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此诗作于2010年1月,当时冬尽春来,天气转暖,草木呈现复苏态势,我有感春之女神即将到来,但自己的青春却一去难回,遂作了此诗。
雪化柳芽新嫩,冰开芳草又茸。
独倚溪桥惆怅,青春一去无踪。
自释
雪化柳芽新嫩,冰开芳草又茸——春天到了,地上的雪、河里的冰都慢慢融化了,柳树长出了小嫩芽,小草也从泥土里钻了出来。
“茸”,草初生时细嫩柔软的样子,即指草新生。这两句是一副工对,写冬尽春来时的景象。句中“化”、“开”、“又”三个字值得注意。“化”字,它可以理解为“融化”,做“融化”讲时,语音在“雪化”后面一断;同时它还可以解释成“变成、化作”的意思讲,当“化作”讲时,整一句话就不必断句了,意思成了“雪化作了柳树枝上的嫩芽了”,这样解释,虽不合实际,却显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富有诗意了。“冰开”的“开”字也一样,它可以理解为冰破裂碎开了,也可以说成是冰打开了小草茸茸的面貌。至于“又”字,它一方面互文见义,说芳草“又”茸的同时,也在说前一句柳芽的“又”嫩;另一方面,“又”字说明了以前也出现过,有一循环性,这就与诗的后面两句产生了极紧密的联系。
独倚溪桥惆怅——我独自一人倚在溪桥上,看着周边的景物,暗生惆怅。“惆怅”,淡淡的忧伤、失意。由这一句可知,前面的景物,当是主人公倚在溪桥上的所见。“独倚溪桥”,独自一人倚在小桥上,说“倚”不说“站”,因为倚是“靠着,背靠”的意思,有一份悠闲、懒散的情韵在,用“站”字,就没有这样的意味了。
青春一去无踪——春天过去了,它又能回来;可是我的年华逝去了,却再也没有踪迹可追了。“青春”一词本有两种解释,一是“春季、春光”,一是“少壮年华”。诗中的景物描写说明春天到了,而这里却说“青春一去无踪”,显然这里的“青春”指的是“少壮年华”。上句给人设下一个谜题——一个人倚着桥栏,望着春来时的美好景象,为什么要心生“惆怅”。这一句道出了答案。
自评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王洛宾的《青春舞曲》唱道:“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美丽小鸟飞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不难看出,此诗与朱、王二人的作品有共通处,它们都反映了时间的循环性与人生的不可逆转性这两者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