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富士康真相
18689700000039

第39章 “打不死的蟑螂”郭台铭(3)

2000年时林淑如发现自己得了第二期的浸润性腺管癌,虽经精心治疗,仍然恶化。以前一心一意冲刺事业,和妻子聚少离多的郭台铭很快改变,经常带着林淑如四处游览,而且专门选择风景优美、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让妻子放松。2004年,两人同游北海道。2005年,郭台铭又在宜兰买了一大片农地,就因为觉得宜兰的好山好水和新鲜空气利于林淑如养病。而过去不打高尔夫球的林淑如,也在郭台铭的要求下开始挥杆,因为球场的绿意与开阔、适当的运动,都是癌症病人所需要的。

除了正规的治疗,爱妻心切的郭台铭甚至希望借助形而上的力量留住林淑如。他听信风水大师之说,买了许多据说能保佑平安的豪宅。以往郭台铭买的房子都是由喜爱艺术的林淑如一手打理设计,其中一处豪宅的管理人在林淑如过世后不胜欷歔地说:“这楼一直在等待林淑如的设计规划,但买下后,夫人的身体丝毫不见好转,房子也迟迟未能装修,新房子永远也等不到女主人了。”

其实,郭台铭夫妇对于这一天,心里有底。他们在有限的时光里,尽量制造相处机会。一位鸿海老臣说:“这两年夫人经常往龙华跑,就住在工厂宿舍郭董的601号房。有时候开会她也静静地坐在一旁。有一次,郭董接受采访到摄影棚拍照,她一手打理郭董的穿着,还不断安抚他的紧张情绪。她这样撑着病体飞来飞去,无非是为了争取多一点跟先生相处的时间。”

看不见的力量

台湾广达董事长林百里评价郭台铭说:“20年前我就认识郭台铭董事长,20年后果然如我所预见的,郭董的梦想都一一实现了。郭董的成功,实在有赖于他个人超强的企图心、远大的使命感,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使鸿海终于成为台湾生产业的龙头,而郭台铭自己也成为继王永庆之后的企业经营之神。”

“我刚出社会时,就知道未来自己的名字很重要,所以,我苦练自己的英文签名。多少年来我的重大契约,都是用相同的英文签名完成的。”郭台铭说。自信,是支撑郭台铭在商场征战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就像阿里山神木的种子,在天地间一种神力的吹拂感召下,复苏、萌芽、挺拔茁壮,在阳光雨露和狂风暴雨中耸入云天。正是这种力量,支撑郭台铭甘心忍耐20年的寂寞,默默打基础,在经历10年惊人的高速成长时,也能经受住成功的考验。

郭台铭说:“成长来自什么?胸怀千万里,心胸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正是这种千万里的胸怀,让他说出,“富士康再大仍太小”。“真正的英雄,是战死在沙场上的人,而不是来领勋章的人。”“除非太阳不再升起,否则不能不达到目标。”

自信和胸怀,成就了郭台铭和富士康,使其与众不同,创造奇迹。目光远大使郭台铭就像一个商界“先知”,是当今最能洞察时代变迁的人之一。他总能嗅到别人看不见的机会,并且发现每一个成长的方向。早年,他没有把刚刚积累起来的资金投入到火热的房地产中,而是去买当时难以立即获取回报的模具设备,傻劲中透露出别人所没有的远见。多年来,他收敛起年轻时好动的个性,一心做好代工,把心思全心全意放在客户和生产上。不躁进,不随市场起舞,每一步棋背后,都充满了谋略。在变化多端、纷繁复杂的电子信息时代,郭台铭能透过重重迷雾,发现最传统的机械加工、最基本的模具工艺的价值,运用几万大军,倾全力把模具做精做细,打扎实制造业的根本和基础,达到了“以不变应万变”的境界。在成千上万的电子零部件和产品中,郭台铭能发现连接器的作用神力,并布下8000多个技术专利,让其成为在电子信息产品中四通八达的桥梁。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郭台铭的“支点”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找到的。郭台铭不但把目光探向远方,更注视脚下,不但有梦想,而且更有办法把梦想变成现实。他创造奇迹,不是靠技巧和机遇,而是靠效率和实力。富士康在每一个市场,都不是抢先第一家推出新产品赚取高额利润的公司,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全球第一的出货量。

三道考题

做大做强,郭台铭已经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样板。富士康不能说是登峰造极,但它的成功是公认的。

突如其来的员工跳楼事件,把郭台铭和富士康推到了风口浪尖。富士康模式真的走向末路了吗?郭台铭在应对新挑战的同时,也为企业界解答了三道难题。

第一道题:企业的传承

郭台铭在多年前就曾说,58岁就退休,又说富士康年营收过兆元新台币,即2500亿人民币就算完成使命,退休就放心了。2008年,郭台铭就达到58岁的年龄了,而富士康“营收过兆”的目标在2005年就已经实现。

有朋友劝他说:“我不赞同郭董事长一再强调希望在58岁退休,虽然说产业变动太大、太快,更需要年轻人的体力去拼闯,但是人类计算年龄的方式是错误的。《真实年龄》这本书说,只要保持良好的生理与心理状态,人类可以比实际年龄年轻26岁。”

郭台铭曾在股东大会上安抚股东说:“哪一家公司没有接班人问题?每个人都有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郭台铭说,富士康今天没有接班的问题,只有经验传承的问题。“我相信台塑也好,我们也好,首要责任都是尽量把经验的传承工作做得很好。”

“富士康现在已经把经验系统化、制度化,所以我确保在接棒后的3~5年,经验会继续传承,但我在经验传承的过程中,不能让底下的人不敢犯错。最近有很多事业群主管来问我问题,我就帮他们分析,你这样做会有什么优点什么缺点,但是,决定要靠你自己做,我支持你的决定,我是这样在教他们做事情。但当我认为这件事情动摇根本,我就会出来干涉,大部分的事情不动摇根本的,我尽量让他们犯错。”

“2006年被富士康买下来的奇美通讯创办人池育阳就说,以前在奇美时,许文龙非常注重授权,但池育阳跟我说,我是分权,不是授权,我根本看都不去看他,这是因为他们的职业经理人都做得很好。”

“现在我在富士康只作重大决策。我鼓励学习,容许犯错,只有越年轻的时候学习,越年轻的时候犯错,他的错才是小错,他的错才有机会更正,如果年纪大了,再犯错,他已经没有时间了。所以富士康的接班问题,大家不要把它从负面来看,要从正面来看。”

2009年,因经济危机,郭台铭宣布再做10年,再创富士康黄金10年,但组织结构的调整毕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第二道题:增长的极限

富士康已经连续10年保持了每年50%以上的高速增长,如何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增长极限在哪里?人们拭目以待。

郭台铭分析富士康面临的挑战时,认为:“人才永远是所有精英组织最大的挑战,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怎样拒绝成长的诱惑,也是非常难的一件事。”郭台铭说,人才,不是单纯只有接班的问题,今天有两个解决方法,第一个是老员工本身的能力要相对增长,还有第二个就是引进新人的协调问题。

富士康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全球制造资源的整合问题。一个产品线在研发出来以后,怎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在全球5个生产据点同时生产,并且是在不同的人种、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温度下生产?

第三个挑战,来自于成长的诱惑。每一行业都有成长的空间,每一行业都有成长的趋势,但从这波趋势跳到下波趋势的时候,什么行业可以进去,什么行业不能进去?郭台铭又进一步搬出富士康的经营哲学:没有景气,只有竞争。“我常讲,拿自己的钱做事情,每一分钱都看得很大,拿别人的钱,或跟银行借来的钱,做成功了,他是英雄,做失败了,怪景气。任何市场都是经过激烈竞争之后才有产业,而产业永远处于风雨中的宁静,没有任何宁静是离开风雨还能够存在的,所以竞争永远存在。”

第三道题:停滞和下降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永远处在上升状态,停滞和下降只能延缓,但不能消除。2008年和2009年因经济危机,富士康的成长已经受挫。虽然2010年开局增长45%,但员工跳楼事件一定会影响业绩的增长。高速成长的富士康一旦出现停滞,会是一个什么样子?郭台铭应如何应对?对此,郭台铭还是显得挺自信。“有人跟我们争第一名,我不能说他们自不量力,但他们绝对要花很长的时间,因为我花了三十几年的时间才建立这么一个基础。”

郭台铭说:“我常讲,第一名有钱赚,第二名、第三名是赚小赔大,第四名、第五名是有时赚,有时赔,第六名以后,是等着被收购。今天要比的就是在产业中的名次。”

郭台铭又说他不怕失败:“人的成功不在于你做对的事情,而在于你少做错的事情。例如,我们在大陆做渠道时,也犯了一些错误,但是也在学习。任何事情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经验只有四个字——时间、金钱。我是用时间和金钱才买到这么多经验的,而且有过很多失败,才能获得成功。中国有句老话,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母亲怎么会有儿子?”

“打不死的蟑螂”

郭台铭自称是“打不死的蟑螂”,历经挫折艰险,大难不死。

每一个成功者都经历过不为人知的艰辛。当被问及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感触时,郭台铭感言,今天的成功大多是靠运气,但同时面对逆境绝不气馁,也是如今富士康能够叱咤风云的关键原因之一。

郭台铭说,今天所有的成绩都是自己尽力去完成的,但每次做完事情等待结果时,他都会祷告上苍:“老天啊,我已经尽力了,现在就看你了。”他深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工作就是重复。每个人所面临的挑战虽不一样,但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当遇到困难时,要如何对待困难。“我会告诉自己:要有自信,打败你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他还常常告诫自己:“人啊,当他自以为成功的时候,就是所谓达到巅峰的时候,那第二天早上醒来,下一步必定是下坡。”

郭台铭坦言自己是经历了很多失败才累积出的经验。面对如今创业的年轻人,他无法教授其如何避免失败,但却可以给大家一个信心:“当你失败的时候,绝不要气馁,绝不要倒下,因为失败的经验是你下一步成功必须具备的智慧。所有的创业家一定要学着面对失败,不要倒下,因为那是对自己最好的历练机会。”

郭台铭说,只有具备勇往直前的决心,才能达成目标,他强调公司主管们也要有亲自下去打仗的决心,站在第一线和员工并肩作战。“有困难才有机会,有挑战才有创新。”

在2010年的这场风暴中,郭台铭会倒下吗?

“打不死的蟑螂”,也许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