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研究
18690800000029

第29章 邓小平对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

6.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社会主义的历史上,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贸易等对外开放的理论和实践,大都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的策略性决策。至于对外开放的长期性问题,他们尚没有明确的论述。邓小平在这一问题上超越了前人,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接见外国客人的谈话中,多次提到“对外开放是个长期的政策”,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这一任务的最佳选择就是改革开放。为此,邓小平指出:对于这样的大方针、大政策,我们动摇不得。如果政策改了、变了,不但人民不答应,国际上也会对我们产生不信任,那样必定会损害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邓小平还从未来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紧密联系的角度,强调对外开放政策的长期性。1984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说:“中国要真正发达起来,接近而不是说超过发达国家,那还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如果说在本世纪内我们需要实行开放政策,那么在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内中国要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不能离开这个政策,离开了这个政策不行。”“如果开放政策在下一世纪前五十年不变,那么到了后五十年,我们同国际上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更加相互依赖,更不可分,开放政策就更不会变了。”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经历了一个过程。

在对外开放概念提出以前,我国曾强调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作为中国坚定不移的政策。1979年6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指出,无论在三年经济调整或在今后更长时期内,我国将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并采取国际上通用的各种合作形式吸收国外资金,这是我国政府坚定不移的重要政策。对外开放概念提出来后,1981年11月30日国务院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工作报告中,将对外开放列为中国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之一,指出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报告还提出,要学会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学会两套本领———管理国内经济的本领和开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本领。这表明我国已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后,对外开放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写进了决定,六届人大提出“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写进了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表明我国已不仅仅把对外开放作为经济建设的一项方针,而是从国家建设的总体布局上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

7.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毛泽东对外开放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早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要自力更生。其本意是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建国后,毛泽东又多次强调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下,争取外援。但是,由于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没有处理好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过多强调自力更生,影响了对外开放。邓小平科学地总结了国内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重要原则。

首先,邓小平丰富了独立自主的内涵。邓小平不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的结论,而且赋予“独立自主”深刻的内涵:一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二是依靠本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解决。三是体现本国人民的意愿,不当别国附庸。“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四是不当头,不称霸。“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五是真正的不结盟,坚决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其次,邓小平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有机地结合起来。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这一内涵丰富,充满哲理的辩证分析,是对毛泽东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思想的创造性发展。邓小平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建设中如果不坚持这一立足点,对外开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邓小平从三个方面深刻论述了这一原则。第一,自力更生是我们的经验。1982年邓小平在会见利比里亚国家元首多伊时说:“你们想了解中国的经验,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第二,中国是一个大国,不管怎样开放,不管外资引进多少,它所占份额还是很小的,所以邓小平指出:“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第三,靠外国并不都能靠得住。“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有那么一些人还是老殖民主义者的头脑,他们企图卡住我们穷国的脖子,不愿意我们得到发展。”现实的国际关系中,有些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总是以救世主身份出现,利用“援助”,指手划脚,干涉别国内政,甚至搞乱搞垮别国经济。而且还有那么一批势力敌视我国,千方百计地要破坏我国经济发展,企图制造分裂,把我国搞乱,搞垮。所以,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绝对不能动摇的,这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邓小平还提出了对外开放“度”的问题。他指出:“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但我们在开放过程中要小心谨慎,”“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绝对不能照搬”。特别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但是,我国的自力更生,是在对外开放中的自力更生,而不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自力更生。

实行对外开放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目的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第四节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提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和正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客观进程的今天,各国的开放度越来越高。邓小平敏锐地把握这一客观历史发展进程,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协作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使社会分工越出国界,发展成为国际分工,使生产社会化向生产国际化发展,从而使生产和消费越来越具有世界性;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它的发展必然要求市场扩大,要求打破地区封锁,由分割的区域市场,发展到统一的国内市场,并进而突破国界,发展成为统一的世界市场,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由本国范围发展为世界范围。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是地大物博,科学技术和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掌握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生产本国所需要的所有产品。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必然要求。邓小平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流,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就更加密切,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都必然和其他国家互通有无。因此,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各国都希望在开放中获益。所以,邓小平说:“现在经济上的开放,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恐怕也是发达国家的问题。”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各国的发展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从明朝中叶开始,我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自守政策,阻塞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近代中国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全面落后的局面,遭遇列强宰割的百年耻辱。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在那时候没条件,人家封锁我们。后来‘四人帮’搞得什么都是“崇洋媚外”、“卖国主义”,把我们同世界隔绝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使我们同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差距又扩大了。邓小平说:“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状态。60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现在我们算是学会利用这个国际条件了。”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易,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人民在实践中都会有许多发明创造并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借鉴和综合他人的成果,不断提供本国的科技水平和文明程度,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宝库。各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也都离不开借鉴别国的文明成果。例如,英国的产业革命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而产业革命后纺织和蒸汽技术等向欧洲和其他各国的传播推广又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发展。19世纪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量引进西欧和其他国家的专业人才,对它成为当代世界科技、经济大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再如,战后日本签订了价值90亿美元的3万个许可证协议,几乎获得了欧美国家几十年内产生的所有可用技术,从而形成和加强了它的科技体系,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联邦德国在“二战”后到70年代的30年内,引进先进技术和购买专利等技术进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外贸的增长速度,这对它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纵观历史表明,所有落后国家跳跃式发展、迅速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都是同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