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晨雨集
18690400000046

第46章 救灾

题解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汶川大地震,这对中国人民而言,无疑是场大灾难。此次地震震级之强,受灾范围之广,伤亡人数之多,财产损失之巨,几乎都可以用一“最”字来形容。地震过后的两三天里,我很想就这一题材,写一首一百韵的长诗,但思忖了几天,终难下笔,原因是自己对地震的了解,是从电视、报纸中得到的,并没有亲身经历,因此,对地震的感受终究隔一层,道不出真情来。于是只能放弃。

几天后,村里组织救灾捐款,我看着捐款箱,却不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心中顿感无限伤悲。当夜,我独自默坐,联想到灾区舍身拼救的战士,各地伸出援手的人民,悲心哀泣,诗思涌动,遂写下了这首《救灾》诗。

陇川崩一霎,生死万民寒。

九旅飓雹战,八方衣食殚。

人心从此大,天地顿为宽。

所痛身无补,朝西泫作澜。

自释

陇川崩一霎,生死万民寒——四川、甘肃等地区突然间发生了大地震,地震后,处在生与死之间的灾区百姓都感受到了无限寒意。

“陇”是甘肃,“川”是四川,它们是汶川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两个省份。“崩”,崩溃、崩裂,意指发生地震;“一霎”指突然间,时间很短;“万民”,灾区百姓,也泛指受难群众和非灾区人民。此联交代缘起背景,布置了一个紧张悲沉的局面,就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寒”字,首先就字面而言,它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受灾群众身上带伤,无房可住,有身体上的寒意;一是指灾区人民对地震心存恐惧,对死去的亲人心怀巨恸,有心理上的寒意。此外,因为受难群众在地震中死去,本身就很悲惨、很凄凉,完全可以用“寒”字来形容这种悲意;而非灾区人民虽未受到伤损,但通过报道,知道灾区的悲情,心中也会有一层“寒”意。

九旅飓雹战,八方衣食殚——地震过后,众多部队在极恶劣的环境之下,不顾安危进行抢救;四面八方的群众殚尽粮食衣物,以支援灾区百姓。“九旅”,意指军队、部队;“飓雹”,形容灾区气象恶劣,救灾条件严酷,“飓雹战”也就指战士们在极恶劣的环境下抢救,这样的抢救形同舍身打仗,所以称“战”。“殚”是尽、竭尽的意思。此联将救灾活动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队直接到灾区抢救生命,场面惊心动魄;另一方面则是非灾区人民的慷慨解囊,爱心感人至深。诗中“飓雹”两个字本当用平声,但这里突破格律常格,上句五字全仄,而下句中第三个字改仄为平,进行了拗救,这样在声势上予人一种紧张惊险感。

人心从此大,天地顿为宽——人的心灵从此变得博大了,而人心一大,仿佛整个天地都在顿时间变得更加宽广了。此联发出议论,对救灾行动作了一番评价。清末词评家况周颐论词,推崇“重、拙、大”,这一联似乎也能符合他的理想,于“重、拙、大”兼而有之。

所痛身无补,朝西泫作澜——灾区群众如此悲惨,而我却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看到他人纷纷援手,献出爱心,我却不能,这能不感到伤心悲痛,无奈之下,我只能朝着西面放声痛哭。“朝西”,因四川等地震区在浙江的西面;“无补”,于事无补,即不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泫”是流泪的意思;“澜”指大的波浪,用以形容流泪之多。这一联落实到了自己,“泫作澜”是情感的集中喷发。

自评

战士不怕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连夜奋斗,舍身抢救,这种意志何等坚强;群众宁苦自身、殚尽衣食,也要为灾区人民献出一份力量,这种品格又何等高尚。有了这么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世间的嫉妒、贪婪还会存在吗?鸡毛蒜皮的小事还会在乎吗?祖国复兴的大业还不能完成吗?此诗中间两联正写出了这种崇高的救灾精神,它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