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经济地理
18686700000018

第18章 农业物流地理(10)

大牲畜中,牛多分布于豫、川、鲁、冀、滇。20世纪90年代以来,奶牛饲养大增,至2005年达1216万头,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新疆、陕西、山东、河北;马主要分布于新疆、四川、云南、贵州、内蒙古、吉林;驴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河北;牦牛是藏民聚居区所特有的大牲畜,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骆驼有“沙漠之舟”之称,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其中地处内蒙古西北部的阿拉善有“骆驼之乡”的称号,近来因生态环境恶化,骆驼数量锐减。

根据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历史和经济条件等地区差异以及各地畜牧业生产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畜牧业生产类型区:

1.牧区牧业区

在草原和荒漠地区,以放牧为主的畜牧业称牧区畜牧业。家畜主要是草食动物。目前,牧区经营管理粗放,农牧结合不密切,饲草供应季节性波动大,易受灾害性天气的威胁,家畜生产力低而不均衡。中国的牧区位于北部和西部边疆,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省、自治区,共有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50%以上,牧畜头数占全国牲畜总头数的22%。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天然草场;重点进行草原建设和其他建设,如开发水源,贮草备料,改善牧业生产条件;调整畜群结构,发展季节性生产,如羔羊当年屠宰,肉牛早期育肥屠宰,扬夏饱秋肥之长,避冬瘦春乏之短;农林牧结合发展;采取适用技术,加速技术改造等。

牧业布局因过牧与草原生态灾难而改变。大兴安岭东麓-辽河下游-阴山-鄂尔多斯东缘-祁连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个别平原灌区和绿洲除外),土地面积占全国52%,我国辽阔的天然草场大多分布于此,区内畜牧业生产规模及其布局曾较为合理,但后来既发展粮食生产,又使牲畜超载过牧,草畜矛盾加剧,造成草原退化、沙化。

从地理特征来看,我国草原几乎都是干旱草原,产草量较低,不宜放牧采食量大的牲畜或采食中破坏草原的牲畜(如山羊),对细毛羊产业的发展也不宜过量。同时,冬季长且寒冷,易发黑灾、白灾。

20世纪50-90年代,因放牧牛、牦牛、羊等的数量剧增,使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地经历长期发育生长形成的草原,植被受到破坏,90%的可利用草原受损,使我国成为世界草原退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草原生态“局部治理、总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造成大面积退化、减少的原因,除气候因素外,主要是因为不合理开发利用:①超载过牧。牧区草原平均超载36%,使牧草生产力和覆盖度下降。②滥垦。累计开垦草原1930万公顷,1/2已经沙化。③滥采乱挖药用与经济植物。仅内蒙古草原就破坏草原1267万公顷;青藏高原对虫草疯狂的商业采集,也造成灾难后果。④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也使草原退化。

西部有些草场,经历长期过牧,丰茂的牧草凋零时,有毒的植物增多,警示草场已退化,预示生态衰变,并表示自然界对人类掠夺式开发的报复。

由于上述原因,我国牧业生产地域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牧业布局因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和畜牧小区建设而改变。有些牧业基地向农区特别是城郊地带转移,而传统的牧区成为休养生息、生态建设与保护以及适度发展特色牧业的重点区域。

2.农区牧业区

农区以舍饲为主的畜牧业称农区畜牧业。农区畜牧业的特点是:①以耗粮型畜牧业为主。家畜种类主要是消耗粮食较多的猪、家禽、役畜和山羊等,饲料来源是农产品、饲料粮、秸秆和野草、野菜等,并利用山坡和零星草地放牧。②兼用型畜牧业比较发达,如乳役兼用或肉役兼用的养牛业、养马业和养驴业等。③以舍饲为主。除了在农作物收获后进行短期茬地放牧外,其余时间均在畜舍内进行人工饲养。④饲料费用占的比重比较高,一般占畜牧费的65%以上。农区畜牧业能充分实现农牧结合,经营管理较为细致,生产水平较高,经营方式主要是农家副业,还有国营牧场和畜牧专业户。

农区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一般处于从属地位,但在全国畜牧业生产中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牲畜总头数约占全国80%。

农区牧业区提供肉食占全国90%以上,是全国以生猪、家禽为主要特色的畜牧业生产区,是大批提供肉猪、家禽肉、禽蛋以及猪鬃、肠衣、禽类、绒毛等的生产基地。

3.农、牧交错的牧业区

农、牧交错的牧业区还地处农业区和纯牧区的接壤地带。这一地区的畜禽品种多,一般以畜栏饲养为主,畜种构成甚为复杂。

4.城郊牧业生产类型区

这类牧区位于各城镇郊区和工矿区周围,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因城市、工矿区居民的肉、蛋、奶消费量不断增加,使城郊畜牧业形成规模经济,其中许多大、中城市相继建成现代化的肉、蛋、奶生产基地,从生产布局与经营管理上均体现出现代牧业发展态势。

城郊牧业生产类型区占地小,对生态环境损害减少,劳动生产率高,但对局部地区环境仍有污染。

3.4.3 重点建设的牧业基地

至20世纪末,我国牧业发展已形成生猪、蛋鸡两个相对成熟的产业,肉鸡、牛羊肉生产也有较大发展,只有奶业仍属弱势产业。在21世纪,我国加快发展牛羊肉、禽肉生产,突出发展奶业、羊毛产业,并加强各自的基地建设。预计到2010年,肉类产量为8600万吨、蛋类3000万吨。

至2005年,中国内地奶类产量2865万吨,超过阿根廷,次于欧盟、印度、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5位。但人均奶类消费量21.9千克/年,仍然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欧盟243千克、印度73千克、日本72千克),仍需进口乳制品。至2010年,中国内地奶类产量将达4200万吨。

1.三大牛奶优势产区

目前我国奶业正处于加快发展阶段。制约奶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良种奶牛数量不足,单产水平低,饲养规模小,奶业布局分散,质量监控体系建没滞后。对此,加强奶牛繁殖,扩大奶牛饲养规模,发展小区养殖,主攻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安全水平。经规划正在建立三个牛奶优势产区:①东北优势产区,含黑龙江、内蒙古2个省、自治区的12个地市(盟)37个县(市、旗);②华北优势产区,含河北、山西2省10地市29个县(区);③京津沪优势产区,含3市的13个郊区县和25个农场。

近年来,在我国北纬45°及附近地带(松嫩平原、完达山麓、三江平原等)乳业经济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乳业经济带,包含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冷藏、流通等企业。

对世界乳业来说,北纬45°线是国际着名的优质奶牛带,乳业发达国家的许多乳制品工业区多集中布置于这条纬度地带上,黑龙江乳业地带亦包括在其中。

2.建设6个肉牛、肉羊优势产区

至2002年,我国是仅次于美国、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产国和第一大羊肉生产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肉牛、肉羊饲养水平不高。为此,我国正在重点建设6个肉牛、肉羊优势产区:①中原肉牛优势产区,含豫、鲁、冀、皖4省7地市38个县(市);②东北肉牛优势产区,含辽、吉、黑、内蒙4省区7地市24个县(市、旗);③中原肉羊优势产区,含豫、鲁、冀、苏、皖5省6地市20个县(市);④内蒙古中东部及河北北部肉羊优势区,含2个地市10个县(市);⑤西北肉羊优势区,含宁、甘、青、新4省区5个地市(州)15个县(市);⑥西南肉羊优势区,含川、渝、滇、黔、桂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个地市16个县(市)。

3.综合性牧业基地

要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利弊、畜牧业的历史基础,建设综合性牧业基地:①大兴安岭两侧草甸草原地区肉牛、奶牛、细毛羊生产基地;②新疆细毛羊、肉用牛羊、役用马生产基地,其中在伊犁州、博尔塔拉州、昌吉州、巴音郭楞州、塔城地区、阿克苏地区将建成全国最大的细毛羊生产基地;③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牛羊肉、乳、毛生产基地;④华北、西北农牧交错地区牛羊肉、毛生产基地;⑤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及鲁、豫地区猪、禽为主的肉蛋生产基地。

4.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

针对长期以来的过牧、草原退化等问题,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青藏高原东部江河草原等严重退化的草原,安排近千万公顷退牧还草,并实行重点集中治理。此外,在全国退耕还林的1500万公顷土地中,也有一些涉及牧业地区。

3.5 渔业物流经济地理

3.5.1 发展渔业的意义

渔业是指捕捞和养殖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海藻类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渔业可为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提供食品和工业原料。渔业是开发和利用水域,采集捕捞与人工养殖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广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渔业按水域可分为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按生产特性分为养殖业和捕捞业。广义的渔业还包括:①直接渔业生产前部门,包括渔船、渔具、渔用仪器、渔用机械及其他渔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部门;②直接渔业后部门,包括水产品的贮藏、加工、运输和销售等部门。

渔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以各种水域为基地,以具有再生性的水产经济动植物资源为对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初级产品具鲜活、易变腐和商品性的特点。渔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渔业能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其提供的蛋白质量为世界蛋白质总消费量的6%,动物性蛋白质消费量的24%,还可以为农业提供优质肥料,为畜牧业提供精饲料,为食品、医药、化工工业提供重要原料。中国有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有辽阔的大陆架和滩涂,有20万平方公里的淡水水域,有10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动植物,这为发展渔业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广阔前景。

3.5.2 我国渔业发展概况

我国水产品的产量在1936年曾达到150万吨,至1949年下降到45万吨。此后,渔业发展较稳定,但20世纪60-80年代,由于政策失误,水产品总量增长缓慢,少数年份甚至倒退,出现“负增长”。1982年起,渔业政策调整取得成效,我国渔业生产出现增长稳定、增产幅度较大的局面。水产品总量继1988年逾1000万吨、1994年逾2000万吨之后,2005年达5106万吨,占世界水产品总量1/3,超过日本、俄罗斯,连续18年居世界首位。同时,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渔业产量虽大,但加工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废弃物利用率低,传统技术落后;而且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恶化,渔业结构调整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也影响到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际渔业贸易一体化、自由化的新趋势,21世纪初起,我国将按照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建设一批从种苗培育到养殖、加工等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对虾、罗非鱼、鳗鱼等品种的种苗、养殖、加工一体化的出口基地。

养殖渔业产量在渔业中的比重,由1985年时的44%提高到2005年的66%;沿海捕捞渔业比重则大幅度下降。外海和远洋渔业从无到有,产量增长快。另外,渔业总产值在大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也已由1979年的1.4%、1985年的3.5%提高到2005年的10.2%以上。在一些地方,渔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