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晨雨集
18690400000044

第44章 满江红

登钓鱼城

题解

我大学就读于合川,合川最负盛名的景点就是钓鱼城。钓鱼城之所以负有盛名,是因为元朝大汗蒙哥(元宪宗)是在这儿战死的,而蒙哥是位横扫欧亚的无敌手,是欧洲人闻之哆嗦的“上帝之鞭”,他的死在世界史上都有一定的意义。

对于钓鱼城,我的几位舍友在大一开学初便去游览了。当时,他们也约我一起去。我对他们说,钓鱼城离学校不过几里路,要去随时都可以去,不急于一时,我宁愿先游远一点的地方,至于钓鱼城,则留到要离开合川了,再去游赏。当时一说,原以为登钓鱼城是四年后大四时的事情了,哪知因种种缘故,我在大二第一学期末便要退学离校了,等于说我是要离开合川了,于是我只好提前登钓鱼城。我是在2007年12月初办好退学手续,并于当月17日离校去成都的。钓鱼城是在离校前五天,即12月12日去登览的。当日览毕回来后,我即填作了此词。

千古雄心,到此际、倍怀激烈。叹危堡、下临阎殿,上摩天阙。草木深深沟道险,白波滚滚嘉陵阔。夕阳斜,缕缕抹城垣,光如血。飞鸟逝,寒风切,龙旌动,悲笳发。忽一声炮落,帝王鞭折。战火犹燃山石恨,英雄终伴江涛灭。念有谁,寂寞鉴沧桑,残枝月。

自释

千古雄心,到此际、倍怀激烈——我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到了钓鱼城这个曾经有无数英雄战士浴血奋战的地方,心中的感受也就更加强烈了。“千古雄心”,指我本人自小便有要为国为民干大事业的志向,这一份雄心抱负与古代仁人英雄齐国平天下的理想是相一致的。“到此际”,到此之际,也就是登上钓鱼城那一刻。

叹危堡、下临阎殿,上摩天阙——登上钓鱼城后,我实在惊叹这个坚固堡垒的地势之险,它高耸得直入云端,而城下则仿佛低到了地下面去了。“危堡”,坚固的堡垒,指钓鱼城;“危”是危险、凶险、高峻的意思,“堡”即堡垒、碉堡,冲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阎殿”,古代迷信说阴间有森罗殿,是阎王判案的地方,这里比喻城外地势极低。“天阙”,天宫。这两句写钓鱼城地势高,非常险峻。一个“叹”,写出了我初登钓鱼城时的一份惊讶、赞叹之情,作为领字,起着特殊的作用。

草木森森沟道险,白波滚滚嘉陵阔——钓鱼城外的护城沟道长满了草木,更添阴森险峻感;整个城池受嘉陵江围抱,嘉陵江江面开阔、波涛滚滚,气势非凡。“森森”,繁密的样子。沟深草茂,钓鱼城的险势可见一斑;有大江环抱,则更显得易守难攻。

夕阳斜,缕缕抹城垣,光如血——时已傍晚,夕阳将落,那一缕缕红光照在钓鱼城城墙上,看上去就像鲜血一样。夕阳照在城墙上,用了“抹”字,“抹”有涂抹的意思,可以看出红光有一份移动感。一个“血”字,既让人体会到夕阳的红灿,也让人生发联想,想到战士当年如何浴血奋战,用鲜血染红了城墙。这三句切合时间,写我目下所见。

飞鸟逝,寒风切,龙旌动,悲笳发——太阳要下山了,鸟儿高高飞走,渐渐湮没在空中;寒冷的风,一阵又一阵吹上城来;这时,我好像感受到了眼前有无数旌旗在迎风招展;同时,胡笳好像也在我耳边吹起来了。“龙旌”,龙旗,古代打仗有龙旗、虎旗等,即指牙旗。“旗动笳发”,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气氛,仿佛眼下就要开战了。这四个三字句中,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写的是虚景。

忽一声炮落,帝王鞭折——在感受到旌旗招展、悲笳怒发之后,我又好像猛地听到了一声炮响;啊,“上帝之鞭”蒙哥就这样战死在了沙场上。前面虽写到风、写到笳,这些虽也能发出声响,但比起炮击声来,那可是逊色多了,所以在炮落前面加了个“忽”,这显得惊心动魄。“帝王鞭折”,欧洲人称钓鱼城为“上帝折鞭处”,蒙哥当时已是大汗,当然属于帝王,而“鞭折”也就指蒙哥的阵亡。这两句重现历史画面,颇有电影蒙太奇的味道。

战火犹燃山石恨,英雄终伴江涛灭——钓鱼城上的山石好像还燃烧着对战争的恨意,然而,无论蒙哥也好,守城的将领也好,这些英雄都早已伴着滚滚的江水,永远逝灭了。这两句用词虽激壮,感情却很悲沉。

念有谁,寂寞鉴沧桑,残枝月——这世上究竟有谁,自身不变,遥遥看着钓鱼城上的激烈战事,及此后的迁变呢?那恐怕只有挂在残枝上的月亮了吧!“鉴”,照、照视,也有鉴察、明察的意思;“沧桑”,沧海桑田的省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前面写到了夕阳,此时写到月亮,月亮固然在说是它鉴证着历史,但也有写实景的成分,即我站在钓鱼城上,看到了月亮出来,挂在了残树枝上,这样理解,便使全词有了一个时间进程。

自评

此词开头“千古雄心,到此际、倍怀激烈”,格调可谓雄壮,即如前面写景,也是粗犷豪迈,很有壮气,可到后来,却发展成了“英雄终伴江涛灭”,写景也是夕阳照墙、鸟逝笳发,显得无限悲凉。可以说,此词的格调就是“悲壮”,而由“壮”到“悲”的一个过程,其实正折射出了我本人内心的创哀。当时,我是要离开合川,离开学校了。我幼怀壮志,希望能入大学深造,而今却因为教育制度的压制,不得不作出退学的决定,这事件本身便可以说很是“悲壮”,这与登钓鱼城时感到激壮,而看到日落时景象,想到英雄之战死,最终心生悲凉的情境是很相契合的。因此,此词虽在写我登钓鱼城时的所见所感,而实质上却寄寓了我理想受挫、抱负难申的创哀之情,内中哽咽就是在由“壮”到“悲”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