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此诗作于2007年5月27日。猪颂,也就是对猪的歌颂。
此诗的创作,有一段有趣的缘起。5月27日下午上完课,在路上碰到了徐老师夫妇,我们就随便聊了起来,谈到大三学姐近来的诗歌创作情况。师母告诉我说,她们几位都认为要写的内容全被古人写过了,再写也没什么新意了,所以拼命找古人没写过的东西,后来她们想到了猪,说赞美猪的诗好像没有看到过,所以都想写诗来歌颂歌颂猪,可是她们连着几天都没有写出来,昨天都来抱怨说要歌颂猪实在太难了,在猪身上挖空心思也找不到半个优点,于是只好放弃。我听后,笑了笑说,一物有缺点,就一定也有它的优点,甚至有时候它的缺点本身就是优点,猪也一样,一定可以找到值得称颂它的地方。当时,我脑门里已经窜出“十年漏圈心无怨,一顿馊糠态自闲”一联,甚至整首七律的布局都已经大致完成。本想在两位老师面前当场题作,但发现“态自闲”的“闲”字在平水韵中属下平声“删”韵部,“删”韵是部窄韵,能用的字不多,自己对这部韵也所知尚浅,随便题作,怕错了韵,所以没有当场作出来。直等回寝室后,验证了韵脚,写出来并稍作调整后,才交给老师。
大耳肥臀实可怜,达观日日笑开颜。
十年漏圈心无怨,一顿馊糠态自闲。
和洽温存称彘国,炎凉悍戾是人间。
慈悲还向莲邦圣,肉喂苍生讵泪潸?
自释
大耳肥臀实可怜,达观日日笑开颜——猪大大的耳朵,肥肥的臀部,长得实在可爱;它乐观开朗,每天都笑呵呵的。“可怜”,可爱;“达观”,对不如意的事看得开。这首联主要写猪的外貌神情。用“大耳肥臀”四个字形容猪的长相,较为贴切;猪在猪圈里吃睡不愁,懒散惬意,给人无忧无虑的感觉,因此用“达观”形容。
十年漏圈心无怨,一顿馊糠态自闲——猪在漏水的圈棚里一住就是许多年,可它心中并没有丝毫的抱怨;每天只有一顿发馊的糠吃,但它的态度仍是非常的悠闲。“漏圈”,漏水的猪圈;“馊糠”,变质变味后的米糠。猪的住所差,饮食差,但这些都没有影响猪积极乐观的精神。此联是对猪恬淡达观之精神的一份称颂,对仗工整,且切合猪的实况。
和洽温存称彘国,炎凉悍戾是人间——温柔亲切,和睦融洽,这些都是猪的国度里值得称颂的;反复无常,蛮横凶暴,这就是我们人类社会的风貌。“和洽”,和睦融洽;“温存”,温柔和顺;“彘”,猪,“彘国”也就是猪的国度;“炎凉”,比喻人情反复无常;“悍戾”,凶暴,蛮横不讲理。颈联在颔联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升华到了整个猪世界与我们人类对比后所显示出的高度和谐,这直接把我们人类比了下去。
当然,“彘国”是个臆造之词,猪的世界里虽不像人类社会那样充满斗争,但“和洽温存”的说法毕竟也是主观扣上去的;而人间虽有蛮横凶暴等的存在,但实在也有真善美的一面,因此只举“炎凉悍戾”也有片面性。
慈悲还向莲邦圣,肉喂苍生讵泪潸——猪心怀慈悲,简直要向佛教中的佛祖菩萨看齐了;它们牺牲自己,用身上的肉喂饱人类,为此却不流下一滴眼泪。“莲邦”,西方极乐世界的别称,《阿弥陀经疏钞》:“莲华者,乃卸凡壳之玄宫,安慧命之神宅,往诣之国,号曰莲邦。”“讵”,岂,难道。佛经中有不少舍身割肉,以成全他人的故事,如《大正藏·六度集经》中的《萨波达王本生》,讲了萨波达王心地善良、为人慈悲,为了救一只被苍鹰追赶的鸽子,不惜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以此既救下了鸽子,也不让苍鹰受饿。猪其实不也一样?它们用自己的肉填充我们人类的胃,而且毫无怨言,这当真是菩萨心肠。
自评
此诗所颂扬的对象猪真是可爱、圣洁,相形之下,似乎我们人类才可鄙。两脚直立,在动物中,本就是个怪胎;还整天板着张面孔,好像天天碰到冤家似的;欲望又没有止限,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好的,房子一套还不够;为了名利地位,你死我活,不择手段;杀了猪,吃了肉,还肉瘦肉肥,嫌这嫌那。是时候,我们真该向猪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