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晨雨集
18690400000045

第45章 鹧鸪天

别徐老师夫妇与诸学友

题解

我因偏科之故,不能一圆名校之梦,而选择了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这个民办三本院校。上了大学后,一来,学费高昂,课堂上却学不到什么东西;二来,仍因我英语极差之故,难以取得学位证书,更别说向上考取高学历;三来,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毕业后仍要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此外,当时我自认为自己在国学、文学上已有了一定的根基,可以朝这个方向独立发展了。综上考虑,我最终选择了退学。在父母的认可及老师的帮助下,我于2007年12月初办好了退学手续,并于当月17日离校。

这首《鹧鸪天》词就是在我离校前一天,为告别徐老师夫妇及班中同学而作的,内容也正是在抒发别情。但因为我与老师同学作别,有特殊的背景和原因,因此此词在抒别情的同时,实在又寄寓了我希望破灭的痛苦和满腔悲愤之情。题中“徐老师夫妇”指徐涛徐老师、母忠华母老师夫妻二人,徐老师在大学里给我们上写作及古代汉语课,母老师虽未曾教到我,但因为徐老师的缘故,也同样和我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

山野霜凋草木稀,低空剩有雁声凄。回肠转尽千行泪,始信人间有别离。西子畔,钓鱼矶,中间只隔一相思。今朝负米归田去,不用凄凄折柳枝。

自释

山野霜凋草木稀,低空剩有雁声凄——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都在严霜的打击下枯萎凋敝了,低空中还留有一只大雁在凄凄地哀鸣着。开头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秋冬时节的画面,营造了一个萧飒、凄沉的别离氛围。作此诗时虽已入冬,但重庆合川一带气候相对温暖,虽在冬天,也只相当于北方的秋天,所以这两句带有秋景的味道。

“山野”,可见视野之开阔,“霜凋”,有肃杀之气,漫山遍野都遭受严霜的摧残,这样的景象当然很是凄凉。“剩有”二字,可见别无余物了,同时,大雁似乎也只有一只,它在低空凄叫,给人的感受是很低抑的。

回肠转尽千行泪,始信人间有别离——我的肠子不停地回翻着,不尽的泪水也在肚子里盘转着,到了此刻,我才知道人世间原来真有离别这一桩痛苦的事。这两句写别离时,我内心的无比痛苦。“回肠”,形容心事重重,极度痛苦,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转尽千行泪”,指想流的泪很多,但欲流而终不流,只往肚子里吞,用自己的理智强制将它压下去。“始信”二字,暗示此次离别,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也就是说此次离别不仅是和老师同学在作别,更是和自己儿时的理想、曾经的抱负在作别。

西子畔,钓鱼矶,中间只隔一相思——老师、学友,你们也不要悲伤了,西子湖和钓鱼城虽然相距很远,但只要我们一想起对方,不就马上能到了。“西子”指西湖,因西湖又称西子湖,“西子畔”也就是西湖边。“钓鱼”指钓鱼城,“钓鱼矶”也就是钓鱼城中的钓鱼石。西湖是杭州最出名之风景,代表了杭州——我的家乡;而钓鱼城是合川最突出的景点,也即代表了学校之所在地。这三句看似豁达,但并不简单,“中间”句实在有两层含义,一是简简单单不过是隔一条相思而已,意指杭州到合川来去容易,想一想就到了;而另一种解释刚刚相反,说是两者间,只剩下一条相思之路可走,再也没有别的方法可通了。因此用第二层意思讲,这一句实在是悲到了极点。

今朝负米归田去,不用凄凄折柳枝——我如今退学回家,是去养老、去种田的,没什么大不了啊,老师学友,你们不必凄凄哀哀地为我折柳赠别。“负米”用的是典故,事见《孔子家语·致思》:“子路见孔子曰:‘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后来就把“负米”用作孝养父母之故实。“归田”,回到乡村田园去,此词也有用典的成分,东汉张衡作有《归田赋》、陶渊明也有《归去来兮》一文,他们都是辞官还乡之意,我虽非官,但作为大学生,弃学回家,在某种意义上与辞官还乡是有共通处的,而且从中可以见出我无奈之情。“折柳”,古人送别时有折柳之传统,盖“柳”与“留”音相近,折柳有希望对方留下及早归的用意。这两句说到养老、归田,显然都是在恍惚其词,这样写更好地抒发了我内心中的悲慨。

自评

此词抒发创哀之情,却似乎又有豁达旷放的一面;极感性痛苦,却又有理性强力克制的层面;既具古典之情韵,又有颠覆传统的用意。词句多出新意,感情跌宕,让人难以捉摸,且又富深层次的蕴含寄托。填词至此,对我本人而言,确实又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附:徐老师《赠张军并序》

张军,酷爱中华之传统文化,遍读诸子百家及儒释道之典籍,在诗词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吾虽为师,倍感惭愧!其在校一年半载,苦读书籍千余卷,并立下宏愿发扬国学,故毅然退学还家,苦心孤诣,铸就未来辉煌。他的退学,吾为失去一面镜子而感叹,但同时佩服他挑战当今教育制度、挑战世俗的可贵精神。临别之际,学诗二首,赠之,聊作纪念。

今夕师生同驻欢,他年斗室论诗篇。

若思来日还相见,犹比人间活百年。

未半功名起异心,五经六艺自耕耘。

他年待到书成后,天下谁人不识君。

丁亥年十二月十二日作于江城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