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研究
18690800000026

第26章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历史局限性(3)

最终导致中国一步步走向封闭的主观原因,从根本上讲是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具体表现为对以下几个问题的错误认识。

第一,对自力更生方针理解的失误。中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但是对自力更生方针要有正确理解。周恩来说:“我们一贯执行自力更生的建设方针。这个方针的含义是:依靠本国人们的劳动和智慧,充分利用本国资源,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同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贸易,互通有无。”又说:“我们所说的自力更生,绝不是自给自足、闭关自守,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生产自己需要的一切。”这无疑是对自力更生方针的正确理解。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不是这样理解自力更生方针的,而是把它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立起来,以为与外国经济关系越少越是坚持自力更生方针的;反之,就不是坚持自力更生方针。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根本方针,对自力更生方针的片面理解,给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正是在上述被曲解了的自力更生方针指导下,中国一步一步走上闭关自守的道路。

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毛泽东对帝国主义疾恶如仇,时常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坚定主张走独立自主的道路。在敌对势力的仇视和不断施加压力面前,毛泽东挺住了腰杆,但却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受到美帝国主义阻挠和斯大林的错误批评。他说:“多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坚决顶住了苏美的压力,毛泽东胜利了。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大肆向中国逼债,给中国带来极大的困难。当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偿还苏联的外债之后,毛泽东就坚决表示,我们“再也不借外债了”。

第二,对政治与经济关系理解的失误。长期以来,在政治与经济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存在重政治轻经济的倾向,把经济看成是政治的附属物,以政治决定经济。这种倾向在对外经济关系上,就是过分强调对外经济关系服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看,经济和政治是相互作用的,而且归根到底,经济决定政治。历史证明,如果对外经济关系搞得好,政治外交就会不断发展;反之,如果对外经济关系打不开局面,政治上的外交就不可避免要受到限制。许多国家政治上可以尖锐对立,但是经济上照样往来,因为双方有经济利益的需要。不仅是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国家,政治背后都有一个重大的经济利益问题,这是国际上的通常现象。由于过分强调对外经济关系服从于政治外交斗争,结果出现一个现象:每当中国与外国政治上、外交上出现问题时,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关系的减少。建国初期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政策,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对策就是:今后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以“少做为原则”。此后,美国一直对中国持敌视态度,中国共产党反对与美国发展经济关系的态度也一直没有大变化。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对苏联采取的对策也是如此,即“把对苏联的贸易额降了下来”。随着中苏对立进一步发展,中国与苏联的经济交往进一步缩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对外经济关系上,道路越走越窄,数量越来越少,过分强调对外经济关系服从政治外交斗争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理解的失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既有对立又有联系的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由于资本主义掌握了当代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社会主义必须重视发展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发展自己,并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创造物质条件。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又指出:“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列宁的论述对于中国来说,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重视了两者对立的一面,忽视了其相互联系的一面。认为世界上既然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两大阵营主流是对立的,社会主义不能与资本主义进行经济合作,因为这样做会使社会主义国家受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剥削和侵略。社会主义阵营也不必和资本主义阵营进行经济合作,因为“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形成了一个日趋强大、繁荣的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立的新的世界市场。事实已证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和不断发展的工业产品足以充分供应彼此日益扩大的经济需要。”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还是非常重视对资本主义的研究,然而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开始特别警惕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的危险性,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就更加彻底。

第四,对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理解的失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马克思去世一百多年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我们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搬照抄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其实,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