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程程访问
18690000000036

第36章 汪世瑜——昆曲有希望了!

汪世瑜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

2004年,一部“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风靡了海内外,获得了巨大成功,无数白头发、黑头发、黄头发的人为之倾倒。这部由白先勇先生主持、众多艺术家携手打造的昆剧,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有一个人居功至伟,他就是这部戏的总导演、原浙江京昆剧院院长、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汪世瑜。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里凝聚了汪老师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虽然家在杭州,但是汪老师一年中,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我们专门赶到苏州昆剧团,找到了正在这里指导排戏的汪世瑜老师。当我们聊起他的得意之作“青春版”《牡丹亭》给昆曲带来的变化,汪老师非常有感触。

精彩对话:

程程:我说现在的《牡丹亭》吸引了许多的有文化的年轻人来关注,来喜欢。

汪世瑜:这是这一次“青春版”《牡丹亭》它最大的贡献就在此。以前我们老是说,看昆曲都要年纪比较大,有的自己还说笑话,我们台上演出,一眼望下去下面都是白发,年龄都要五六十岁。那么现在不是的,现在我们“青春版”《牡丹亭》也演了一百六七十场了,所到之处观众都是年轻人。我们有的时候你想象不到的,有一次在四川,在四川川大一个体育馆演出“青春版”《牡丹亭》。这个体育馆又是新造的,里面的装修还没有,所以来看戏的人都必须带一个小凳子。自己带凳子啊!那么多学生啊!7000人!7000人就座3天。在那里看到一片都是年轻人。而且是到了什么程度呢?因为小凳子坐在那里实际上是很累的,他要提前一个小时要把小凳子都排好,排得整整齐齐坐在那里,不能动。走也走不太出去,上洗手间也困难。

程程:天哪!

汪世瑜:然后前面还要坐在地上三四排,那么,将近也要有一两百人坐在地上。演完戏以后,每天晚上都起码有三四百人,就是大家都走光了,他们还留在那里要见见我们两个演员,甚至跟演员能够拍一个照。那时候人实在太多了,演员也演得好

辛苦啊,后来一定要动用他们学校的校警来保护这两个演员上车。

程程:我特别关注的就是,那个时候你的心情会是怎样?

汪世瑜:那个时候我确实是感觉到昆曲有希望了!昆曲年轻化了,昆曲已经很普及,那不容易。

汪世瑜,1941年出生,江苏太仓人,国家一级演员,戏曲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14岁进入浙江昆剧团,从《牡丹亭》里的柳梦梅,到《西园记》里的张继华,他演了一辈子的风流才子帅书生,被誉为“巾生魁首”,是昆曲界国宝级的人物。

汪世瑜当过中学老师,也做过浙江京昆剧院的院长,而让他自己没想到的是,退休之后,他竟然干起了导演,而且还干得特别有成就感。

程程:你有没有预想到过有一天,你会出来导一个《牡丹亭》?有一天你导的《牡丹亭》会有这么多人疯狂地迷恋它,您预想到过吗?

汪世瑜:那是可能没想到。那个时候只能是求生存,昆曲能够生存下来,不要在我们这一代把昆曲亡掉。我当时的一个使命是这个使命。那时候想的是保存,想不到我不搞领导工作了,我还去当导演去了。

程程:没想到啊?

汪世瑜:没想到!真是没想到!我当时想怎么会请到我?我没当过导演,没学过一天导演的理论,也没有跟过一个真正导演排戏,对导演这一行应该说非常非常的陌生,完全是一个外行。但是白先勇也好,樊梦龙也好,当时他们两个制作人非常欣赏,非我莫认。他白先勇甚至讲到什么,一切都听汪老师的,都要按照汪老师的,汪老师怎么想就要怎么做。他们那么信任我,我就感觉到我的负担就比较重,那非要下工夫。所以我把那个汤显祖的《牡丹亭》不断地翻阅,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家里人看到我以后说,这本书给你都翻旧了。就是一本《牡丹亭》的注释,我一直在翻,每一句都要把它搞清楚。所以我说我也是努力了。

程程:您自己有没有觉得就是说,有了这个《牡丹亭》之后,你自己的这个状态和以前完全不同,特别有成功男人的感觉?

汪世瑜:应该讲呢,有一点。有一点什么呢?我汪世瑜啊,在以前人家都说,汪世瑜是少年得志,因为我从小就出名,当时连升三级,连升五级工资,二十来岁好像已经是成为一个蛮有名气的演员了,工资也比人家高。我后来这个文化大革命到了学校去当老师,我的工资要比校长、党委书记要高好多。他们只有四十几块,五十来块,我已经八十几块了。那个年代八十几块可不得了!因此呢,我想不到我退休以后,我居然还能够发光,焕发第二春,而且去做了导演。所以自己感觉到,也许我有这方面的潜能当时没有被挖掘,现在被白先勇、樊梦龙他们挖掘出来,所以我一直很感谢他们。我有的时候经常讲,我说白老师你不仅是培养了两个年轻演员,恰恰是你最大的功劳,你是培养了一位昆曲导演。

程程:老导演。

除了白先勇先生,汪老师说他还特别要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授业恩师、已故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周传瑛先生。54年前,14岁的汪世瑜正是被周老师的慧眼发现,才进了昆剧团。说起当年走上昆曲这条路,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汪世瑜:我小时候是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应该讲数学很好。珠算,这个相当灵。老师经常夸我,你这个同学怎么这么厉害的!7+8+9,他一报出来,我马上晓得(答案)了已经。那个时候,小学里面我想说不定是数学方面有所发展。到了小学毕业以后,他们昆剧团在招生,我们7个同学去玩。他们也不收了,因为初试已经过去了。我们跟他们吵,因为闹着玩嘛,糊里糊涂他们看中我了。

程程:还不是你挑头的?

汪世瑜:不挑头,糊里糊涂。他们在吵的过程当中,他们就觉得我,觉得这个人眼睛蛮好的,觉得可以试试看。里面放台球啊,放那个什么乒乓板啊,还放把剪刀啊,放调羹啊,很多东西放在一个盘里面。

程程:考的不是戏啊?

汪世瑜:不是戏,就是“啪”一看,转过身来,问,刚才你这里看到什么?一一报出来。我90%以上都报出来。这是一,第二个,老师叫我看“月明云淡露华浓”,你这几个字认识吗?我一看当时一个“浓”字还不是(很熟悉),三点水一个农民的“农”还不认识,“月明云淡露华……”一会儿呢,这个就念了一遍。然后又去看我刚才讲的,看你的记性啊,然后他还再教你很多动作,你再学动作。反正总而言之搞了半小时,搞了半小时之后再问你,刚才给你看的词你还有印象吗?

程程:已经打扰半天了。

汪世瑜:半个小时,起码半个小时。我一想,一瞪,“月明云淡露华浓”!一个字不差。所以那个老师非常欣赏,这个人好,这个人就留下来。眼睛也好,再是记性好。

程程:形象也好!

汪世瑜:当时形象应该说还是可以,不像现在那么老。

程程:那时候是小帅哥。

50多年前,不到20岁的汪世瑜第一次登台就一唱而红,声名鹊起,得了一个“小周传瑛”的美誉。22岁,他春风得意,一部《西园记》让他连涨五级工资,他的昆曲技艺也越来越精湛。而就在他准备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剧团解散了,汪世瑜被分配到杭州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直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上课的情景。

汪世瑜:叫我上语文课,我自己小学毕业,去教高中语文,那个怎么上啦!那我怎么办?那个时间老教师都不敢教,那么他们备课笔记是很好的,借过来我抄。抄了以后呢,晚上备课。上第一堂课还很有趣,怎么上第一堂课呢?因为当老师走进去,怎么上课心中没底。我说我假装演戏吧,我塑造一个老师的角色。我在前两天已经准备怎么进教室,怎么翻开讲义,怎么在讲课时间在中间走廊里走,再回到里面又怎么翻,怎么怎么讲……背啊背得等于是跟演戏一样,背得滚瓜烂熟。好,第一天上去了,那个时候呢,我那个时候还蛮年轻,所以应该长得还是蛮帅,今天来说。穿一个长大衣,围巾围好,学生后来告诉我,进来简直就是在五四年代的一个好青年。我进来这么弄,全部弄光了,一看还有10分钟啊。这下子我紧张了,怎么办呢?又不能说提前下课,不打铃不好下课的。所以还好(会)演戏,所以说演戏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帮助的一件事情。台上尽管说我这时间已经冒汗了,心里面已经紧张,但我想要镇静下来。我一问班里面,班长、副班长、劳动委员、学习委员,一看到学习委员,我说某某同学,他学习委员,你起来,你把下一堂课文的东西朗读一遍。他们这么朗读一遍,我再讲一讲下一堂课准备点什么,这10分钟给我糊弄过去了。

程程:其实现在想想挺好,互动嘛那是。那个时候是首创。

汪世瑜:被逼的!被逼出来的!就是这样很尴尬的一件事情,但是这个时候,我倒全身心投入在教育上。所以我当时杭州市第一届教师代表大会我还是代表。

程程:相当于优秀教师。

汪世瑜:对。那个叫什么?我去给他们搞这种体育锻炼,搞文艺啊,搞得蛮有起色。

程程:当老师当得有味道吗?

汪世瑜:我觉得蛮好。当时我觉得如果我不走掉,我说不定当校长了。

文革之后,汪世瑜重返舞台,昆曲戏迷们奔走相告:那个风流潇洒的汪世瑜又回来了。舞台上的汪世瑜,不管是《西园记》里的张继华,还是《牡丹亭》里的柳梦梅,除了甜美的唱腔和俊美潇洒的扮相,最吸引人的就是他那双神采飞扬的眼睛。而这独特的眼神功夫,正是他多年下苦功练出来的。

汪世瑜:就这个眼神首先要练活,要控制它,要有自控能力。所以这一点,比如梅兰芳,他怎么练活那眼睛呢?他看天上的鸽子,飞鸽。看鸟飞到这里飞到那里,就是眼睛活动不是用头,不是用头,用眼睛看过去,头不动。周传瑛老师开始教我,他说你要好好地练眼睛。怎么练呢我说,你不要去打乒乓球,你去看乒乓球,你坐在那里看乒乓球。乒乓球到这里,回过来,你去看。看到它,跟牢它的白球转,那你这个眼睛不是灵活了?那么后来我想,这个练眼睛什么地方都好练,所以我想睡在床上也好练。那么怎么练呢?后来我就把眼睛先把它定好,然后我要向右到右边,然后我向左就左边,左下,右上……

程程:这样感觉很有心机啊!

汪世瑜:那你这样子就从这边反过来那边再来一次,再左右来一次要快的,一二三四,那这是都能够听你指挥了。你然后转得快、慢,那么定牢。我还讲个故事给你听听。我演《西厢记》的时候,那个时候很小,只有21岁。演《西厢记》演到“赖婚”,“赖婚”一场里面就兄妹相称,导演处理是傻掉。我正好对面是,像现在是我正好看到的是什么?对面一个大炮,就是大灯。眼睛撑不牢了!戏里面规定你不好动,可是太亮了!那个太亮了!眼泪嗒嗒嗒出来了,但是我眼睛还瞪着,还看着那儿,眼泪出来了。第二天的《浙江日报》还登了,“汪世瑜真不简单啊,演戏演得很好,演得出神,真情流露。当场看到兄妹相称,他眼泪嗒嗒嗒掉下来”。其实不是,是因为眼睛没有功啊!

作为中国戏曲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她的传承和发展一直也是汪世瑜心中义不容辞的责任。一部“青春版”《牡丹亭》让昆曲重获新生,也让苏州昆剧团创造了辉煌。而作为我们浙江京昆剧院的老院长,对浙江昆曲的发展,汪老师又有怎样的想法呢?

汪世瑜:只要有人,它总是传播得开的,没有人那就没办法。所以我认为浙江的昆曲要抓人才,这个人才是各个方面。专业人才要抓,业余人才也要抓。我认为专业要辅导业余,要支持业余,这是一个基础,所以必须要很好地抓好业余人才的培养,给他们创造一个机会,有一个很好的活动空间。

程程:谢谢汪老师,希望您能够还是抽出空来享受生活,多回杭州。

记者手记:

演了一辈子风流才子,他是昆曲界的“巾生魁首”。曾经的浙江京昆剧院院长,却因为导演的“青春版”《牡丹亭》轰动世界。年近七旬,他仍在打拼,只为他的昆曲他的梦,这就是汪世瑜。我们是在苏州昆剧团旁的一个园林里采访他,园林里亭台楼阁,汪世瑜摇着把大扇子,手拿着保温杯,悠闲潇洒地来迎接我们,举手投足间,非常有味道。第一印象,他简直就直接从戏里走下来的。

汪世瑜给人第二个印象,就是他的亮眼睛。上了年纪的人,眼睛难免浑浊,而他的眼神特别亮,甚至给人的感觉是犀利的。果然,采访的时候他说,当年考上昆剧团,就是因为眼睛蛮好。后来更是多年好好地下苦功练出来的,这才有了《西园记》里的张继华、《牡丹亭》里的柳梦梅那神采飞扬的眼神。

整个采访,汪世瑜一直很有激情。人生有梦,更难得的是一辈子有梦,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