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此诗写于2007年10月底。琛兄,即倪国琛,是我高三同学,我与他在意气上很是投合。他又是上大学后,唯一一个与我保持联系的高中同学。因此友情上讲,非比一般。然而,上了大二后,我俩却有两个月不曾联系了,我心中不免生出牵挂,以至触动诗思。于是,结合自己当时的感受与信念,作了此诗。
池鱼鸿雁久沉音,客蜀思君泪满襟。
一去少年悲岁暮,千秋猛士更高吟。
纵非四极擎天柱,也化东洋定海针。
目下虽无烟障日,大同犹费使君心。
自释
池鱼鸿雁久沉音,客蜀思君泪满襟——我在蜀地就读,好久没有琛兄你的音信了;我想起你来,不觉中泪水已沾满了衣襟。这两句表达对琛兄的思念之情。“池鱼”、“鸿雁”,都用的是典,代指书信。“池鱼”一典来自于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中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尺素”就是书信,因此有鲤鱼能传信的说法;因为鲤鱼是淡水鱼,所以用“池鱼”代替。至于“鸿雁”,《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软禁,在北海牧羊,后来汉朝跟匈奴和好了,汉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苏武回来,匈奴却说苏武早就死了。
又后来,汉朝的使者跟苏武的一个副手常惠联系上了,以此得知苏武未死,于是造了个假,跟匈奴说,我们国君汉武帝在打猎的时候,射下了一只大雁来,那大雁的脚上系着一封信,信中说苏武还在北海牧羊呢。匈奴只好承认,放苏武回去了。大雁传信,就出于这个典故,虽然故事本是欺骗匈奴的,但后人却慢慢相信大雁真能传书了,因此古典诗词中以雁作为信使的形象出现得很多。
一去少年悲岁暮,千秋猛士更高吟——年少光阴一下子逝去了,我们都已然成人了,而今,又到了一年四季的尾声,这实在让我感到很是伤悲;不过话又说回来,正因为我们不再是少年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像古代有作为的人一样,立下更大的志向,发出更强的呼声。
“一去少年”用的是倒装,正常语序应该是“少年一去”,即年少光阴全部流逝的意思。“岁暮”,指冬季,当时十月底,已接近立冬节气。“千秋”,千年,指古往今来。“猛士”,勇猛的战士,也指有作为的仁人才士。此联出句比较悲沉,显得老气横秋,但对句格调转高、气势不凡。
整一联中,“去”与“秋”,“悲岁暮”与“更高吟”并不相对,但“一”与“千”,“少年”与“猛士”却算是工对,因此这一联似对非对,有其特殊性。
纵非四极擎天柱,也化东洋定海针——就算我们不能成为支撑四极的擎天柱,那也要化作约束东海的定海神珍铁。上联写到要像猛士一样高吟,至于高吟什么,便正是此联的内容。“擎天柱”原有出处,《淮南子》中说,往古的时候,天的四边塌下来了,女娲砍断大鳖的四只脚,用来支撑天。所以四只鳖脚就是“擎天柱”了。至于定海针,据《西游记》,它本是东海里的一块天河定底的神珍铁,是大禹治水时用来测量海深的,后来则成为孙悟空的金箍棒。此联用上“擎天柱”、“定海针”两个神话典故,想象用意固然好,但也不算太妙。倒是句中“纵非”、“也”两个虚词,构成一种假设关系,语气上有一股盘旋的劲头,相对而言,更为可取。
目下虽无烟障日,大同犹费使君心——当今之世虽没有小人当道这样的大问题出现,但要让社会更加美好,还是要琛兄你来费费心啊!“烟障日”,象征小人当道等社会不平问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有“总为浮云能蔽日”,此处“烟障日”跟李诗中“浮云蔽日”的意思是相同的。“大同”指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景象。“使君”原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指琛兄。此联表达了对琛兄的一种期盼。对琛兄作出期盼的同时,自然也包含了对自我的一份期望。这两句气魄、用语都不错,但显得有些浮夸;琛兄当时还只是学生,用“大同”句,显然不太恰当。
自评
此诗由思念琛兄转到悲叹年华,又由悲叹年华转到“猛士高吟”,最后又以期盼琛兄对社会作出贡献作结,内容上或转折、或递进,有一定层次性。情感上从低沉凄悲发展到振奋高亢,一定程度上也能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