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研究
18690800000025

第25章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历史局限性(2)

6.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影响多,受市场经济影响少

在对外开放的认识上,毛泽东未能完全摆脱计划经济和传统自然经济思想的影响。毛泽东力图改造中国数千年的小农经济,实现对小生产条件的超越,但是,毛泽东不可能完全摆脱当时社会存在的束缚。当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仍然是以自给自足为理想,只有在不能实现自给自足的情况下才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作补充。新中国对外经贸实践,除了早期一些政治性很强的援助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就是简单的商品贸易。这种完全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与现代化大生产的市场经济体制没有任何关联的贸易形式,带来的经济开放是非常表面化的。毛泽东没有认识到这种表层化的开放不能触动中国传统经济内在结构,不能触动中国上千年传统的经济观念,从而也就不能与现代化大生产真正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同时,高度集中的国家贸易统制体制,尽管在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过于强化这一政策就扭曲和割裂了经济运行的规律,实际上妨碍了对经济的改造。毛泽东对外开放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层面,而不是谋求相对比较利益,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使中国的经济发展纳入世界经济的轨道,这必然影响到毛泽东对外开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他对对外开放重要意义的认识。因此,不摆脱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束缚,不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在对外开放上就难以有所突破。

第二节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未能全面实施的原因分析

与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比较,毛泽东时代对外开放往往随着国际国内政治风波而剧烈波动,不能保持较为稳定的对外开放局面,给人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印象,导致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未能全面实施。

1.“冷战”格局是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未能全面实施的根本原因

1945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从5月到8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终于摧毁了东西两个战争策源地,从而宣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然而,由于地理上的原因,“二战”使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不断得到壮大,美国的野心极度膨胀,妄图仰仗自己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世界,实现其“美国世纪”的美梦。社会主义的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并得到了发展、壮大,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国。

“二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形成是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三国就战后德国处置和世界安全问题取得了一致,美苏在雅尔塔会议上对欧亚地区势力范围的划分被称为雅尔塔体系。

1945年杜鲁门继任总统后,国际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饱受战火的西欧各国都虚弱不堪,对争夺世界霸权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气焰十分嚣张,社会主义的苏联成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唯一对手。

战争结束后,美苏两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随着德意日法西斯的灭亡,两国维持战时同盟的基础已不复存在,因而罗斯福设想的用经济援助来软化苏联,迫使苏联就范的企图并未得逞,两国在国家利益和战略企图上的矛盾逐步深化,相互关系逐渐恶化,以致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终于在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各自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美国为了扫除苏联这一障碍,实现独霸全球的战略目的,制定了新的全球战略,即遏制苏联,扶持盟友,以援助为诱饵建立各种军事集团,控制以欧洲为重点的处于美苏之间的中间地带,进而独霸世界的扩张战略。但是,鉴于苏联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美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向苏联及其势力范围发起进攻,只得通过遏制苏联的影响来实现其称霸全球的野心。1947年开始,推行了除直接军事进攻之外的一切斗争手段,全面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至此,雅尔塔体系所形成的美苏两个国家的均势就发展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形成了两大国家集团对峙的国际关系“冷战”新格局。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政府坚决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大大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使社会主义阵营拥有世界1/4的土地和近10亿人口,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为世界各国人民维护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创造了空前有利的局面。新中国建立后,奉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政治经济特权。建国第二天就得到苏联的承认,1952年2月14日,中苏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从而确立了双方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与此同时,新中国还与敌视中国的美国及其仆从国进行坚决的外交斗争。

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恨之入骨,妄图把她扼杀在摇篮中。美国不仅公开宣布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中国做生意,并且纠集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及其仆从国家的军队,发动了侵朝战争,企图占领北朝鲜,进而达到进攻中国的目的。同时,美帝国主义还使出浑身解数直接对付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了敌视态度。1949年10月30日,美国政府宣布,美国继续承认蒋介石残余集团,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1月,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丹麦、葡萄牙、挪威、前西德、希腊、土耳其以及日本(1950年9月参加)15个国家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中国实行禁运。美国还支持和配合国民党对中国内地沿海港口进行封锁,切断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毛泽东对此曾愤怒地写道:“现在,只有广州、台湾等处一小片地方的门户,还向艾奇逊们开放着,第一个神圣的原则在那里‘依然维持’着。其余地方,比如上海吧,解放以后本来是开放的,现在却被人用美国的军舰和军舰上所装的大炮,实行了一条很不神圣的原则:门户封锁。”1950年10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美国以武力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台湾,美国第七舰队奉命向台湾出动。同年12月16日,美国国务院发布新闻公报,宣布美国采取措施将中国在美国管辖内的一切资产置于管制之下,并颁布章程禁止在美国登记的船只在另有通知以前驶往中国港口。

随后,美国财政部公布了《外国资产管制条约》,正式管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美国的一切资产;商务部公布运输指令,禁止美国运输工具前往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禁止一切悬挂美国国旗的飞机、船只运输或者装卸任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最终目的地的货物。同时,禁止向将会停靠或已经停靠中国港口的船舶提供燃料。

1951年5月18日,美国又操纵联大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提案,胁迫其他国家也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禁运。同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巴特尔法案》,以停止美援来挟持接受美援的国家对中国实行禁运。1952年9月,美国操纵巴黎统筹委员会增设“中国委员会”作为执行对中国禁运的专门机构,这个机构制定的对中国禁运的项目达500种之多。

对于美国进一步敌视中国的行径,中国政府针锋相对地进行了回击。1950年12月12日,在得知美国将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的消息后,中央财经委员会提出对美国的七项政策,即令各地停开一切向美日两国的购买证和许可证;即令中央贸易部限期退购一切已开美日两国的购买证,将撤回之外汇转存别国手续完后,立即抢购任何物资运回;改变今后在国际贸易上的做法,一般采取购货的办法,凡须现金购买者,须货到付款或付货,否则宁愿不订等。同年12月28日,针对美国政府将中国在美国的资产进行管制的做法,中国政务部发布关于管制美国在华财产,冻结美国在华存款的命令,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之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的一切财产由当地人民政府加以管制,并进行清查,即行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银行的一切美国公私存款。

美国对中国的封锁禁运及中国政府的反封锁禁运,使中美两国的对抗大大升级,两国的经济交往随之中断,中美两国由此进入长达数十年之久的隔绝状态。美国著名学者鲍大可在《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中不无遗憾地写道:朝鲜战争产生了互相疑惧,这种疑惧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毒化了中美关系,开始了长达20年的公开敌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国家在这20年中没有任何关系,不存在正式的外交关系,没有贸易关系,没有合法的人员往来。实际上两国普通公民之间没有相互接触(有一些例外,但非常少)。或许现时代从来没有两个大国在和平时期如此相互隔绝,如果冷战可以看做是和平的话。由于西方其他国家追随美国对中国搞封锁禁运,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也或者中断或者大大削弱。因此,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之下,中国根本不可能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开放,也无法对它开放。

50年代后期开始,中苏两党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分歧从内部争论发展到公开论战,从两党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分歧到两国关系的破裂,中苏两国由同志加兄弟走向敌对关系。1959年6月,赫鲁晓夫在访美前夕,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规定,拒绝提供原子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1960年7月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把中苏两党的思想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突然决定在一个月内全部撤走在中国的全部2万多名苏联专家和学者,撕毁了600多份合同和协议,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同时,苏联还对我国实行贸易限制和歧视政策,减少成套设备和重要零部件的供应。

1961年苏联趁中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之际逼迫中国偿还抗美援朝时军用物资的贷款和利息,在新疆伊犁地区策动大规模的颠覆活动。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后两国关系继续恶化,中苏漫长的边界线陈兵百万,火药味日益增浓,1969年2月苏军悍然侵入乌苏里江上的我国领土珍宝岛,发生了局部的战争,中苏关系彻底决裂。

中苏关系从同志加兄弟走向敌对关系,使毛泽东“一边倒”战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给我国经济、政治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追随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断绝了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联系与合作,使毛泽东向东欧开放的大门也被关上了。中国处在美苏对峙的夹缝中,根本无法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因此,严峻的国际形势是制约中国对外开放的根本原因。

正如邓小平所评价:“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是那时没有条件,人家封锁我们。后来‘四人帮’搞得什么都是崇洋媚外,把我们同世界隔绝了。”一些人批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搞“闭关自守”,英籍华人韩素音女士主动为毛泽东辩护,她说:“怎么不顾历史事实呢?是美国闭中国的关、封锁新中国嘛!而毛泽东、周恩来千方百计突破封锁嘛!为什么你们要自己给自己脸上抹灰呢?!”

2.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未能全面实施的认识根源

中国革命的胜利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给社会主义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由于在观念上,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学说作了教条式的理解,形成了僵化的社会主义观念;在理论上,不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体制上,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机械地搬到现实中来,固守有违时代发展要求的僵化体制。对社会主义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这是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未能全面实施的认识根源。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原来的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经过革命而产生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而社会主义的实践并非如此,像社会主义的苏联是在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过来的,中国更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过渡过来的,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没有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缺乏科学认识,实行了一些超越阶段的错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