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晨雨集
18690400000058

第58章 初春怀祥题解

阳春三月,思念之情犹如蓬勃生长的万物。对于韩文祥——这位挚交友人,已有将近三年未见了,在这万物欣欣的季节里,我自然深深想念起了他,于是有感作了此诗。

未相亲话别,各自已天涯。

才醉九日酒,又开三月花。

对川常有恨,望月岂无嗟。

消息数年隔,思君悲岁华。

自释

未相亲话别,各自已天涯——祥子啊,我和你没能说声道别的话,就各自到很远的地方去了。高考后,我和韩文祥失去了联系,自此,他去上海深造,我到重庆就学,可以说是相距万里,各自天涯了。

“未相”一句与《仲春怀祥子》诗的开头“恨别何仓促”意思相近,但语气一平婉、一直切,实有较大的差异。

才醉九日酒,又开三月花——我好像刚在重阳节那天喝醉了酒,怎么这么快,又看到三月里的花在慢慢开放了。“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在古代,重阳节有饮酒赏菊的传统,所以说到“醉酒”。“九日”与“三月”对得很工致,“九日”两个字本当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而在对句“三月”的“三”字上做了拗救,这使整一联平畅中有一拗峭性;而“九日酒”中“九”、“酒”两个音相同,读起来有饶舌感,这使诗句扭曲中有委婉之致。此外,这一联上下句的主语不统一,也构成了一定的拗峭性。

对川常有恨,望月岂无嗟——对着河流,我内心常会生出恨意;望着天上的月亮,我又怎么会没有嗟叹呢!《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是把时间的逝去比作江水的流逝了,因为有这一比喻,所以写到“川”的时候,其实是在写时间的流逝,我对川怀恨,其实恨的不是“川”本身,而是“时间”的无情。至于“月”,它在国人心目中,有着“纯洁”、“圆满”等象征意义,且诗人对它情有独钟,古往今来,对月思乡怀人的作品实在不胜枚举,出名的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等;所以此处的“对月”,虽没有直接说到怀人,但联系全诗与传统,实在已经包含了怀人这一层意思。因为心怀祥子,却不能得其消息,所以才会对月嗟叹。

消息数年隔,思君悲岁华——祥子啊!你我消息相隔不通已有好几个年头了,想起你实在让我悲叹时间的匆匆啊!最后一句把主题点出,看似爽练明快,其实并不恰当,因为此诗前面几句都在悲岁华,且显得含蓄有致,到最后加以点破,一则有重复感,二来将含蓄性破坏,使全诗少了回味的余地。

自评

此诗颔联中的“九日”,本来完全可以换作“重阳”一词,这样无论声调的平仄,还是与“三月”的对仗,放在诗中可能都更妥恰一些,但重阳一词平仄虽协,却无论如何不能产生“九日酒”三字那种盘转拗峭的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