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经济地理
18686700000064

第64章 物流分区地理(8)

海南岛风景秀丽,四季宜人,是我国最迷人的热带风光旅游胜地。海南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海岸带景观。海南岛的海岸线长达1500多公里,海水清澈,沙白如絮,一年中多数时候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在东海岸线上,一种特殊的热带海涂森林景观——红树林和一种热带特有的海岸地貌景观——珊瑚礁,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②山岳、热带原始森林。海南的山岳最具有特色的是密布热带原始森林,有乐东县尖峰岭、昌江县霸王岭、陵水县吊罗山和琼中县五指山四个热带原始森林区,其中以尖峰岭最为典型。③珍禽异兽。海南已建立若干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驯养场,有昌江县霸王岭黑冠长臂猿保护区、东方县大田坡鹿保护区、万宁县大洲岛(金丝燕)保护区、陵水县南湾半岛猕猴保护区、屯昌县养鹿场等,旅游者可以进入保护区观赏。④大河、瀑布、水库风光。海南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河流。⑤火山、溶洞、温泉。历史上的火山喷发,在海南岛留下了许多死火山口。⑥古迹名胜。海南有五公祠、苏公祠、琼台书院、丘浚(明代名臣)之墓、海瑞(明朝大清官)之墓、汉马伏波井、崖州古城、韦氏祠堂、文昌阁等。⑦革命纪念地。海南有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嘉积镇红色娘子军纪念塑像、金牛岭烈士陵园、白沙起义纪念馆等,还有宋庆龄故居及陈列馆等。⑧民族风情。海南是我国唯一的黎族聚居区。黎族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情,有独特的旅游观光价值。⑨热带作物及田园风光。海南岛上种植大量的热带作物,极大地丰富了自然景现。

8.5.2 南部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经济

1.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广东已由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缓慢的边陲省份,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生产力水平较高、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35696.4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1%。广东的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发电量、邮电业务总量等多项经济指标均居全国首位,不少指标值已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日趋合理。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9.2∶46.5∶44.3,演变为2008年的6.3∶49.5∶44.2。

第三产业总量已向第二产业总量逼近,标志着广东经济正向现代化迈进。目前,广东省已培育出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医药、森工造纸和汽车九大支柱产业。这九大支柱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广东经济的支撑作用非常明显。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福建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展还很迟缓,福建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低谷区”。1982年,社会总产值仅占全国2.1%,人均国民收入611元,为全国平均国民收入的94%,在沿海省市中,上述各项指标均居末位。但福建省具有自己的特色。

它是全国林业基地之一,林业产值占全国5.3%,居全国第4位;它也是全国主要渔区,产值占全国8.7%,居全国第5位;福建还是全国主要糖料、茶叶生产基地,糖料产量居全国第3位,茶叶产量占全国的9.2%,是全国唯一的乌龙茶产区;烤烟质量居全国前列。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福建经济发展进入重要的转折时期,工业迅速发展,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地位不断上升。1998年,福建省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人均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进入21世纪,福建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5年,福建全省生产总值6560.07亿元,增长1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44.73亿元,增长23.5%;外贸进出口总额544.31亿美元,增长14.5%;财政总收入786.83亿元,同比增长20.1%。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第一产业得到加强,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发展加快。三次产业比例由2004年的13.7∶48.1∶38.2调整为2005年的12.6∶49.2∶38.2。全省农业生产仍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三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机械、化工工业拉动作用增强,成为福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力。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全省重点培育的60个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传统优势与特色产业集群,对工业发展产生显着的带动作用。全省轻重工业增速不断缩小,重工业主导地位增强,表明福建已进入重工业快速增长阶段。

海南省自1988年办特区以来,经济的急剧变化及持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8年到1994年,是经济迅猛增长时期。第二阶段,从1995年到1997年,是经济连续三年低速运行的困难时期。第三阶段,从1998年到2002年,是经济缓慢回升、稳定增长时期,这一期间,海南集中力量处置积压房地产,化解金融风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省GDP增长率从1998年的8.3%缓慢地升到2002年的9.3%。1998年,海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制定和实施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坚持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发展工业,把工业发展和环境治理有效统一起来。2003年,海南又提出“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新兴工业、热带农业、滨海旅游业三足鼎立的布局以及以海口为中心的琼北经济区、以三亚为中心的琼南热带旅游区、以东线为主轴的东部沿海经济带、以中部山区为中心的生态区和西部工业走廊协调发展的布局基本形成。海南重点培育和发展石油化学工业、汽车摩托车工业、医药制造业、纺织工业、食品饮料工业等。经历三个阶段之后,全省经济增长从2003年开始,进入了新的增长平台,2003年全省GDP增长10.5%,这是自1995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2004年和2005年增速为10.4%和10.1%,2005年GDP达到903,60亿元。第二产业开始成为牵引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连续两年提高,全省三次产业比例由2002年的36.64∶23.38∶39.98调整到2005年的33.33∶25.33∶41.34。

2.交通运输状况

南部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已经逐渐形成了由区内、区际和海外交通组成的交通运输骨架,基本形成了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相结合的综合运输网。

至2005年底,广东铁路营业里程达1923.8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5337公里,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3596公里,港口码头泊位292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91个。全省基本形成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为主枢纽港,惠州、江门、东莞、佛山等港为重要港口及一般中小港口的分层次布局。广东省航空运输业发展迅速,现有民航航线300余条。

福建省共有生产性泊位48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58个,年通过能力1.03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能力420万标箱。现已开辟36条国际班轮航线,与世界70多个港口有货运往来。福州、厦门港与高雄港开通海上直航,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开展直接往来。全省铁路里程数1565公里,公路通车里程56202公里,省会福州至各区市都通高速公路,已形成“四小时交通经济圈”。全省拥有福州长乐、厦门高崎、泉州晋江、武夷山、连城冠豸山五个机场和厦门航空公司,开辟有近百条国内、国际航线。

海南是岛省,四周环海,海运是本省交通的重点。全省68个天然港湾,已开辟港口24个,其中以海口、三亚、八所、洋浦四个港口为最大。海口和三亚两港口已开辟对外贸易航线69条,和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有航运业务往来。海南省的航空事业发展最快,北部的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已建成并通航,南边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已于1994年7月1日正式通航,与39个国内外大中城市通航。海南岛陆上交通以公路为主,公路总里程为19476.6公里,已基本建成以环岛高速公路为骨干的“三纵四横”公路网。粤海铁路通道已于2003年正式开通。海口至广州的旅客列车已正式运行,并与全国铁路网并网。

3.对外开放状况

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广东充分利用毗邻港澳地区、海外华侨众多等地缘、人缘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2008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6832.6亿美元,同比增长7.8%。2008年,广东实际吸收外资金额达191.7亿美元,同比增长11.9%,位居全国第一。至此,广东累计实际吸收外资达2136.6亿美元,占全国的1/4,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继续优化。2004年,广东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1.3亿美元、77.29亿美元和21.52亿美元,制造业投资继续大幅增长,服务业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比上年增加503宗。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

进入“十一五”期间,福建作为海峡两岸经济区的主体,及其在东南沿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地位,日益成为全局中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充分肯定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希望福建抓住中央继续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海南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对内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海南省委制订“大特区与大都市互动合作计划”,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签订了“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在香港成功举办“海洽会”,引进了一批重大项目,全方位宣传推介了海南,增加了投资者对海南经济发展的信心。海南扎实开展航权开放试点工作,颁布《海南省关于开放部分航权若干政策的规定》,开辟和恢复了23条国际、地区航线,全年出入境旅客人数增长49.1%。加快了美兰机场、凤凰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进度,马村港、新港口岸对外开放已通过国家验收。海南外事侨务、对台、海关、边防、海事、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取得新成绩。海南对外开放正进入一个新阶段。

8.5.3 南部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物流

1.广东物流

广东省针对制造业比较发达、流通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流通业发展,增强大流通对大生产的支撑作用。2001年,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及其7个配套文件,确定把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中高级批发市场作为流通业改革与发展的三大重点。

(1)物流业发展现状

①物流企业多样化。物流企业服务呈现多样化,产生了一些具有一定实力和知名度的本土物流企业。一批传统物流企业正在不断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全省已建成综合物流企业上千家,已拥有像宝供、中海国际、招商局物流、腾俊、中外运广东公司、九川等有一定规模的综合物流企业。这些物流企业在服务功能、服务手段、服务水平上比传统物流企业有较大提高。同时,国外物流企业也已开始抢滩广东物流市场,不少国外企业认为广东物流也比其他产业更具潜力。例如,世界物流巨头——新加坡港务集团与广州港合作成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使广州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两倍多;日本知名物流企业东京镔兼公司也在珠海设立公司,从事工业零部件的生产、加工、检验及相关技术咨询、商品展示、仓储及贸易;一些大型跨国速递公司也在考虑将其设于中国香港的亚洲运营中心迁至广东;许多外商企业也纷纷来粤设厂。

②物流领域内的信息技术开发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采用先进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是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物流服务水平行之有效的手段。深圳的招商迪辰系统有限公司研制的国内首个“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综合服务系统”,是国内技术最先进、应用最成熟的物流服务系统。其他各种物流服务软件系统,包括物流中心管理、货运、配送、仓储、商场超市管理、码头综合作业、集装箱拼拆箱、电话服务、电子商务数据交互系统也在研制开发中。这些软件系统还为国外大型企业提供服务。此外,相关的物流设备也开始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如深圳海关采用了“联网监管”模式,将多家企业统一为一个管理对象,全封闭电子管理,远程监控,大大提高通关速度,为降低物流成本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