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背负了12个十字架,愿意承担没有管理周全的瑕疵。”“过去这40几天来都没有睡好,全心忙。”郭台铭谈员工跳楼事件时沉痛地说。
2009年,员工孙丹勇跳楼自杀后,郭台铭也说:“人家是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家里培养个大学生很不容易,集团要尽全力做好死者家属抚恤工作,从优处理善后事宜。”
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引发社会对新一代员工的关怀、关爱、培养、心理指导等问题的广泛关注。企业管理必须调整,以适应新生代员工新的特点和特质。
不做一捏就破外表光鲜的草莓人
2009年5月12日,四川地震一周年,一位肌肉萎缩病患者张云成从网上看到地震幸存者自杀和一些大学生自杀的报道,写了一篇名为《告轻生同胞书》的博文,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劝告所有的轻生者爱惜生命。
2007年9月,郭台铭去杭州参加阿里巴巴的网商大会。坐在台上接受采访时,偶尔一眼看下去,看到一对兄弟在专心致志地听讲,眼睛炯炯有神,但看到他们坐在轮椅上不能站立时,被深深地震撼了。郭台铭立即交代人用不伤害自尊的方式尽量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郭台铭也专门安排与兄弟两人见面交谈。同时身患严重肌肉萎缩症,一个只剩下头能勉强移动,一个只有一根手指可以活动,但是他们“身残志坚”,挣扎着过着正常人的生活,写书、画画、开网店,还能推己及人地帮助其他弱势者。郭台铭说:“他们的生命就好像风中的蜡烛,随时都有可能被吹灭。可是,他们的生命之火非但没被吹灭,而且还燃烧得越来越旺。”
两兄弟之一的张云成写了一本书《假如我能行走三天》,郭台铭协助在台湾顺利出版,并亲自写序《给生命的勇士》,其中写道:“人的生命如风中之絮,来去倏忽。但真正的勇士,总能留下令人感动的生命足迹。人们在自己的一生中,免不了生离死别、命运困厄等各类打击,唯上帝造人,是在为人间创造生命奇迹,任何人均没有放弃自己、放弃生活的理由。残障人士如张云成君,坚持拥抱生活,相信健康的人们在为之感叹之余,更应珍惜命运的盛赐。”
2009年6月,张云成兄弟获台湾周大观文教基金会“全球热爱生命奖章”,在上台领奖前一天,他们写信给郭台铭,希望见一面。郭台铭当晚赶到宾馆与二人相见,并称二人是“心灵导师”。
2009年7月底,郭台铭将张云成兄弟请到富士康与员工进行交流。郭台铭现场对员工们说:“许多东西,只有失去后才会感觉曾经拥有的珍贵。云成兄弟是我生命中的一盏‘明灯’,他们让我知道,人是可以在困难中磨砺出来的,遇到困难时更要昂起头来,继续前进。在他们面前,我感觉很幸福,个人虽然取得了一点成就,但我觉得这是上天给我的眷顾和厚赠,与他们拥有的巨大精神财富相比,我感到自己很渺小,很脆弱,甚至微不足道。与云成兄弟相比,在座的同仁不知要幸福多少倍。因为大家至少可以拿起碗来吃饭,接受正常的教育,快乐地工作……不用每天受到病痛的折磨。但许多同仁就像温室里面的花朵,经不起雨打风吹,或者像外表光鲜的草莓一样一捏就破。我真诚希望集团全体同仁每人至少聆听一次他们的演讲,认真学习他们热爱生命、永不放弃的精神。”
心灵之约
郭台铭称张云成兄弟为“心灵导师”,在请他们到集团演讲与员工对话之后,富士康的“心灵之约”专案也随即运行。
由心理问题带来的不良状况,如人际关系不畅、社会角色冲突严重、离职率高、事故发生频繁、工作满意度下降、悲观厌世等,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和深思。富士康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不能将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等闲视之,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是企业的重要责任。
“心灵之约”共分8大板块:
心灵驿站:以主持人访谈为节目主要形式,内容涉及减压、情感交流、人生励志,还包括心理情感专家访谈等。每周一期。
心灵家园:多媒体中心通过电视短片对员工最关心的情感、职场问题进行解惑。短片以现实案例为原型,由多媒体中心自编自导自演,并邀请心理专家点评。
心灵视窗:利用集团刊物《鸿桥》和园区内的宣传栏,进行心理健康的宣导。心灵物语:针对最易发生心理疾病的从事产线现场管理和生产的群体以及新入职的群体,进行课程培训和专家讲座。
心灵网站:网站涉及“亲情”、“爱情”、“婚姻”、“工作”等9个主题,涵盖员工生活的所有领域。在这个平台上,员工可以倾诉、求助,也可以帮助他人。
心灵空窗:在条件成熟的员工休息区或宿舍区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或身心放松室,为员工缓解压力,抚慰心灵。2009年,有3个心理咨询室创建完成。
心灵热线:2004年,人资总处员工关系部就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15001”;在此基础上,工会也开通了一条情感热线“80008”。
心灵港湾:各事业群人力资源部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员工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求助、沟通、辅导、疏导、送诊等进行综合处理,组织有利于员工身、心、灵健康的主题活动。
“心灵之约”运行之后,发现了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般员工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认知很淡,相当一部分主管对员工的心理问题重视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导致“小病不治酿成大病”;二是集团专门从事心理健康职业的人员太少,只有5个人,专业技能面临较大挑战;三是师资不够,由于培训对象层级不同,需分级分类,培训师甄选困难,且费用较高。
理想、品德、自信
郭台铭经常与员工对话或发表演讲,强调得最多的是理想、品德和自信。
2006年,郭台铭被聘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有50位委员,郭台铭是台湾地区唯一的代表。2007年10月,顾问委员会开会,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先生宴请委员。
宴会之前举行了一个小时的座谈。当时,前索尼董事长出井伸之和郭台铭坐在一起,他问了朱镕基先生一个问题:12年后,也就是到2020年,中国将占全球GDP的16%,中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约为1/5,所以中国经济还没达到全球平均水平,中国经济还是弱势经济。但是不管怎么弱势,中国经济的份额占全世界的1/6左右,那么这占全世界1/6的经济,将会由谁来掌管?朱镕基回答说,请你们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就是借你们之力培养将来掌管中国经济的人。
那天座谈和吃饭,郭台铭旁边还坐着一位十七八岁的女孩,她告诉郭台铭,她们班上有6位同学是中国各地2007年的高考状元。郭台铭问她中国每年有多少个状元。她说,全中国每年的状元只有60多个。过去文科状元都去北京大学,理科状元都去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有了经济管理学院以后,招收的状元数量超过了北京大学。
郭台铭对公司员工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钱颖一院长曾邀请我去演讲,我没有答应,我更愿意来为大家演讲。你们虽然不是高考状元,但你们都是科技之才,你们有信心、有决心要做到世界第一,你们未来也有可能成为掌管中国经济的将相之才。前面几排有很多的年轻人,后面坐着更多更年轻的。我要加速地交棒,让年轻人接受磨炼,我要站在后面下指导棋,帮助定策略,看看你们有没有走歪了,我会给经营发展提一些建议。”
有一次,大陆员工白红霞向郭台铭提问:“大陆有很多人才,董事长您怎么说没有发现呢?”郭台铭回答道:“事实上我所说的没有发现,是说公司里很多大陆员工技能和知识脱节,经验与公司发展所需不够。他们在公司还需更多历练、学习才能成为鸿海公司的人才。”
那么究竟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够上“人才”称谓呢?郭台铭认为第一点是品德。“衡量一个产品的好坏,在于它是否能满足客户的要求,这就是产品的品质。那么评价一个人是否是‘人才’,对用人公司来讲,也就是看他对公司的适用性。作为一名员工首先必须对他所服务的公司抱有一份很高的忠诚度及良好的品德与操守,他也必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家,员工只有拥有这种想法,才会愿意长久干下去。但是一名优秀的员工,除了忠诚、努力之外最重要的还要具备一个好的人品操守,这是人的‘根性’。一个人的根性没有修炼好,就难以自我约束、自我克制,会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走向歧途。所以为人处世,一定要具备一份清廉、端正的品德操守,公司才会对你信任并委以重任。我相信如果每位员工都有一颗为‘家’贡献和努力之心,对公司忠心耿耿,那又何愁公司不能成长、壮大?因此,我认为鸿海公司的人才第一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操守——‘方而不割、廉而不划、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团结共荣、守法知礼’,最重要的是做人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郭台铭对员工说:“自信的人才有舞台。”中国有句话叫“心胸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自信的人才有舞台,舞台不在外面,在自己的心里。因此,一定要拥有开放的心胸,要具备面对困难、接受挫折、挑战失败的勇气。
责任和历练
2003年7月,训勉新干班学员,郭台铭将九字箴言送给年轻人:“责任心、上进心、企图心”。
这是联想集团柳传志说的话。他认为,企业看员工,新进的同仁要看他的责任心,中级的主管要看他的上进心,高级主管要看他的企图心。看到别人的好处,不要去嫉妒他。他做得比你好,就把他的长处学过来。
郭台铭说,“柳传志的九字箴言,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责任心’三字。没有责任心,做一名基层员工都倍感吃力,更不要奢想成为一名主管或经营者。最近集团的重要策略客户交代给我们一个合作任务,工作同仁都是工作到晚上24点,我到晚上24点还要去查生产线,为什么?客人交给我的任务,这是我的责任。赚钱不赚钱是其次,我有责任帮他把事情做好。责任心,能帮助一个人正确地走上他人生的第一步。当然,有责任心,在富士康并不一定会成功,因为影响成功的因素太多。但是如果没有责任心,我保证,你在富士康一定不会成功!”
不久前,在与员工的一次座谈会上,一名专科毕业生反映说,公司里专科生和本科毕业生的工资待遇差别太大。郭台铭说,学历和学位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也不是选择一份职业,而是选择一个环境。过去山西票号招学徒,除了管吃住,三年没有薪水。大学生初入社会切勿这山望着那山高,要花更多时间思考怎样去学本事。我也没有很高的学位,没有上过大学,英语是在美国跟人学的,我每天都在看书学习新知。年轻人可塑性强,要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工作第一年不要太计较待遇,一年之后,你学会了本事,就找你们的主管,反映待遇不合理问题,告诉他你能做什么。富士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利润分享员工”的企业文化绝对不会改变。
1995年,郭台铭就强调,才智需要自己下心力去历练。他指出员工在专业领域里历练的方向有:第一,发掘问题的能力;第二,深入了解的能力;第三,确实的掌握;第四,解决困难的能力;第五,具备突破的能力。
“术业有专攻”,一个人想在一生里去全面掌握一家公司所有的技术,那是不现实的想法,所有层级的人,从普工到高管,都做不到。但是因为层级不同,考虑的因素就不一样,用心去思考的层面自然不一样。人才需要走向“专业”或“精湛”,每个专业都有与它系统相关的无穷尽的学问。别人做得到,你也能做,只能代表你懂。你会,别人也会,表明你没什么了不起。最怕的是别人能,你不能,就很容易被淘汰掉。所以,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聪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天生智力,天资聪颖的人对事物的认知、反应能力会比普通人快,但这只能表明他与其他人相比具有较强的学习、吸收能力,并不代表他的判断都是正确的。智力是与生俱来的,才智却需要自己下心力去历练、去培养。只有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一个人的智慧才能形成。
数码经济不但给企业带来未来,也是给人才带来未来。那么新的科技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新人才呢?富士康也对此指明了方向。
一是善于了解问题、寻找答案的人才。清楚了解工作效果体现在哪里,连不成目标的瓶颈在哪里,有什么方法能整合资源寻找突破口的人才,才是新人才。
二是能创造自身的重要性,能为自己加速并不断提升自身适应能力的人才。三是别人看不出希望的地方能创造生机,在大家毫无准备时能创造令人欣喜的机会的人才,无疑最符合未来时代的要求。
四是合纵连横的国际化人才,这是企业迈向跨国经营的智力库和排头兵。
吃苦是财富之基实践是成才之路
在2003年的新干班上,郭台铭向新学员讲了一个故事。
非洲一个土著国,酋长的四个儿子都想继位。酋长对四个儿子说:“我有一个心愿,想爬上一座火山的山顶,但一直没有实现。你们去完成我的心愿,回来告诉我看到了什么。谁告诉我真实的情况,王位就传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