儒家的那一套方法安置心灵,结果就天下大吉了。

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让人再去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和政策的高压。汉武帝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诱惑。结果,秦始皇失败了,汉武帝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