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学历史思教育——教育的反思与历史的回响
18687600000013

第13章 知行合一(2)

记得1988年9月出差,我第一次到北京。遇到秋季书市,里面很多书都十分便宜。买了一套五本的《资本论》、三本的《西游记》等,带到长春、哈尔滨,再带到苏州。20世纪杰出的书法家、书学家、书法教育家祝嘉说过,能仔细地读一下《资本论》等,也可使心胸开阔,眼界放大,必大有好处。他有一次谈到一位很有影响的学者、书法家的作品时说,笔力当然重要,即所谓的力透纸背,但精神要浮于纸上,否则就没有生气。这是极为辩证的观点,也是很高的要求,同时具备浑厚的笔墨、生动的情致和丰富的意象的作品是颇为少见的。

不仅如此。《资本论》既是经济学着作也是哲学经典,它能让人感受到逻辑之严密、分析之严谨,体会到人类历史上的思想丰碑、理论山巅是如何的情状。这也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经历。因此,既然读书,一定不能专捡“快餐”。“大餐”尽管费时间,但是味道不一样。

五柳先生讲“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可能是包括我在内的通病。但另一方面,也不要成为“两脚书橱”。

传记是非常合适的阅读材料,它不仅可让我们阅读者回顾人类俊杰的成长追求、心路历程,或伟大人格,或旷达心胸,或卓越功勋,或渊博知识;而且可以体会历史事件的惊心动魄、外繁内约,以至文明进程的柳暗花明、山重水复。那里有激动与坦然,欢愉与宁静,或自负、狂傲,或出世、淡定。无论如何,会有你的悲欢、感触,以至反省、激动。至少,可以充实心灵、启发思维。

毛泽东有句:“踏遍青山人未老。”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登华山、经嵩山后,我已游了多半中国名山,也几乎走过中国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但未曾写过什么。人太难超越自我。由于江西三清山山色清郁、风景灵秀,略有所感而后录之,也算是知行合一的一种尝试。

在南清园,见树根环抱一石而又无泥的情景,恰如郑燮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实地见到了名贵树种红豆杉,想起“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只是不在春天。导游未安排上最高峰“玉京峰”,自行结伴上了,但无林则徐“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涤荡尘胸的博大之感,不够高,不够险。三清宫坐落于山中盆地,因周围建筑毁于火中,不对外开放,只能远瞰。古人在道途不便的山里选择地方,实属不易;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选址的经验(所谓“风水”),并非全无道理,比如阳光、风向、湿度、视野、植被等因素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总结的。

冰心讲,如果让她选择坠崖或跳海,她愿意选择跳海。

水似乎更有活力、更富生机。所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但三清山云水不多,与黄山比,还是要逊色一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完善个人、服务社会的同时,可享受更好的人生。诚然,读书后要记得要旨,以至潜移默化,并能指导实践。“书不必多看,要知其约。多看而不知其约,书肆耳。”然多看而能知约,岂不更好!

5.3 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

我国的高等学校在为社会培养大量学生的同时,因为其自身定位、教育理念、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偏差和影响,出现了诸多问题。教育部甚至成了百姓舆论最为不满的机构之一。

有人说是因为急功近利,但若大环境如此,一个部门如何能幸免?有人说是因为受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过多,实际上这么多年来,能偏离的已偏离,况且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本身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最好的办法是在认识和思考问题的前提下积极改革和探索。这些年来,我们的高等学校极为关注排名,这是一种被扭曲的价值观。比如在上海,复旦、交大、同济排在前面;就全国学校而言,更有清华、北大、浙大数一数二,而清华、北大、浙大尚不能算是世界范围内一流的。其他学校不该被排名“牵着鼻子走”,而应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有好的学生毕业,有好的科研成果,学校名声自然会好。

学校培养的学生不符合社会要求,就要另谋途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八九年来,成绩不少,问题还是不少,因此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更为有效的办学理念和培养体系。张尧学院士有一次在回答软件学院办得如何时说,软件学院是要创新地培养人才,不在于培养创新人才。就软件学院的办学初衷而言,确实如此。决策部门在分析和寻找落后的原因,学术界在研究更多的新方法,而工业界在开发产品的同时警示我们:问题仍然是“进度延误”、“费用超支”、“质量低下”,等等。而大学里的“软件工程”等课程,普遍存在教条倾向和纸上谈兵的现象。大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几乎都不了解企业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培养的软件工作者不懂得以规范化的方式开发较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华东师大软件学院按照“办学专业化、运作市场化、后勤社会化”的要求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软件工程师。例如通过借鉴国外软件人才培养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需求,造就与国际接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软件专门人才,注重其有良好的软件过程观念、软件开发能力,并具备基本的软件项目管理知识。具体规格可包括:

具备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愿为社会作贡献,遵纪守法;掌握以软件工程和软件过程为主线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基本观念和工具环境,有较扎实的软件开发技能;有国际视野,了解软件发展动态,能独立进行文献检索,至少熟悉一门外国语,能阅读专业外文书刊;注重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身心健康。

19世纪,约翰斯·霍普金斯就指出,应使医院成为大学医学院的一部分。软件人才的培养可以借鉴这样的思路。

在此背景下,应该坚持市场与开发的一体,研究与产品的结合,并与企业互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我们形成了“贯通知识、强化能力、重视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

5.3.1 贯通知识

我们的学生,由于担负着毕业后尽快成为合格工程师的使命,除了平时很多课程都有实践要求外,在接触实际项目、延长实践时间方面有各种机会。然而实际上,各个教学环节间缺乏真正的有机联系和协调安排。

例如,“软件需求”、“软件分析与设计”、“软件测试”、“软件质量保证”、“软件维护”、“软件过程”、“软件项目管理”等软件工程核心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由于每门课的老师都讲孤立的小例子,缺乏在各个过程一以贯之的实际案例,项目实践与教学内容衔接不好。同时,实践环节孤立,科研资助、企业实习、兴趣项目、毕业设计等工作之间缺统筹安排。于是,我提出了学生科研实践“一体化”的目标:

学生参与贯穿关键软件过程课程的面向实际的案例;从开始进入实践环节到毕业,学生在锻炼开发能力的前提下,做的工作要有持续安排;前后年级学生间有开发工作的继承与积累;课堂教学、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有机结合,学生实践与学院科研形成有机联系。

“一体化”思想的实施,使学生有机会体验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而不仅是程序设计。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在某一方面有较多、而不是零碎的经验积累,而学校获得教学实践内容、项目开发方面的积累。

5.3.2 强化能力

“一体化”思想是贯通知识理念的初步尝试。实际上,教学不仅要关心课程同课程的联系,教师应在授课中设法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从历史到现实的发展脉络、新思想和新知识的形成原因和过程等。此外,还要进一步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

学生的能力好坏直接与他们能否很好地胜任未来的工作相关。毕业班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后,依然有不同程度的动手能力弱、实际训练少、工程观念薄等问题。所以,在吸收知识或收集、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基础上,必须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工程开发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系统分析能力的加强,并注意引导他们主动了解问题、积极面对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关注生活,提出有新意的构思。

5.3.3 重视素质

我们强调既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又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倡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包括人物传记、发明创造、艰苦创业等内容,了解别人的思想来源和心路历程。这是与知识、能力互相关联的方面。还要让同学们了解多学科渗透、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具体内容,并进一步开阔眼界,培养兴趣,给同学们未来的创新工作的开展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