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研究
18690800000030

第30章 邓小平对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曾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世界文明宝库。后来,由于长期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闭关自守,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知识,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他还语重心长地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取。这是个很大的试验,是书本上没有的。”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来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科学技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生产管理知识等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对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

他提出,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他强调说,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是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不长,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而当今世界竞争的焦点是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较量。所以,我们只有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才能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优秀的文明成果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可以用。有些东西,如科学技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生产管理知识等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我们可以利用;有些经济范畴和经济形式,如商品、货币以及股份公司、股票等,它在不同经济条件下反映不同的经济关系,我们也可以利用;有些东西,如某些生产管理方法,它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另一反面又体现着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我们也可以用,不过,利用时要采取措施,保护劳动者利益,抑制其消极作用;有些东西即使反映私有制,甚至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如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也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当然,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陋颓废的东西。邓小平同时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3.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

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扩大对外经济贸易而设置的,实现优惠政策和采取优惠措施的特殊区域。

经济特区是随着国际贸易和资本主义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形式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经济特区不断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竞相兴办经济特区,吸引外商和外资,以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借鉴国际上兴办经济特区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积极提倡在我国建立经济特区。建立经济特区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创举,也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中最富有实践效应的重要内容。根据邓小平的倡议,党中央在1979年作出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特区的重大决策(1985年正式把特区改为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邓小平对经济特区给予极大关注和指导。当有些人对兴办经济特区存在疑惑时,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和厦门,并分别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更好些。”充分肯定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

经济特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党中央和邓小平为经济特区制定了“特事特办”的方针,鼓励特区“要跳出现行体制”,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这是邓小平给经济特区对外开放任务的明确定位。作为“窗口”,特区要立足于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创造率先转向市场经济的环境优势,按照国际惯例,积极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知识,在为全国积累对外开放经验的同时,向世界昭示我们对外开放的决心和政策。作为“基地”,特区还要在引进的同时,努力建立外向型经济体系,使经济发展由内向转到外向,发展全面的对外经济交往,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1992年初,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指出:“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特区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所需资金主要依靠向国外、境外筹措;对外商实行经济上的优惠政策;赋予特区政府较大的自主权等。我国的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

建立经济特区近三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邓小平对经济特区的期望和要求。

4.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邓小平指出:“有人说中国的开放政策会导致资本主义。我们回答是,我们的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如果真的导致了资本主义,那么,我们的这个政策就失败了。实现对外开放政策,会有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来。但是,社会主义的力量更大,而且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比重将始终占优势。”邓小平还强调指出:“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开放伤害不了我们。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恐怕我们有些老同志有这个担心。搞了一辈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忽然钻出个资本主义来,这个受不了,怕。”邓小平认为,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他多次从多角度来说明对外开放政策为什么不会导致资本主义,以及如何防止和克服开放带来的消极因素。

首先,必须承认,对外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对外开放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会有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肯定会产生一些消极因素。

但是,这不可怕,因为风险、消极因素比起开放带来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只要我们意识到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就不可怕,有办法克服;我们有力量克服这些东西。

其次,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因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强大的人民政权、国家机器,实行社会主义政策。我们引进的外资有限,它占的份额很小,改变不了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损害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权,只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

再次,邓小平还不断提出,防止和克服开放所带来的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消极因素应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可归纳为:(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2)必须对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并对开放中可能带来的消极因素保持高度警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3)采用法律和教育两种手段来防止和克服资本主义的腐朽影响。邓小平提出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惩治腐败。邓小平说:“我们要有两手,一手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就是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没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这一手,不但对外开放政策肯定要失败,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也肯定要失败。有了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这一手,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就可以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另一方面,我们要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人们识别和抵制资产阶级腐朽东西的能力。

总之,实行对外开放,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可忘掉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绝不可放弃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权益,决不可听任各种腐朽的、有害人民的东西自由泛滥。邓小平指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吸收外资,合资经营,不可能损害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权,只会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再过30年、50年、70年,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更加发展了。等到那一天,社会主义的主体经济发展得更强大了,更不怕冲击社会主义的主体经济了。”

5.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采取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办法。在建立经济特区的同时,1984年,开放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包括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洲、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985年,又进一步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区,在条件成熟后,又将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岛被批准成为经济特区。到90年代,中央又作出了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战略决策。并且,还陆续开放内地省会城市及沿边(境)、沿江、沿线城市。从而形成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中心城市——铁路公路交通沿线、沿江、沿边地带,这样一个立体交叉的开放模式。同时,对外经济关系的形式更加丰富,包括对外贸易、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对外旅游、劳务输出、对外承包、对外投资、接受外援等,形式多种多样。

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坚持对外开放。邓小平指出:“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所以,对外开放是三个方面,不是一个方面。”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地带的开放;鼓励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振兴;统筹规划,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形成全国范围内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我国国情,对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放,同时,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